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早的毛瑟步枪是怎么来的?

第一把被军队采用并定型的毛瑟枪是毛瑟M1871,但老王心想,其实这个题目可以写一个“毛瑟传奇”了。或者这也可以是德国轻武器的一段传奇。

曾经的德国四分五裂,德意志人通过一系列战争,由普鲁士打败了丹麦,继而又压服了奥地利,然后依靠普法战争打败法国,最后于1871年建立起“德意志帝国”,真正的将自己跻身于列强之林。

而毛瑟家族就是在普鲁士崛起的这段历史中,依靠为普鲁士提供、研制枪支而发迹的。

当时的德国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境遇里。将普鲁士锻造为欧陆小强国的腓特烈二世于1786年离世,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位后,企图趁着法国大革命的混乱从高卢鸡身上割肉,结果法国人大破反法同盟,汉斯们反倒割让了莱茵河西边的大片领土。

1787年继位的腓特烈·威廉三世不服气,1806年又跑去组团反法,被拿破仑给揍得逃亡柯尼斯堡,割让了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法国,还赔了上亿法郎,简直是跪下唱征服了。

1806年这次惨败几乎将普鲁士打回原形,也打醒了膨胀过度的德意志人,他们开始了著名的卡尔·施泰因首相改革。普鲁士王国为了唤醒底层民众,获得民族层面上的支持,大肆解放农奴,扩大地方自治权,因此许多工匠和具备技术的家族加入到了改革的洪流之中。柏林大学就是此时建立的,普鲁士人的行为奠定了后世德国人“技术控”的一面。

除了政治改革,普鲁士的军事改革亦是如火如荼的进行开来,因为高涨的民族情感无法战胜法国,必须还要有先进的军队和武装。

毛瑟家族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崛起的。老毛瑟是个体面人,他在条顿森林的奥伯恩多夫小镇从事着工匠的工作。黑森林里充满了杉木,这里从罗马时代开始就是欧洲重要的伐木区域,还诞生了冶炼业和玻璃制造业、制革、机械加工等技术行业,甚至还能生产极复杂的管风琴,有一大批欧洲工匠世代在此谋求温饱。

1811年,卧薪尝胆的腓特烈·威廉三世以皇家名义在奥伯恩多夫建立了军工厂,为普鲁士军队提供先进火器。老毛瑟是军工厂100多个工匠的一份子,长期接触的都是枪炮的制造,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也在厂里当学徒。

19世纪30年代出生的,名为“威廉”Wilhelm (1834-1882)和“皮特·保罗” Peter Paul (1838-1914)的两兄弟很好的继承了这份“家传事业”,他们从小对武器制造耳濡目染。哥哥威廉更擅长策划与商业头脑,弟弟保罗则更痴迷于枪械设计。

这段时间里普鲁士也是发展的风起云涌,颇有“武运长久”之范。先是在1813年与俄、奥组团在莱比锡车翻了拿破仑,继而又在1815年上演了滑铁卢的大戏。普鲁士的发展此后进入了快车道,1862年腓特烈·威廉四世身死,他的弟弟威廉一世继位。威廉一世拜铁血执宰俾斯麦为首相,真正开始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

毛瑟兄弟二人此时早已是厂里独当一面的资深工程师了,他们运用着自己对枪械结构的敏感,开始尝试性的开发一些作品,因此也诞生了不少毛瑟枪的前身。不过这个时代并不属于毛瑟兄弟,此时最耀眼的是约翰·尼古劳斯·冯·德莱塞。也就是设计了“德莱塞击针枪”的人。

德莱塞与毛瑟兄弟的经历非常相似,他是个老锁匠的儿子,是个法兰克福大公国的瑟梅尔达人。这个地区犹太人众多,又因为“莱茵联盟”的关系成为拿破仑的“保护国”,与法国的控制的殖民地差不多。长期以来保持着既繁荣兴盛,又被法国剥削的状态。德莱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他受到了不少法国的教育,并且成为了法国巴黎炮厂的工程师。

