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藏纪行(9)

西藏纪行(9)

从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市容

        萨伊拉姆请来的专业导游带领我们按照最佳路线从顶端循环向下逐层参观布达拉宫的内部。导游说,大殿被分割成大大小小1000余间,如果没有导游,还真不知该从哪里看起。殿内很昏暗,几乎全靠摇曳的酥油灯照明,许多藏民在殿中来回走动、朝拜,每一个藏人走过去,都会往酥油灯里添自身携带来的淡黄色酥油,不少人还身背装有白米或者青稞的袋子,路过神像时先祈福,然后小心的盛出粮食奉贡。导游告诉我们,布达拉宫内的酥油灯自它建立以来从来就没有熄灭过。

    能想象出吗,1,300年了啊!是什么样的信仰在支撑着如此漫长的历史香火?空气中充斥着牦牛提炼的酥油的浓烈气味。我们看了几间整洁的僧舍,但那里不接待女客。我还注意到近几年为布达拉宫配置安装的先进的防火预警设备,由于整个大殿内部主要是木结构,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在大殿内每一层,我都看到游客和香客们随处散放供奉着的各国钞票和硬币,多的简直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听说至少也有100多个国家的货币。

十三世界达赖喇嘛的灵塔

    我很仔细地看了最后一个达赖喇嘛住过的卧室,屋子不大,家具很少,光线很暗,谈不上什么舒适奢侈,恐怕现今内陆一个普通科长的卧室都要比它豪华数倍,当然,我也知道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仅仅是个虚拟类比罢了。但据说在达赖居住的其它宫殿中有大量豪华陈设和服饰,因时间关系我们无法一一看到。在萨松郎杰殿中我们亲眼看见了供奉着的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那表现了历代达赖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还在一些殿中看到悬挂有清朝皇帝书写的匾额。

    从布达拉宫出来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我们走到宫殿附近卖纪念品的小店,看到许多印有各种佛教图案的T恤衫,大约50-100元一件。我一直想买一幅织有布达拉宫图案的挂毯,可是看来看去,几种小块毯子上的图案都太粗糙,店主告诉我可以定做大幅的,但要几千元,我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立中和我在书摊上翻看了许多有关藏传佛教方面的书,但大部分书在内陆都能见到。

    一个身穿暗红色藏袍,年约10岁左右的藏族小孩来到我身边,靠近我很神秘地说:“你买我这个释迦牟尼的铜像吧,是真的从印度带来的,开过光的,你买嘛,行不行?”,我从他手中接过来一看,小铜像高约10公分,沉掂掂的,做工十分精致。我真的想买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保佑她一生平安。就问那孩子要多少钱,他说要120元,可我当时确实没带那么多钱,就问他:“我只有50元,行吗?”,小孩有点不愿意卖,但他想了想之后又说:“好吧,就卖给你吧”。就这样,我买到了这尊精美的释迦牟尼铜像,送给女儿时她特别喜欢,至今还摆放在她的书柜中间。

送给女儿至今珍存的那尊精美的释迦牟尼铜像

    晚上回到招待所,头痛已有明显的好转,我们在记者站楼下的小餐厅吃晚饭,也有了兴致把我们住的宾馆和周围环境仔细看一看。原来我们住的“中央电视台记者站”就在拉萨市比较中心的地带,紧挨着自治区人民医院。宾馆所在的路叫做“青年路”,离大昭寺和八廓街步行也就是十分钟的路程。宾馆是座7层高的楼房,每层有十几个标准客房,走廊里都铺着红色地毯。餐厅就在楼的后院,院子很大,经常有过路的货车停在院中,卸下各类从内陆运来的货物。

    这里以前主要接待新闻界的来访者和工作人员,后来,变市场经济了,才对外开放。院子的东侧有一排平房,小餐厅就占了其中的两间。我们无法相信这小餐厅是那样干净利落,干净到连一个苍蝇都没有,坐在其中真的是心情舒畅,饭菜的口味也很好。后来,我们在街上另外几家饭馆吃饭时也一样看不到苍蝇,问饭馆的主人为什么,他们也答不出个所以然,立中和我就把它归结为缺氧所带来的唯一好处。在这些饭馆里我们还了解到,西藏上岁数的人一般都不吃鱼,他们把鱼看做是神,但现在有些年轻人也没那么多讲究,也吃鱼了。

