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根悟本 人间正道丨翁飞 序集

寻根悟本 人间正道

马铭阳《根与本——溯解〈诗经〉三首》序

中华文明是全球悠久的文明之一,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早在公元前65世纪前后的百年间,处于东地中海沿岸、南亚次大陆、东亚大陆的几大古文明板块,不约而同地进入一个精神飞跃时期。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将这一时期命名为“轴心时代”,即人类精神枢轴形成的时代这个轴心时代是中华文化第一次大整合的“百家争鸣”时期,华夏大地思潮激荡、人文荟萃儒、道、墨、法……,尽显风流。其典型代表,生活在涡淮流域的老子、庄子及其创立的道家学派,和泗水河畔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一样,足以与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古希腊哲学学派、释迦摩尼所创立的佛教教派以色列先知创立的早期犹太教教义相比肩、相媲美。

轴心时代的显著成果,便是这些先哲先贤历经数代锻冶,铸造出观照宇宙、社会、人生的文本,成为延传后世并奉之为圭臬的经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元典”文化元典是开启文化源头的经典著作“元”者,有”开启造肇”、“开头”、“第一”、“源头”的意思“典”,为经典、典型、典籍、典章的意思。它是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指针的具有首创性、广阔性和深邃性的文化经典。文化元典提供人类第一批原创性理念与范畴,构筑诸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世界各文明古国,堪称文化元典”的论著古印度的《吠陀》及承续其绪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经藏”“律藏”“论藏”组成的佛典;希伯来的《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古希腊的柏拉图《美诺篇》《巴门尼德篇》《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等群哲论著

中国则有成书于先秦时期、经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因《乐》失传,故后世称为“五经”),以及由南宋朱熹加以集注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五经”。其中春秋》由于文字过简,通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并入合刊,合称“《春秋》三传”。“四书”以外,《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亦可视为中华“文化元典”。

“六经”初创,本只有篇名而未加“经”字。“乐”本无经,传之后世的实为“五经”起自商周王官,“学在官府”的西周是一个典籍集体制作高峰期;西周晚期,王室衰败,大夫摆脱王室附庸地位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接绪整理、阐释发扬“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隋书▪经籍志》)。然而,“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龚自珍《六经正名》);即如《春秋》,系鲁国国史,孔子也只是修订而非创作。因此,孔子并非元典创作者,而是传述者,“述而不作”即此之谓。在孔子之先,《诗》《书》《易》及《春秋》已有原始文本,而传世本,经过荀子等的几代儒家的努力,迟至西汉初年方才确定。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从此《诗》《书》《礼》《易》《春秋》便被冠以“经”的名称,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经典教科书。

经孔子整理的“六经”,《诗经》为首。孔子在讲述“六经”作用时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诗教”,它的功能就是教育人:为人要“温柔敦厚”。孔子还教导其子孔鲤曰:“不学诗,无以言。”把《诗》作为规范一个人言行举止的教科书。现在一般的说法或者流行的观点,都把《诗经》说成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被定义为文学作品。实际上,它的内涵和外延远远不止于此。

首先,从成书的年代看,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武王灭商(前1066年)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即:《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最远距今约3100余年,时间跨度之大,世所罕见。

其次,从内容分类看按作品出现次序分为风三部分“颂”主要是宗庙乐歌,《周颂》最早,作于西周初年其余《鲁颂》《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之后40“雅”主要是朝廷乐歌,作者均为贵族文人分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大雅》也作于西周,祭祀和宴饮之歌,还有几篇叙述周室先事迹和武功的,是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但对现实有所不满,除了宴、祭祀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是全书中最为璀璨华丽、光彩夺目的篇章,160郑樵将其概括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序》)因古人取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再,就《诗经》的表现手法看,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叙述,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关联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诗人通过打比方的办法,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阐发对事物的认识及情感;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咏。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是《诗经》的精髓所在。

最后,从《诗经》的搜集、编纂结集看,归纳起来,采诗”和“献诗”两“采诗”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制度,周代有采诗官,称“行人”、“遒人”或“轩车使者”,专门负责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目的是了解民情,然后上报朝廷《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云:“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杜预注:“遒人,行人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徇于路,求歌谣之言。”何休在《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中解释“采诗”制度为“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由此可见,《诗经》的作者,虽有极个别见于诗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民间。

献诗是指这些诗在采集来献给天子之前,都经过了大师加工最著名者前有尹吉甫、后有孔子。献诗说在《国语·周语》中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目的也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这些经过搜集来的诗经过多代大师筛选整理,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编定成书,成为一个时期的诗歌汇集——《诗经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极少二言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以四言为主干,有韵律,有节拍,不仅可以吟、可以诵,还可以唱、可以舞,即所谓“载歌载舞”。它不仅是美的文辞,而且是美的声乐,故它既是文典,而又可以作为乐语,作为声教,为时人所诵习。

综上所述,诗三百经历了五百年云和月尘与土,吟诵出五百年的盛衰治乱民间的欢乐与疾苦。它是一部全方位展示早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经典作品。

