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宵节:我们自己的“狂欢节”

元宵节:我们自己的“狂欢节”

2014-02-14  宣讲家网综合
 

        核心提示: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由灯引出来的。

元宵节的由来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那么,这个有趣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由灯引出来的。  

 

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皇宫,并没有形成一种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是以后的事。

 

过去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彻夜游乐。因此,当时的玩灯、赏灯,是一种独特的享乐。当时,首都长安规定,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之后,所有人不许在街道上走动。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上街观游,尽情欢娱,直至天光大亮。这样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

 

元宵节为何要吃汤圆?

 

元宵佳节期间,凤凰网健康频道独家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网友在元宵节都会选择吃汤圆、元宵,究竟是为什么在元宵节吃汤圆呢。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元宵节有滋有味:“记忆味道”与“时尚混搭”

 

农历正月十五将至,除了赏月观灯、观看各种民俗表演外,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碗元宵或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随着时代变迁,“老字号”传统味道与时尚新口味并行,让元宵节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在山西太原市,无论是有“味压群芳、誉冠并州”的“老鼠窟元宵”,还是经营三四十年的“老汉元宵”都采用传统技艺滚制而成。传统元宵以什锦馅儿为主,白糖加上芝麻、花生、桂花、葡萄干等佐料,口味堪称经典。

 

记者在位于太原市最南小店区的老汉元宵销售点看到,买元宵的人排起了长队,有人甚至是从太原最北面专程开车来到这里买元宵。

 

近年来,像玫瑰、菠萝、香橙、巧克力等的新馅儿汤圆在市场上悄然走俏,让不少年轻人对元宵节充满期待。

 

太原市民赵洁不喜欢吃甜食,所以一向不爱吃元宵和汤圆,每逢过节,她只是象征性地吃上两三个,但自从有了各种口味的汤圆后,她就对各式汤圆充满了好奇。

 

“每见到一款新口味的汤圆就特别想买回来尝尝,相对传统甜口味的元宵,我更喜欢吃水果馅儿的,吃多了也不腻。”赵洁说,元宵节未到,她就已经先煮了一锅水果馅儿的吃了。除此之外,她还打算学做“酸奶汤圆”、“麻辣火锅汤圆”、“油茶汤圆”等。

 

“老鼠窟元宵”店的总经理谭凯说,元宵是种传统食品,现在的几种口味都是经过市场长期选择被人们接受的品种。而对于年轻人或者不喜欢吃甜食的人,新兴口味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元宵节的文化意义

 

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祈求生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在古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而来,也必将在现代人的再创造中发展下去。

 

开放VS含蓄,时尚VS传统…… 当元宵节撞上情人节

 

每年的214是西方的情人节,而今年214日又恰逢中国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是本周五这中西合璧的“双节”相撞,就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样的巧合19年才有一次。

 

传统与现代PK,玫瑰与汤圆较量,陪家人还是陪佳人?人们议论纷纷。中老年人偏重于传统节日的内涵,期待全家团聚。而更多的年轻人却很纠结,他们希望的是浪漫的情人相会。而商家似乎更看重洋节,因为这其中的商机更为可观。

 

开放VS含蓄

 

实际上,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节日。

 

有词为证。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最为著名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均是描绘元宵节景象的,且都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古时元宵节的主打是灯会,为当时处在封建社会中的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古代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这天才破例可以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男女借此机会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元宵节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而定终身的男女也可在元宵之夜秘密相会。

 

西方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登陆中国后,发展迅猛,大有燎原之势,于是玫瑰花与巧克力成了热销货,而中国传统的元宵和汤圆,则被年轻人打入冷库,引起了诸多民俗专家和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认为这样发展下去,洋节会取代传统节日,民族文化有消亡之虞。

 

从内涵上看,我们古时的情人节,虽极富诗情画意,但过于含蓄,难以吸引当今的年轻人。过西方情人节,经常订不上一桌饭,购买一束美丽的花也很紧俏,情侣们的消费活动融入到了经济生活。但元宵节的情人节,我们还仅仅是为了赏灯而赏灯,于是少了一份情话,更少了一份浪漫的情致,这也是元宵节打不过情人节的原因所在。

 

时尚VS传统

 

元宵节的娱乐是赏灯、猜谜、看焰火,吃元宵或汤圆。而情人节通常是互赠玫瑰花和巧克力,浪漫晚餐后看电影。

 

如同近年来的庙会陷入千篇一律一样,全国元宵节的灯会也在逐年减少,不再作为元宵节的主打。而灯谜更是不能博得年轻人的青睐,他们很少懂得卷帘格、骊珠格或回文格,甚至分不清谜底和谜面,即使是风靡一时的脑筋急转弯,如今对他们而言也OUT了。而在全国多数城市面临雾霾重围之时,提倡春节少放鞭炮已成共识,放焰火已不可能,元宵节“闹”不起来,更无法引起年轻人的狂欢。

