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科前言】2017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筛查建议》解读


作者:高洁,齐建光

【编者按】20175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报告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19852014年,我国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由0.5%增至7.3%,超重、肥胖人数也由615万人增至3 496万人。专家建议,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肥胖防控需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母亲妊娠期开始预防,建立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日前,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了更新的《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筛查建议》,就儿童肥胖的筛查、干预提出了最新的建议。本期特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齐建光主任医师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儿童肥胖的筛查及防治提供参考。

20176月,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 Prevention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对2010年版《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筛查建议》[1]进行了更新,发布了最新的《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筛查建议》[2]。该指南建议对6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具有危险因素的群体,应用体质指数(BMI)进行肥胖筛查,并提供综合强化行为干预措施。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该指南提出的建议进行解读,为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筛查、防治提供参考。

1  儿童肥胖流行病学

美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7%219岁儿童及青少年存在肥胖,32%存在超重或肥胖。由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近10年美国儿童肥胖发病率并无显著升高。但在特定人群,如非洲裔女孩和西班牙裔男孩中,重度肥胖发病率仍在升高。

指南特别强调,儿童肥胖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躯体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虽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效应,但肥胖与儿童时期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代谢异常(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等)预后不良相关。此外,儿童及青春期肥胖可能导致哮喘、睡眠呼吸暂停、骨骼问题、性早熟、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等一系列疾病。肥胖也可能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导致自尊心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因肥胖带来的被挑逗和被欺凌,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儿童时期肥胖还可能持续至成年期,造成不良后果(如心血管意外、2型糖尿病)。大型前瞻性纵向研究显示,80%的肥胖青少年成年后仍肥胖,64%的青春期前肥胖儿童成年后仍肥胖。Meta分析证实了儿童与成年人肥胖的强烈联系,肥胖儿童至成年期仍肥胖的风险是非肥胖儿童的5倍[2]。

与美国不同,在过去3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儿童及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根据2017年《中国儿童肥胖报告》,19852014年,我国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也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超重、肥胖人数也由615万人增至3 496万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2030年,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超重、肥胖的儿童将增至4 948万人[3]。中国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参照美国经验,严重程度将逐渐增加。在临床实践发现,多数肥胖儿童在出现某些继发疾病前,如呼吸睡眠暂停、原发性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或2型糖尿病等,超重或肥胖已经持续相当长时间,且未得到重视。早期筛查并识别儿童超重与肥胖,在我国也同样意义深远。

2  肥胖筛查

2.1  危险因素   评估与2010年版建议相同,新版指南仍推荐对所有6岁及以上儿童进行肥胖筛查。此外,指南增加了对儿童及青少年肥胖高危因素的描述,提示临床医生需要特别关注具有高危因素的儿童,如双亲肥胖、营养不良、运动量偏低、睡眠不足、久坐不动、家庭收入低等。低龄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有母亲患有糖尿病、母亲吸烟、母亲妊娠期体质量显著增加、婴儿期体质量增长过速等。青春期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体育锻炼少。USPSTF提出,某些特定种族的肥胖发生率仍在升高(如非洲裔美国人),可能是源于遗传或非遗传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含糖饮料及快餐摄入、卧室安装电视机等)。

我国研究发现,某些特殊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如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婴儿期肥胖、运动量偏低、双亲肥胖等,但与美国不同,中国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水平的升高而升高[4]。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国民认知水平及教育水平仍待提高。与国外研究相同的是,儿童肥胖与能量摄入过多、缺乏适度运动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母亲妊娠期及哺乳期存在较长时间的高糖、高脂饮食行为,或家庭潜在不良饮食习惯(如食量偏大、吃饭速度快、随意加餐等)及不健康“食物偏好”(油腻、高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甚至造成某些“食物成瘾”(含糖饮料、速食快餐),导致肥胖的发生[5]。另有研究显示,学龄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2h/周也是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6]。

2.2  筛查方法   USPSTF仍推荐应用BMI筛查肥胖,BMI位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8594百分位数为超重,BMI≥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数为肥胖,具体数据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岁及以上儿童生长曲线[7]。

需指出的是,中国儿童及青少年发育指标与欧美不同,尤其青春期后(男>15岁,女>13岁)生长曲线斜率更加低平,直接采用国外标准并不妥当,应关注针对东亚民族或国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不断更新筛查指标。目前,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定义沿用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8],该分类标准利用244 200余名7~18岁儿童的BMI制定,同样采用BMI位于同年龄同性别的百分位数来判断超重或肥胖,但第8595百分位数在青春期前与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的数据接近,而青春期后则略偏低。

2.3  筛查间隔   USPSTF指出,身高、体质量是健康随访中的常规测量指标,但筛查间隔暂无明确推荐。USPSTF建议的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筛查概要见表1

