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1-9章)

道的三个内涵:

a.看淡“永远”,学会“放下”。这个世界是变化着的,其间生灭变化永无停息,我们只是变化中的片段,不要执着于自我。

b.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我们从心里或者以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会影响这个世界,同时这个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以各种倍数回馈给你。

c.我们可以发出“善”或者“恶”的信息,但是,只有当我们不计回报地发出“善”的信息,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幸福度过此生。

一章 道,可道(遵照执行),非恒道(不要执迷)。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解:事物是变化着的,不要执著于形名,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多面性。

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心境和结果。

所有命名只能反映一部分,不能穷尽所有,不能想我们所谓的名称是固定的名字。如有好人坏人之分么?有种人叫好人种人就叫坏人么?固定不了这个人的特征,人是不断因缘而变的,一念向善事做得完美从事本身说他是好人,否则是坏人,没一个人本身具有好和坏的属性。这么思考问题会带来新的启发。人,只要不是大恶人,来到单位慢慢培养都会培养成才,否则非找个合格的十全十美的人。如海底捞总经理向小莉之前就是一服务员,来自农村,公司为她提供发展平台让她成长,比直接招个总经理更好办。没有形名之分,去领悟事物本质,否则固执形各,往往做茧自缚。

2.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译文:“无”可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如“胎”“始”,受精卵可称为始,里面有信息,是道孕藏了后来所有的信息。人所说的神都是代言人,在之前的神是没有形态的。

世界到底是怎来的?和宇宙天地相比,我们的一生真的很短暂,人的力量真的很渺小。

3.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世界是在某种力量的设计下产生的,世界的运转是有规律的。老子认为这种力量可以叫做“道”,“道”是生养、推动万物发展的动力。他认为世界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我们要参悟世界发展的规则,善加利用。

4.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

译文: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我们常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事物,而老子告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跳出来,换个角度去看问题,结果也许会更好。

我们应保持致虚极,守静笃那种清静虚空的状态,去体会“道”的运转,获得启迪、获得大智慧。试着每天静默一会儿吧!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

解:观察事物从两个角度:一方面放掉欲望,保持虚空,不带主观色彩,去感受“道”——直觉;之后换个角度,带着自己的学识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运转的规律——理性。

在一件事情中,如能用两种角度结合着去考虑问题,这便是一种智慧。

如罗老师下午两点多要上课,午睡凭直觉到一点五十几就醒,但又会上闹钟,因为有时也有睡过的时候。这是直觉和理性结合,要学会二者之间来回切换。如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其中就有凭其多年投资经验的直接。

4.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妙有微妙意。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第一章为老子对“道”的概述,“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如DNA和电子。

总结:什么是道?道与世界的关系。老子以力宇宙来原之前有个力量我形容不清楚它,但我感知到他存在,他是世界生成的源头。它一开始无名无形,有了万物后有名有形地推动万物发展。我们要以两种状态去感知他,一种是放空自己无欲的状态,一种是有欲的状态,慢慢我们会理解道是怎么运行的,然后在去建立人事间的法则。第一章奠定了整个基调,即我的世界观,我认为道是什么。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解:当天下都认为某美好事物是美好的时候,我们要划个问号。如唐代以丰满以蛾眉为美,现代以骨感以细眉为美。这是当时的标准,是暂时贴的标签,而随时代,条代不同标准是会变化的。如十万元在二十年前觉得美好,而今天却觉得不美好。所以美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会变,随分析角度而不同,且可互相转化。

人们对于“美”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好与丑恶也可能互相转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是这个道理。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应该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

2.皆知善之为善,此不善矣。

解:如天下人都说这件事是好的,那么不好的一面就会出现。

“善”的标准是随时在变的,我们应该善于跳出来看事物的本质,这样会更加豁达;

对于领导者来说,在经营企业时,一是不要推行固定不变的单一标准;二是要注重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不要为了领导者自己的名利去强行推行一种企业文化,去歌颂自己。要放下自己搏得一美名的想法,时间 条件一变,所有的都会变。当所有人都夸你时,问题就出现了。

如柯达公司生产胶片,后来数码把其淘汰。如把模范员工定义为按时打上班肯吃苦加班时,这会束缚员工创造力,而有些公司需创意员工,如谷歌就非常活跃,可带狗上班。所以不可追求单一标准,所有事都是相比较出现的,像罗玄一样在来回变。

3.有无相生。“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

解:相:互相。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

“有”与“无”的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难”与“易”、“长”与“短”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老子反对始终用一个标准去看待问题。