 

而情人节则不同。在情人节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这是男性送女性最经典的礼物,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在希腊神话中,玫瑰就是美神的化身。在世界范围内,玫瑰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玫瑰颜色丰富,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寓意。花有灵性有花语,数目不同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样。如:1朵玫瑰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2朵玫瑰代表这世界只有我俩,3朵玫瑰代表我爱你,11朵玫瑰代表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个,99朵玫瑰象征天长地久。不同颜色的玫瑰花亦有不同的寓意,如粉红色的表示初恋,红色代表热恋,白色的意为尊敬,橙红色的暗示美丽。而巧克力也有讲究,榛子巧克力代表忠贞,果仁巧克力暗示可人,酒心巧克力表示与你共醉,奶香巧克力则是我的蜜糖……

 

土洋各取所需

 

今年,元宵节撞上情人节,中老年人希望全家团聚。因为按传统习俗,过完了元宵节,这年才算过完。但对年轻人而言,春节长假一结束,年就算过完了,情人节应该是二人世界。不过也有人表示陪家人吃过汤圆后,再与情人一起去看电影,既陪了家人,又陪了佳人,做到元宵节、情人节两不耽误。更有人选择在这一天领证结婚,彰显双重浪漫。

 

一直以来,商家对“情人节”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大搞促销以刺激年轻人的购买欲。而“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消费群体多为中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商家搞促销的氛围并不浓郁。而今年情人节和元宵节意外重合,使诸多商家借“情人节”之势闹猛“元宵节”,同时展开促销活动,不怕“撞车”,反而更有利于营造节日气氛,拉动消费。如有的地方推出时尚汤圆,草莓、芒果、榴莲、奇异果等口味独特的汤圆大受年轻人欢迎。此外,各种巧克力馅汤圆外观更可人,味道更独特,既是传统元宵节的食品,又与情人节搭上关系,可谓两者兼顾,很有市场。这也说明传统美食仍有开发的潜力,也证明中外融合会产生无限商机。

 

据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的,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交流”。更多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本来沉淀了千百年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节日,由于挖掘不够和载体单一,再加上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正在传承中“疲软”并渐行渐远。借用民俗专家冯骥才的话说,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节日被冷落的根源所在。而洋节因没有固定模式且经本土化改造后,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更有浪漫气氛和温馨情调,满足了人们放松和释放情绪的心理需求。

 

实际上,一些中老年人仍推崇传统的元宵节,很多人自嘲说早已过了浪漫的年纪。而对于年轻人热衷过洋节,不少人也表示理解,毕竟自己也曾年轻过。至于情人节中的非理性因素,如狂掷千金博得美人心,不顾实际硬撑面子,将情人节过成“情人劫”等,则不应提倡。今年的双节相遇,人们各取所需,而最得利的是商家。

 

古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则有“每逢佳节胖三斤”的戏谑。过节离不开娱乐与美食,但时代在变,许多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要挖掘新的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因素,增加年轻人参与互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元宵节撞上情人节 陪家人还是陪佳人

 

由于今年农历的元宵节与阳历的西方情人节恰好为同一天,最近不少人吐槽:究竟是应该陪父母还是陪恋人?昨日截至记者发稿时,某微博关于此话题的帖子一天之内已达到1100多万条。

 

中西节日“喜”相逢,本是喜上加喜,但对不少既重亲情又重感情的朋友来说,这简直就是“同时落水先救谁”的难题。网友“云润烟岚”说,谈恋爱不到半年,还是陪她吧;父母也都会理解的,明年一定陪父母。网友“新aaool”认为,亲情永远排在爱情前面,不孝敬父母的恋人不值得珍惜。网友“无波之水”则感叹,洋玫瑰和土汤圆都很重要,干脆一起过好了!在武汉世贸广场,一楼黄金珠宝专区客流爆满,市民李欣正和男友在一专柜挑金饰。她告诉记者,情人节遇上元宵节是喜上加喜,214会把男友带回家,给父母一个惊喜。

 

据了解,在中国古代,元宵节也有情人节之称。只有在这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们才有机会走出家门夜游观灯,与心仪的男子约会。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西方情人节与元宵节重叠似乎有规律可循,大约19年一次,1938年、1957年、1976年、1995年、2014年、2033年,元宵节都与情人节在同一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元宵节撞上情人节
元宵节,最重要的事真不是吃汤圆……
元宵节,这些习俗你还记得哪个?|节日|传统节日|彩灯|正月十五
元宵节习俗 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
聞鍾記郵 | 元夜花市灯如昼
【闹元宵】元宵节快到了,关于元宵,你知道多少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