1809年到1814年,德莱塞都在巴黎研究后膛枪技术,它希望前膛枪这种不方便的东西能变成后膛供弹的武器,但实验进展不大,人们并不信赖后膛枪。

1813年,普、奥、俄联军车翻拿破仑以后,“莱茵联盟”宣告奔溃,带着满身技术的德莱塞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德意志人”的身份。所以1814年德莱塞干脆回到了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他一边研究自己的后膛枪,一边靠自创的军工厂维持生计。

就这样过了十几年,德莱塞突然得到了普鲁士高层的关注。1836年,他开发的后装弹药击针枪被政府收购,连人也被政府“借去”,塞进了秘密研究室研究后膛枪。这时候毛瑟兄弟一个在吃奶,另一个未出生。

1841年时德莱塞在普鲁士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最终的后膛枪研发,新枪不需要从前面安装子弹,只要拉开大拴,就能从后面往枪膛里填入纸壳定装的铅弹。这件划时代的武器被称为“德莱塞M1841”,它的射速5倍于当时的前膛枪,德莱塞本人也因此成为了普鲁士贵族。

(同期还有美国的霍尔M1819,很难说这二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但是M1819并不如德莱塞M1841可靠,总体上还是把燧发枪。德莱塞步枪的“撞针”和“子弹”与现代的步枪概念已经基本接近了。)

正是依靠着“德莱塞M1841”,普鲁士军队在火力上大占优势,于1866年顺利击败了曾不可一世的奥地利人。可德国人的顽固性也在此体现,许多人长期公开表示“讨厌”后膛枪,称之为“灌肠器”,因为“文明人用嘴吃东西”。连葬礼鸣枪都不愿用后膛枪。

金子总会闪光的,德国人的武器好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法国人通过1850年德国革命动乱中逃跑的普鲁士兵获得了德莱塞击针枪,研究之后诞生了自己的“夏塞波步枪”。这把枪的设计者“安东尼·阿方索·夏塞波”是个1833年出生的年轻人,设计步枪时年仅24岁,任职圣埃蒂安兵工厂的工程师。(这家工厂20世纪做出了FAMAS突击步枪)

“夏塞波步枪”改进了“德莱塞”上的许多痼疾,通过橡胶解决了燃气泄漏问题,还改掉了那个傻瓜一样的击针和子弹底火位置。这把枪拥有更合理的口径、更高的射程,和更好的安全性,将普鲁士的武器远远甩在了身后。

因此德国人的“灌肠枪”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科技上处于下风的德意志人尝到了自己顽固带来的苦果。法国人的“夏塞波”保持着明显的性能优势,能在对射中稳定的将普军官兵一个个放倒。“夏塞波1866”大受法军欢迎,一口气生产了120万支。

好险普鲁士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德皇在凡尔赛宫登基,正式宣布了德意志帝国成立。但“德莱塞”不能再用了,它与“夏塞波”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可是之前还在纠结“嘴巴吃还是灌肠”的老顽固们完全没有任何更新换代的科技储备,大家全都傻了眼。而且德莱塞本人也走向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个划时代的枪械大师最后于1876年逝世于瑟梅尔达,享年89岁。

这个时候拯救德国军工的人出现了——毛瑟兄弟在德国政府的新武器方案征集中异军突起,他们拿出的改进型枪支毛瑟M1867、M1869、M1871最终击败了“巴伐利亚云达M1869”,受到官方笑脸关照。定型后的毛瑟M1871被称为“Gewehr 71”。

实际上毛瑟兄弟当时所做的事并没有太出彩,他们无非是将“夏塞波”当做模板,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去综合了当时各国后膛枪的问题与优点。这种“拿来主义”被两兄弟用得行云流水,可毕竟差距就是差距,最早的67式、69式、71式“毛瑟枪”都不算太好的武器,只能说有了个比“德莱塞”更靠谱的东西罢了。

当时的德国正进入疯狂的大发展期,国力与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毛瑟枪”的出现,无疑让面子上颇为无光的德国军队捡了个遮阳的破斗笠,甭管行不行,能护脸就行,饭总要一口口吃嘛。