4.莫执着于形名。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

解:相:互相。高下是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没有单个的音就没有组合而成的声,前后是相比较而言的,这是永恒的。

每一个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互支撑而存在的,事物的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领导者不要刻意追求虚名,应该放下对形名的执着,否则,往往让自失去智慧走向负面。

5.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此句是全文核心。第一章讲天之道,第二章让人不要追求形名。

a.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世,教化人不用言语。老子让我们以天之道来形圣人之道。“道”为万物做事但是找不到开始的起点,不恃以为功,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万物反而离不开“道”。

处无为之事,是为还是不为?“道”为万物所做,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天之道”为天下万物:“作、生、为、成功”。但是对自己却:“弗始、弗有、弗恃、弗居”。该章阐发《道德经》主旨:依照“天之道”来订“圣人之道”。按“天之道”:“为”是对众生,“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道是放底自己,隐身于背后,但不居功自傲,道对万物去做对自己却无为。管理者要按规则去执行,不按自己意念去做。

“无为”是教人们放下欲望去做事,低调做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领导者不要为自己的名利去做事,放下对形名的执着,为众生去做事,就是“无为”。

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之人。

b.无为是对领导者的寄语。

“无为”是教人们放下欲望去做事,低调做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领导者不要为自己的名利去做事,放下对形名的执着,为众生去做事,就是“无为”。领导者要为自己的老百姓负责,顺应人心,发出善念,先不要计较回报,少些算计,结果您反而会更幸福。

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之人。如果我们能将《道德经》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越忘记回报反而加入进来支持您的越多,回报也越多,越在意反而越失去。如稻盛和夫27岁创业时就为全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去努力,后来零工资出任日航董事长,彻底无我。顺应民心,把大家提起来而放低自己。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不上贤,使民不争

解: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崇尚某种贤德标准,这样民众就不会为了某种虚名去争。

老子告诉我们:老百姓的行为和领导者的喜好有密切的互动关系,领导者不要标榜自己。

有可能您极力推崇某个标准后,大家对这种标准的逆反心理反而更重。真正的管理者应该制定规律,自己先去做,让大家自然而然地跟着你去学习,无需用语言教化大家。

不要极力推崇一种标准。不要推崇一个人而否定大多数人,应该多鼓励其他人。如老师极力推崇一个学生,别的学生不会学他而会有逆反心理。老子观点:每人都各有特点,每人都值得肯定,老子眼里没废才。应“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有人聪明有人体力好有人善良,各有特点。榜样,样板,标兵不符合老子理念。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领导者偏好会影响员工)

解:领导者不要去推崇、珍爱难得的东西,这样老百姓才不会成为强盗。

领导者不要给事物贴上某种标签,不要总把自己的喜好显露在外,老百姓是会效仿和跟随的。

公司老总的喜好和作风会影响和带动员工,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营。

如和田玉在中国人眼里贵,外国人也就当石头。领导如推崇和田玉,员工会跟着离开她们该做的事而心思转移到和田玉上。如领导者爱赌博,其实全员工会都知道跟着学。如河南肉联厂老板住老住宅,和普通员工住一起。

3.不见(xiàn表现)可欲,使民不乱。(领导者应放下自己欲望)

领导者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喜好,这样百姓才能安稳。

领导者处于特殊的位置上,一举一动会引起百姓的效仿。这也是老子所说的“无为”。领导者“无为”,不刻意追求名利,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欲望,百姓就宽心了。很多公司的员工都会揣摩领导的喜好,会跟随领导的喜好,这样容易使员工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就失去了做好本职工作的真正意义。如唐太宗认为安民国在召,君无为则民乐,君多欲则民苦。他对无为的解释超过别的学者。他不轻易暴露自己欲望。如他爱鸟,知魏征来把鸟放怀子,魏征汇报工作发现了,汇报工作后不走聊天,至鸟死才告辞。如领导喜欢围棋别人会借此讨好您。如宋朝高裘因踢一脚好球而得宠。

4.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找到欲望与自己需求的平衡点)

表面看是老子的愚民主张,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心”表欲望,是无穷的,“腹”表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吃饱就不会有更多需求。

欲望是无穷的,老子建议领导者让老百姓尽量减少欲望,生活能吃饱穿暖就可,这样的道理也并不全是为了巩固领导者统治。

我们要把握好,到底什么才是我们人生中真正需要的。自己必须衡量“心”与“腹”之间的关系,找到平衡,把事业和本身的能力统一好,选准方向,不要盲目地扩张自己欲望,“实其腹”是将自己立足的根本做踏实。如身体和事业的平衡。如日本的匠人精神,认真做好一件事,做成精品。如企业多元化经营。如华为把力量集中在针尖上。

