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时与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前面我们说了什么是节日,那么什么又是岁时节日?有专家指出,岁时节日主要是指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某种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那些时日。岁时节日最大的特点就是循环往复,中华民族的岁时节日经由几千年的传承,已然形成较为固定的节日体系,这一节日体系就是以岁时节日为主导,以年为循环单位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出现。

当然,我们这些岁时节日都是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岁月流变,数十代人的传承积淀才得以形成稳固的。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丰富多彩的节俗文化链,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还反映了我国民众那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对于岁时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教授曾在他的《中国上古岁时观念论考》(《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中做过较好总结。
人是自然的产儿,人类从摇篮里就开始感受到自然时序的周期变化,季节的反复出现使人们很容易形成循环的时间观念,而季节性的农事活动更加强了这一观念。人们用岁时节日的方式将难以捉摸的时间刻上人为的符记,四时的流转使不可逆的无限时间纳入了有限的循环之中。这种时间观念在世界各个民族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如巴厘岛人循环的时间体系等。中国很早进入了农业社会,而且一直保持着农耕生产模式的主导地位,因此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中有较强的循环意识,并且通过周期性出现的年度岁时体系不断强化这一时间意识。传统中国的岁时观念十分突出,岁时节日成为民俗心理的凝聚点,也是传统延续的表现日,更重要的是它有实在的生活指导意义。民众对时间的把握依据是时间点,他们没有明确时间恒定流动的概念,时间是非连续的节点。时间如钟摆般来回摆动,时间是一系列的交替和停顿。当然这种节点并不是无序的随意设置,它们自成序列,段落时间组成有机的时间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连续的时间之流。

中国的时间循环体系在周秦以前已具雏形,以天时为依据的月中行事,已固定化、礼仪化,传世的《夏小正》(即《国语》所说的“夏令”)已有月度记事。而《逸周书·时训解》、《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关于天时物候的观测记录与人事活动的指导安排的细节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古人天象与人事、天时与人时融为一体的时空观念,而且已将阴阳五行的宇宙生成变化图式融进月令之中,月令既是自然律令,也是人世必须遵循的礼制规范,这一时期的岁时循环体系是以自然时序为核心的月令体系。人们在年度周期中经历着相似的时间过程,时间历程以年度始终为限,时间在这里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汉魏以后,人们逐渐脱离了月令行事模式,人们更多地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考虑时间问题,人文时序逐渐凸现出来。人们生存能力的提高决定了人们在选择时间上的主动性。决定岁时的虽然还是以自然时序为基础,但更多的是文化的选择。阴阳五行观念进一步与人事结合,因此在节期选择、节日内容上显示了浓厚的人文意识。此后的岁时循环体系是以人时为主干,如重要节日安排在一、三、五、七、九等阳数月份,与自然季节保持着相应的关系,但已自成系统。这就意味着在年复一年的岁时生活中人们经历着文化时间的不断重现,循环往复的岁时生活使传统的民族文化获得稳定传承与延续的时间保障。自然它也强化了人们的文化保守意识,不过这种文化的守成意识是其农业谋生方式所必需的。

但中国人的岁时循环观念并没有告诉人们时间是同样的反复,它只是一种相似的历程,中国人知道时间有着不可逆的流逝性,人们经常会从人的生命历程中感受到这一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间的循环是一种包含时间流逝的循环。并且,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有明显的再创意识,《周易·系辞》有“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人的岁时循环是一种再创的循环。中国民众将岁时视作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是一个生命机体生长衰亡过程,“冬尽春来,旧年死了,新年才生。”每至岁末年初,人们要举行一系列大大小小严肃的或游戏的节日仪式,送旧迎新。年节是新旧交替的转折点,是旧死新生的神圣时段,因此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岁末是驱疫送旧,年初是迎福纳新。在旧岁与新年之间,有一个分隔期,民间有关门团年,开门迎年的风习,这种关与开的民俗行为象征着旧的年度周期的结束与新的年度循环的开始,新与旧之间的联系被斩断,旧年与新年被分隔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段,旧的永远离去,一切从新开始。正如人们常用的春联所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年度意味着新的生活历程,不仅器物惟新,新桃换了旧符,新火取代了旧火;而且人也是新人,人有了新的容颜与精神,为了表示人进入了新的循环,六朝时期有人日剪彩人的习俗,“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新年新人新物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传统岁时观念的更新意识,虽然在传统中国,看起来人们年复一年地过着相似的日常生活,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相反,他们总是带着新的精神、新的期望走上新的年度历程,总是给习惯性的节日仪式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循环中的更新意识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的精神动力。
岁时节日的成立,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检视一下我国的岁时节日链,不难发现,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定,是以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为基础的。

历法建立以后,人们继续以天象、物候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它。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定出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先测定的是二分和二至。《尚书·尧典》所载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气。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又记了立春、日夜分(即春分)、立夏、日长至(即夏至)、立秋、日夜分(即秋分)、立冬、日短至(即冬至)八个节气。自此,四时八节的日期已能推定。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候、物候的变化,成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据。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岁时节日的另一项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每一个节日总有特定的节俗活动。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各种相应的禁忌、占候、祭祀、庆祝活动便相伴而生了,这便是最早的节日风俗元素。但它并不作为节日风俗存在,常日也一样实行。殷人信卜、宗天、崇祖、畏鬼。一年360日,几乎是无事不卜,无日不卜;敬天祭祖交相进行、周而复始;平时饮食起居多所禁忌,简直到了无处不祟、动辄得咎的程度。这些习俗,基本上还保留了原始崇拜的遗绪,充满在日常生活的流程之中,具有普泛性特点。周人把民间俗习上升到“礼”的规范,祭祀、庆祝活动逐渐按季节相对集中到春、夏、秋、冬四时或年头岁尾举行。春秋战国以后,历法逐步完善,四时八节、岁元、朔、望等时日,越来越区别于常日而被重视。作为节俗主要内容的各种祭典、庆贺、卜占活动,多集中在这些时日举行,节日的雏形已见端倪。不过因为夏、商、周三朝历法不统一,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改律历、易正朔、重立岁首,节期当然也就难以固定。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全国统一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之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传统节日方成定制,以后一直沿续两千多年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道惟时:从物候认知到观象授时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中华文化: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公历产物 最早制定出冬至
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