把武器专利卖给国家的毛瑟两兄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于是他们离开了皇家兵工厂,在1873年自建了一家工厂,这便是“毛瑟兵工厂”的前身。但是很奇怪的是,毛瑟兄弟的工厂开工没出一月就因为生产事故烧成了白地。

走投无路的毛瑟兄弟最后仍然回到了皇家兵工厂,他们用M1871式步枪的生产订单和自筹的资金为底牌,找威廉一世商议入股皇家兵工厂事宜,德皇很爽快的答应了他们,并且又派发了多达10万支步枪生产合同以示鼓励。

奥伯恩多夫皇家兵工厂从此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毛瑟兄弟的制式步枪成为该厂的主力产品,这个100多人的凋敝小厂也因此吹气球般扩大,迅速搭上了德国崛起的战车。

但是,这时候毛瑟两兄弟中的“威廉·毛瑟”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个善于经营的兄长于1882年1月去世,年仅48岁。

弟弟“皮特·保罗·毛瑟”继续着武器的设计工作,在1884年推出了改进型的毛瑟1871/84式步枪,不过这枪其实也就是个炒冷饭改弹仓版的平庸之作。保罗不能把自己分成两半用,这时期他将大部分的心思放在了哥哥曾规划的“枪械的品牌产业化发展”理念之上,这条路线使得毛瑟几乎成为德国步枪的代名词。一句话——产品有恙,名气补上。

当时正好是我大清朝的“洋务运动”期间,对国际情况不甚知之的朝廷很快锁定了正威风八面的德国。李中堂等洋务派为德国军工送来了雪片般的订单,从克虏伯大炮到步兵枪械、铁甲舰无所不包。毛瑟也沾了光,明明性能很一般的毛瑟1871/84型步枪被大清看中。

两广总督张之洞派出四国大使洪均(护国名妓赛金花的老公)和许景澄(义和团时喷慈禧“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后被处死的官员)出使斡旋购买了大批毛瑟军械,并且还拉回来一条1871/84型步枪的生产线,据称可日产50杆毛瑟枪。

这其实也就是中国人最早知悉的毛瑟枪了,对于德国而言也是第一把被制式化装备的毛瑟枪。毛瑟的故事本该到此,但后面其实才是更精彩的部分。如果觉得离题可以不用看,反正看看也不要钱。


后来的事儿:法国人搞出了发射无烟火药的“勒贝尔M1886”,这把经典武器被一直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政府甩开保罗·毛瑟,通过“军事委员会”开发出了1888式委员会步枪。这把枪后来挂着“毛瑟”的名头拿去骗李中堂,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汉阳造”。

不满政府指手画脚挂羊头卖狗肉的保罗·毛瑟开始拼命设计和改进新型步枪,开发出毛瑟M1892、M1893、M1894和M1895,这些性能优良的毛瑟枪被卖得全世界到处都是。保罗·毛瑟也最终在1897年收购了皇家兵工厂的股权,成立了“Waffenfabrik Mauser AG”,也就是“毛瑟兵工厂”。

次年,老保罗又设计出一款毛瑟枪,命名为M1898式,军方制式化名称为Gew.98。它便是后来Kar.98k的原型。

1901年,仍在设计台上奋斗的保罗·毛瑟做出了一款半自动步枪,他用这把枪试射到第79发子弹时发生了炸膛事故,飞溅的金属碎片打瞎了他的左眼。

1914年,保罗·毛瑟逝世。

1945年,在毛瑟厂长大的埃斯蒙德·黑克勒穷困潦倒的回到了奥伯恩多夫镇,他在倒闭的毛瑟兵工厂门口徘徊了许久,想着能找点什么破烂加工一下卖钱,然后遇到了好朋友特奥多尔·科赫和亚历克斯·塞德尔。

H&K公司在毛瑟的废墟上诞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莱赛针发枪(Dreyseneedlegun)
毛瑟步枪传奇:德国不待见自己人 美国人慧眼识珠
清末各兵工厂及杂七杂八
史勇新书:兰州制造局的后膛七响步枪,来头居然这么大
德国毛瑟步枪小史,德国制造的和中国仿造的工艺差多少
四川局在1901年就造出了盒子炮?所谓川造毛瑟手枪的真相是什么?(系列3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