5.弱其志,强其骨(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志,心的方向。

把老百姓的欲望减少,更好地去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减少自己的欲望,踏实地做好原本经营的事业,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公司中的员工也是如此,应该首先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应该具备“匠人精神”,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减少自己的欲望,走出虚浮的状态。

领导者本身就应该为员工做出榜样,自己做到后,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员工。

如蒙牛乳业,称做世界品牌,但没那么多牧场资源,后来用勾兑结果出大事。以致老百性再不信任。如俏江南,盲目扩大投资。因缺钱而提高品牌价值,对产品根本的东西不在关注了。

6.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愚民是老子本意吗)

常使百姓没有学识和欲望。

老子的目的并不是真正要“愚民”,他是主张在满足百姓生活最根本的需求的基础上再去掉百姓多余的欲望,并不是简单地主张“骗”百姓说吃不饱穿不暖也不错。

就如中医所讲的“阴阳”关系,阴好比物质基础,阳相当于人的欲望,中医说的滋阴清热和老子所说的道理是相通的。

7.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对方)

使那些使用各种技巧为了获取虚名、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不敢这样做,不去不这样做而已,这样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勇:气在体内走的通道,是形体的丰盛;敢:在低的位置去触动高的位置,以下犯上的胆量。

老子并不是告诉领导者用强权和武力让人们不敢去做事,而是让领导者先把自己的欲望放下,再去影响百姓,让百姓做到,使老百姓不敢逆着领导者的意愿去做事,这都是以满足了百姓的基本需求和领导者本身先做到减少欲望为基础的。

领导者与百姓是互动感应关系,要用行为去感化百姓。好比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学会谦虚地成长)

解:道就像中空的器皿一样,从中化生万物,但是永远不会满,永远保持虚空的状态。

这又是“天之道”的秘密——老子告诉我们呢做事如果能够模仿天之道保持中空的状态,就会更加沉稳,就会有进步。

我们如果能够一直秉持虚心的态度去学、去看,不自满,就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也一定会有进步和成长。

人要有清空自己去学习的能力。

2.渊呵,似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尊重世界运行规则)

解:道深邃啊,像万物的起源。道深远啊,好像是存在的。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儿子,“道”呈现的规律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世界的之前的力量。

首先老子承认我们认识的局限性。

我们应该尊重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神明只是“道”的执行的监督者。只要我们向着“道”的方向走,心中向善,为众生做事,神明便自然会得到神明的帮助,这是人生的大道。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没有仁义之心?)

刍狗:草做的狗,用于祭祀。

含义: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不标榜自己有多么仁义,也不是天地和圣人没有仁义之心让万物和百姓自生自灭。“道”对万物的原则:大家虽然对我有几分尊敬,但我不索取回报。

看淡名利和回报,这样也许会有更多欣喜的回报。

2.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治病应治本)

a.闻:探求。

到处探求、追随万物是没有尽头的,应该回到问题的中心,向“道”靠近,找到“道”的秘密,了解了“道”运行的法则,就了解世界的秘密了。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要找到问题的根本源头。

就如中医讲求“治本”的道理。领导者应该从根本上放下追求自我的名利欲望,大家才会追随你,领导者越计较自我名利,越不得大家的支持。

如“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道德经》应该叫领导者素养培训手册。

放空,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了,而是放掉自己攫取名利和地位的欲望。

后世用明哲保身或修炼的思想来理解“多言数穷”是曲解老子的本来用意。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海灵格:凡与母亲冲突的事业一定不顺,建议公司聘中层经理时要考察其是否孝顺。

我们要尊重母怪,要以极大的理解度和包容度理解母性,这对人生有极大帮助。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它们不为自己谋取利益,所以能长生。

“天之道”生养万物,却从不居功自傲说自己是万物的主人。

不抱着索求回报的目的去做事,只为心中的善念做事,能够更长久地付出努力。

如一位法师救一蝎子,结果被蝎子咬了,别人嘲笑他。法师说蝎子咬我是它的本性,我救他是我的本性。

2.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这样做,更能嬴得大家的支持)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自己管理的百姓的利益之后,大家反而会把你推举到前面位置上。

老子所说的圣人就是“有道”的领导者,这是老子《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法则。

稻盛和夫:企业经营的目的首先是追求员工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人类的本性容易让们追求名利地位,忘乎所以。放低自己,更名易获得大家的支持,心中的纠结会更少,做才会更好更轻松。