参观哲蚌寺,亲历展佛节

    雄伟浩大的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西郊5公里更丕乌孜山下,为格鲁派最大的寺院。明永乐十四年(1416),宗喀巴弟子绛央却杰主持修建。建成后他任第一任堪布。由最初的7个弟子,分别形成该寺7个札仓(经学院)。后来发展为格鲁派实力最雄厚的寺院。最盛时期寺僧编制为7700人, 拥有141个庄园与540余个牧场。

    我们前往参观哲蚌寺的时候,很幸运地赶上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雪顿节的第三天,因为并不是每个到西藏的人都能有缘遇到。

哲蚌寺前堂

        每年的藏历七月一日是西藏最大的节日--雪顿节。雪顿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前,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为僧徒制定了一条夏安居制度,即僧徒在夏季只准在室内修习,不许到户外活动。因为夏季是高原上各种生物最活跃的季节,以免无意杀生。这种禁戒要持续到藏历6月底7月初。到开禁的日子,僧徒纷纷出寺下山,家里的亲人带着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们,在回家的半路上人们吃酸奶、跳舞、唱歌。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雪顿节也叫“酸奶节”。

哲蚌晒佛节

        17世纪中叶,清朝皇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据五世达赖的旨意,“雪顿”活动增加了在罗布林卡演出藏戏的内容,并且允许百姓入园看戏。这样,雪顿节便逐渐成为一年一度的群众性节日。由于雪顿节的主要内容逐渐演化为藏戏演出,所以又被称为藏戏节。快乐、盛大的拉萨雪顿节一般欢庆5-6天。雪顿第一天叫“哲蚌雪顿节”,主要活动是晾晒佛像和观赏佛像,也就是一般说的“哲蚌晒佛节”。


    展佛,对佛教信徒来说是一次满足虔诚之心的朝圣;对观光者来说,是了解西藏传统文化,尤其感受藏传佛教文化的仪式的绝佳时机。

    而现在的雪顿节期间除了哲蚌晒佛和藏戏表演外,还有逛林卡等活动。藏族人民是非常喜欢过林卡(所谓“林卡”就是“林园或公园”的意思,其中一个最大的、典型的藏式园林是位于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经过200多年的修整扩建,现占地36万多平方米,园内有各类植物和来自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奇花异草100多种。),雪顿节那天,人们早早地来到林卡内,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各种酒和饮料、菜肴等节日食品。

拉萨随处可见的林卡

    在挺拔的白杨树下,绿茵草地上,或美丽的河畔溪边,都可见到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请亲友,人们三五成群,在帐篷内狂歌畅饮,同时还玩耍诸如藏棋、藏牌等游戏。跳舞、唱歌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自娱自乐的情景更是到处可见。商贩们把各种物资和节日食品运到林卡内,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一杯的"标准聂达"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

哲蚌晒佛节

    我们几人喘着粗气,走上了哲蚌寺旁边的山上,只见哲蚌寺三面环山,巨石嶙峋,山顶面向东方的几块巨石上镌刻着彩色佛像和彩色的经文;山上没有大树,只有石头缝里生出的小草和灌木;山坡上站了很多人。据说最热闹的是雪顿节的第一天,真遗憾我们没能赶上。但我们仍能看到一幅巨大的唐卡耀眼地斜躺在巨大的山坡上,山坡下的大帐篷里是哲蚌寺的大活佛率众喇嘛在施法念经,悠远,神秘,响亮的法号声在空中飘荡。我在那里抓紧时间拍照,生怕错过了这历史性的镜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西藏拉萨,这应该是最全的介绍了
西藏自驾游之一:寺庙篇
忽然,想去拉萨了。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周边风光 (上)
藏族风俗习惯(修改版)-雪子青叶-搜狐空间
西藏旅游攻略:暑期游走西藏,攻略大曝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