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古诗词绝句第十二课 情真

一、诗贵情真

刘勰在《明诗》中说:“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

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强调诗为心声,贵在有

贵在有。这里的指的是真情实感,即真实的情致,独特的感受。

常说文如其人,我们写诗,也要努力做到诗如其人,即在诗中真实表现自

己的情志(情感,情操,志向,趣味等)。一首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是没有灵魂

的空壳,写来毫无意义。

例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表现的是诗人与白居易的深厚友情,李白

《上李邕》表现的是自己独立不羁的个性,而贺知章《咏柳》通过刻画春柳的曼

妙,抒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这些都是情动于中发于外

一般来说,真正的好诗是应该有节制的。除了内容的省略与跳跃外,还有情

感的节制。这就是含蓄。这些诗往往托物寄兴,感情凝练浓烈。如我们熟知的柳

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好像诗

人是冷眼旁观,实际上诗人与钓翁已经合为一体。这里诗人将本我意化到诗中,

并且读者能够感受出作者遭到贬谪流落到艰苦的异地仍不屈不挠精神。

诗情的真不是浅显短促的情思,而是深藏在内心的情感。体现的是一种幽微

的情意。是诗人对内心即复杂又深刻的情感的提炼。所以,含蓄淳厚和雅致构成

了诗的主流。诗要以情动人,以淳雅为其美学旨归,像宋代的哲理诗,如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等等,也要写出理趣,万不可写

成空洞的老干体,也不可为了追求辞藻而写成空洞的西昆体。

诗即可以关注自身,以个人情感为天地;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八:

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可以

由己及人,兼怀天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诗者切不可独怜其身或

一味浮华夸大,矫柔造作,当由情而发,适感而发。

这里要说明一点,我们说的真情实感,并不是所有的真情实感都适合入诗,

譬如私愤、嫉妒、淫邪之思,譬如狭隘的个人主义等。也就是前面讲到的要淳厚,

要雅正,雅是与粗俗相对的,正是与邪相对的。总的说来,诗情须健康,须符合

含蓄蕴藉的审美旨趣。《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说的是兴、观、群、怨是诗的四种功用,兴谓摇荡人心,感发志意,观谓

观察、考见政治得失,群谓以诗切磋达到团结,怨指怨刺上政。反过来从诗的功

用角度看,能达到这一效果的情感更宜于入诗。

诗是以表现本我为最终目的的。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诗歌或多或少必有时代和

生活的印记,但决不是诗人刻意为之,这些印记的旨归仍是诗人的情志。

黑格尔说,诗所特有的对象或题材不是自然风光或人的外表形状,而是精神

方面的旨趣,在全部事物中,只有那些可以向精神活动提供动力或材料的方可

以出现在诗里

所以,诗中存在是意象,是为作者自身的情致服务的,两者是行影不能离的。

而诗境要符合客观自然规律,要符合逻辑。

这主要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符合逻辑,遵循一些客观规律;

第二要有真情实感;

第三就是,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是具有延续性的,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形容春意怏然,我们绝对不能使用松柏森森

例如,古人多以折柳喻离别,这个是具有特殊意象的,绝不能用折柳来写人

的欢聚。

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活要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景物可以做到细致的观察,抓

住其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个独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不能经历这世界上所有的热闹,但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能引起

读者共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作品并不是非的用华丽的辞藻,用词用句不

要过于精巧。过于精巧的诗,不值得提倡,我们写诗一定要首先做到自然,然后

通过锻炼做到天然工巧而不见斧凿的痕迹。所以一直要求大家最起码要做到三

点。自然,易懂,流畅。

二、诗的体察

作诗要善于体察生活,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的句子,我们说用得多么工致,细无声又是多么体察入微。这是

因为杜甫当年在成都生活多年,成都的天气就是这样,尤其是春天,雨都喜欢在

夜里下,且下得细细的,诗中的描写全以真实体察中得来,浦起龙说杜甫起有

悟境,如无生活体察,那有悟境生成。此中不是单纯的炼字、炼句的文字问题

那么简单。

有人把王勃的《郊兴》诗与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比较,杜言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王诗言: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同样工巧绝妙,但体察不