如一位先生的业绩永远是第二的十倍,不在意自己利益只想为公司做事,结果每次捉干只能提他,39岁就提到公司副总。

3.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生圆融无碍的前提)

解: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自己管理的百姓的利益之后,大家反而会把你推举到前面的位置上。将自己的欲望置于度外,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

老子所说的圣人就是“有道”的领导者,这是老子《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法则。

将自己的利益放得越低,回报反而越多。

王阳明心境不受干扰——此心光明。

领导者将私心放空,心里没包袱,会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人生将圆融无碍。

如一宰相爱吃鱼,别人都送他鱼全拒收,他学生问为什么,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如我收多了我会偏向他,一但出问题创被免去了宰相我就没钱买鱼了。

4.不以其为私欤?故能成其私。

解:难道不正因为它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才能成就自己的私利吗?这是“舍”与“得”的道理,在意私利是人的本性,克服私利足我们一生修炼的课题。“无私”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如一将军在玩磁器,差点掉下来,心惊肉跳地还是拿住了没摔掉,想自己争战沙场都没怕,为么现出这样?是自己太在意它了。《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所有百岁老人共有特点:乐于助人,不纠结,乐观,其气血平和。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解:上善的大境界像水一样。水滋养众生,又安静地处于大家都讨厌的最低洼的地方,这种品性就接近于“道”。

老子认为,利他、无我,安静而平淡,将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就是悟道的领导者。

如顺丰快递。一年收入几百亿,养几十万员工,但老总王卫谁都不认识。不上论坛,不打广告,专注于做事,平时就一条牛仔裤一件衬衣和大家一起吃盒饭,低调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他认为成功和能力无关,与自己的福报有买。整个顺丰领导层都非常低调。

2.居善地,心善渊

老子讲悟道之人的品性——如水。

老子原意是把自己位置放低。

善于选择自己的位置,将自己放低。悟道者的心像深渊一样深邃,把心放空。这样才是接近“天之道”,有了这样的领悟,我们的身心将更加健康(不纠结)。

如宋朝范件淹,人推荐一风水宝地,他却建了苏州文庙,借好风水为国家培养人才。

3.与善天(仁)。(天的境界)

老子反对把仁慈放在嘴边,给予的时候要像天一样不索取。

如罗老师的邻居默默把自家做好的肉放在他家锅里,而不说。如稻盛和夫一辈子不辞退一个员工,看其不足给他换岗位。

4.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说话要讲究诚信,善于管理事务,做事有才能,善于调整状态。老子讲的是水的品性,然而是人应该学习的高明的做事法则。

家长要为孩子做榜样——曾子杀猪的故事。叫言善信。公司决策不宜朝令夕改。

5.夫唯不争,故无尤。

做事要效仿水的品德--从容,不争。六尺巷的故事。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解:端着盛满水的杯子走路水会溢出来,不如把它放下。中国古人的智慧--持满之戒。凡事不要做得太满。李嘉诚的经营智慧,永远保持现金流的充足。说经营像游泳,一定要留一半的力气再能游回来。做事要留有余地,人生会更从容。

2.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解:兵器本来已经很尖锐,将它变得更加尖锐了,这种状态是不能长久保持的。

做事不要太极端,要留有余地。没有必要钻牛角尖,放松些,开拓眼界更重要。如家长给孩子压力逼孩子老考第一,以致孩子精神压力过大。如彭老中医,平时不言,但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不锋芒毕露。如罗老师平时聊天时不怎么说话,多安静,蓄积能量,但在讲台上大力发挥。

3.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金玉满堂”原来不是好事)

家里金银过于充盈,就会守不住这些金银。

过于看重钱,钱反而会离我们而去。做事情的本身意义应该重于得到金钱。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如把做事情的着眼点放在金钱财富上,会适得其反。“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拥有本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王卫。罗博士真情推荐《保富法》。

4.贵而骄,自遗咎也。

富有或地位高,此时如果行为骄横,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老子主张将自己位置放低。顺着“天之道”,导向善念。利用自己的财富与能力去更多地帮助别人,自己也将获得更多幸福。

5.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解读《道德经》,应围绕着“天之道”的规律,天之道在背后推动世界运转。

效仿天之道,隐形于背后,为大家做事,将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到百姓之后的位置上,让大家因此而受益,才是“功成身退”的本意。

稻盛和夫——将两家五百强企业的所有股份捐赠给员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读书笔记-前言
道家思想十大精髓
《道德经》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十大哲理
《道德经》不再难读
老子最值得传承的十大管理哲理
第4章老子有哪些先进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