3  儿童肥胖干预方法

3.1  行为干预   USPSTF系统回顾分析了45项临床研究,涉及7 099名儿童,在212个月,综合强化干预超过26 h可降低体质量;干预超过52 h,体质量降低更显著,同时可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及代谢异常的发病风险。各研究采用的干预方法不尽相同,包括针对父母及儿童的辅导(单独、同时或两者均可),个人辅导(家庭或团体),健康饮食、安全运动和阅读食品标签信息的健康教育,鼓励使用刺激性控制(如限制获取诱人食物和减少视屏时间),目标设定,自我监测,后效奖励和解决问题,监督体育运动等。

USPSTF指出,肥胖儿童及其家庭获取综合强化干预的途径有限,且初级保健机构很难提供充足的教育,而医生可委托其他机构进行患者教育。指南特别提出,在实施行为干预的过程中,有多种团体可以提供帮助,包括初级保健医生、运动生理学家、物理治疗师、营养师、饮食助理、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等。依从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为干预的效果,依从性差会降低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

3.2  药物治疗   指南指出,二甲双胍虽已用于治疗儿童肥胖,但并未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其效果微弱,临床意义不明确,长期用药结局不详。用药个体多存在胰岛素或糖代谢异常,多数为严重肥胖状态,限制了二甲双胍在肥胖儿童中的推广。奥利司他已被FDA批准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奥利司他对BMI的降低作用微弱,并且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如腹痛、腹胀、大便失禁和油状大便。因此,也不推荐广泛应用。2010版指南中提出的西布曲明,由于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已退市。

3.3  其他   USPSTF指出,13岁以内儿童需减少久坐不动、视屏时间。此外,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在学校推行的行为干预可预防或减少青少年肥胖的发生。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推行26项社区策略来预防肥胖,包括鼓励母乳喂养、鼓励可负担范围内的健康饮食、选择健康的饮食、促进儿童体育活动等。

1985年至今,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研究的发展经历了3个“十年”,最初是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概念的引入及简单的现况研究,此后主要围绕生理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大规模的横断面调查,目前则是基于前期影响因素研究基础,对学校和家庭两种干预模式进行尝试。10年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在不同地域开展家庭干预或学校干预研究,如多种健康宣教、大力推荐母乳喂养、推行“快乐10分钟”等项目[9]。但是,这些研究无论从深度或广度均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多数研究仅限于短时间、小范围的试验性尝试,不足以随访远期预后,研究过程中涉及多种混杂因素,影响大范围推广。目前尚缺乏对干预方式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分层研究。

4  效果评价

指南增加了对临床减重重要性的描述,引入BMI z评分〔(测量值-同年龄同性别参考标准的中位数)/参考标准的标准差〕作为标准指标,可用于比较不同年龄儿童或同一儿童不同阶段的BMIUSPSTF发现,z评分降低0.150.25分可减少心血管疾病或代谢异常的风险。德国学者认为,z评分下降0.20分(相当于体质量约减少5%)有显著临床意义[10],因此,有临床意义的z评分降低阈值可能为0.200.25分。USPSTF指出完成干预后仍需长期随访,以确定减重的维持时间,评估长期利益和危害。

5  总结

USPSTF推荐,应针对6岁及以上儿童开展临床肥胖筛查,并采用综合强化干预措施。另外,USPSTF提出了针对儿童肥胖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1)能够直接证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筛查利弊的研究;(2)重复现有的有效干预措施,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3)深入调查确定有效的行为干预组成部分,针对不同人群及低龄儿童(≤5岁)研究具体的行为干预措施;(4)发现减重对临床的重要益处,以及达到该益处需要的减重程度;(5)减肥药物对肥胖儿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我国仍没有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筛查或诊治指南,USPSTF建议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提高筛查肥胖儿童的意识,规律随访,记录身高、体质量,结合BMI及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确定目标儿童是否超重或肥胖。完成筛查工作后,要积极指导行为干预,可通过构建行为干预计划、健康宣教、建立患者互助会、与学校或健康教育组织配合、尝试构建协作网络等方法,充分利用可选资源,提高依从性,尽量保证肥胖儿童得到正确有效的行为干预。在此过程中,详细记录,以备长期随访及统计研究。

综上所述,全科医生应当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肥胖筛查,并指导行为干预。当前,我国基础保健体系尚不完善,全科医生对患者的管理水平较低。但是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等观念正在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开始提供有助于减重的课程和练习,全科医生可在实践过程中,去粗取精,综合评价,以选择恰当的适合我国肥胖儿童的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肥胖儿童越早减肥越有效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的干预
中国学生营养日|超重肥胖儿童饮食管理及中医干预建议
超重和高BMI引发的儿童发育障碍如何干预?
4岁小胖墩睡眠时呼吸暂停后去世!能吃不一定是福,还能是祸!
百病之源!肥胖的危害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