同。杜甫写的是一夜细雨后,故有清晨的红湿”“花重,王勃写的是春天短雨,

故日出后无红湿之象,花已无雨水,日出光便显湿润,故有花光湿之察,

字显得精神,日光从叶影透出,显得清疏。王诗是清爽的体察,杜诗是华

厚的体察。两者都是非常细微地体察了事物的特点,自然就写得感受完全不同了。

至于类似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的描写,是完全没体察的,是造

作的拙劣比喻,只从辞藻上用功,雕镂而不自然。

读诗亦要体察诗人的感受,同样要有生活的体察。诗的味道才会被感悟出来。

像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只有当你亲身在田间工作,于雨

后清风之中才会有这种庄稼经雨洗濯,新苗争抽新绿的体察,怀新二字,是

从生活中得来的,且光有生活还不足,此中还必须要工于体物

当然,体物的高下是关乎思想境界问题。良苗怀新,表现了诗人对新生的

热爱,自然境界高了。体物既工,立境高远,诗自然就会写好了。

说到这里,我们在说下诗的立意,如果你的立意不成功,那么,即使你有再

好的修辞手法,再华丽的字句也不是一首好诗。

所有的修辞手法、精警的句子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古人的作品有很多是

同一题材的,那么流传下来的也都是些立意好的作品,绝对不是一些文字华美立

意低俗的作品。

这里我们不防说几点要求

A、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再华

美,句子再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古典诗词贵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谈

其它的,例如修辞,炼字等。所以说成篇是基础。

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

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在成篇的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如何的去谴词造句,如何的锻炼字句,如何的

去发挥我们的思维,去完善诗的内涵。

B、今月也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

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这里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点,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格律的工整,但也不能一

味的强调放弃格律。我们要学习格律,驾驭格律。格律只是诗的要求,并不是符

合格律的诗才是好诗,不符合格律的诗就不是好诗。

但,如果你选择写格律诗,就要尊重格律诗的格律要求来写。

第二点关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没写过的词汇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上,也

不是完全的背离一切。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

者不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

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

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这个意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而

每个时代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

第三点、虽然我们和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

我们所写的一些题材,虽然是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但是得写出这雷同

的情感里,我们异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我们和古人的区

别差异。

C、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续性的,所以说一味的生造词汇是错误的,不

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们用折柳或者草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延续古人的。白

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就是写离别的作品。以草而喻离别,源自《楚辞 招隐士》

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我们学习写古典诗歌,首先考虑的是继

承,然后再考虑发展。源流,没有源哪里来的流,这个说明古典诗歌的写作首先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D、诗贵浑涵。唐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

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唐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

出以唱叹含蓄。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

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些是需要自己感悟的,而不是借助于别

人的解释。因为人不具备复制性,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你。所以,要善于表达你自

己的思想情感和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

三、学习渔洋绝句

第十法

1)【要点】

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

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2)【要点解读】

一、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场景,写今事

第四句写自己往事,但不具体说出啥往事,点到即可。这就是所谓写自己的

句子让别人猜去吧

注意:时空中时间变,空间并没变,前三句所描写的今天空间和后一句所写

的往昔空间是统一空间,万不可前三句写今天的颐和园,后一句却写到几年前的

人民大会堂里去。

3)【创作】

一是一、二、三句写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转,要若即若离,这话已经成老

套,因为,前三句如写今事,第三句往往容易平顺无跌宕。因此我们在第三句一

定要让诗的内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紧。

二是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昔时间的词,往昔的事万不可说破,点到就行。

下面看第十法的例诗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万山

第十一法

1【要点】

上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

2【要点解读】

前三句时空、场景的描写,目的主要是为第四句起铺垫的作用

因此,前三句铺垫得到位,第四句就容易出彩。

3【创作过程】

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时空与场景,为第四句做铺垫;二是第四句归结到自身

上。

例诗: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中华五期绝句第十讲
文会春:格律诗词的最高境界是以情打动人心
关于七绝以及写诗作注的若干问题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其一——宋·黄庭坚
《绝句章法一瞥》(下)
学诗浅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