作为经典,孔子建构起“六经”经学体系之后,《诗经》便承载起独特的文学教化功能。两千多年间,《诗经》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论语》中曾精辟地提出对《诗》的看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在孔子看来,“诗三百,差不多篇篇有情的确,《诗经》中的大量篇幅,描写了⼈类最真挚的感情、赞美既文质彬彬⼜胸怀抱负的君子及其平凡⽽精彩的牧歌式⽣活,有谁不愿拥有这美好的瞬间?可以说,通过《诗经》阅读和研习,可以让人们从中得到追溯和向往⼈间美好生活的心灵启迪。这是《诗经》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在《诗经》成为经学要籍之后,历代研究者代不乏名家,⽽以汉、宋、清三朝的成果最为显著。现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古诗序》(或称《孔子诗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阐释著述。到汉代,著名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派代表齐人辕固,鲁派代表鲁人申培,韩派代表燕人韩婴,毛诗学派代表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齐、鲁、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初为显学。《毛诗》后出,是古文经学。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毛诗》定于一尊,从而形成了《序》《传》《笺》《疏》的严密体系。在注重对字义、名物的训诂和考据,着力于经文本义的疏通理解和典章制度注释的基础上,将诗歌与政教相联系,宣扬王道礼仪,功利色彩浓厚。宋代虽然有“疑经之⻛”,但由于经学归于朱子之理学,《诗经》学仍在严密连贯的解说体系之中。

清代开始全面整理与研究传统典籍,《诗经》自然不会例外。清初,学术界响起复古征实的呼声,《诗经》研究亦呈现出多元格局:或以古说为宗,注重训诂考证;或以《诗集传》为宗,专注推阐诗意;或不主一家,兼采众说。到乾嘉时期,考据学大兴,皖派经学大师休宁戴震的《毛诗补传》堪称佳作。嘉道间,更有泾县胡承珙的《毛诗后笺》、桐城马瑞辰的《毛诗传通释》、长洲(今苏州)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三部名著问世。晚清时期,《诗经》学的研究重心转向今文经学,著述颇丰。维新派(今文学派)和革命派(古文学派,或称国粹学派)都趋向变革,而变革的结果,都是取消了传统经学。其中影响最大当数梁启超。梁启超说:“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固其书于文学价值外尚有⼀价值焉,曰可以为古代史料或史料尺度。”(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二)

五四运动以来,以文学治《诗经》者,最有名当数郭沫若在而立之年所作的《卷耳集》,《诗经》被定性为“文学作品集”,摇身一变为“先秦三百”,仿佛是《唐诗三百》的直系老祖宗。探讨《三百篇》的“真”(科学实证)与“美”(文学审美),似乎成了研究的康庄大道。但是,“如果只是把《诗经》当作单一的文学作品,显然是不恰当的。单一的研究模式不仅难以全面体现《诗经》的价值,⽽且会让《诗经》研究再次陷入新的困境”(参阅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诗经》被文学化、史料化后,现在更成为各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无疑使曾经是整体的《诗经》日渐支离破碎。可以这么认为:“五四”一代学者们艰难地在清代《诗经》学术传统中演绎出“科学精神”和“审美价值”,却轻易地放过传统经术的最关键之处。

正所谓“《诗》无达诂”要对《诗经》加以解读,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回归传统,追根溯源,回到《诗经》当时产生的语境。今人扬之水在其所著《诗经别裁》前言开宗明义就指明“说起'诗三百”,我们今天总把它看成是'纯文学’,不过当时却不然,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候都还没有。《论语·先进》中说到的孔门四学,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此所谓'文学’,包括《诗》,也包括《书》和《易》,大致是指流传于当时的文献典藉而言。因此,孔子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最接近《诗》产生的语境的。所谓“思无邪”,就是当时的吟诗者心无邪意,真情流露。“'诗三百’差不多篇篇有情,所谓'兴、观、群、怨’,不过也是说着'有情’二字罢。其实若以一部《论语》论'圣人’,则这位圣人实在还是性情中人,他的钟情于《诗》,正是很自然的。”扬之水《诗经别裁伯兮解读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有诗曰:“无情未必真豪杰。”应是得到了《诗经》的真谛。

今人马铭阳先生,浸淫《诗经》研究有年,在追寻《诗经》本原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他认为:“找到成功人生的导航,是首要的大事。有了指路的明灯,才会走上正确的道路。人,最难回答的问题,是正确的做人标准。这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要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文化形成的初期,就有了真理性的答案。说它是真理性的答案,是因为几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准确破译了祖先远古智慧的密码,发现,中华祖先早就有完整的答案,静静地在那里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而《诗经》“就是祖先智慧的一部分。”为此,他花了数年时间,选取了《诗经》里《关雎》《鸤鸠》《樛木》三首,以三个篇幅讲解祖先做人的标准与实现做人标准的方法,以及做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格标准。每篇有起始有“总解”,接下来有逐字逐句的分解。第一篇《关雎》,重点讲解了“窈窕淑女”做为女人的最高标准、“君子好逑”作为男人的最高标准;第二篇《鸤鸠》重点讲解了“淑人君子”是做男人的品德标准;《樛木》重点讲解了中国人最高尚的品德,是要达到“福履”的境界,把帮助他人当做使命去完成。短短三首诗,运用了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古文字学、以及天文地理星象节气等知识、以洋洋洒洒近三万字的篇幅加以解读。细细读下来,真有点唐代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意境。

也正如铭阳自己在全书《篇首语》中所说“我们要研究祖先的智慧,崇拜祖先的智慧,找到中华民族的根与本,才能自觉地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才能守住我们的本分,才能为实现民族复兴找到依据。”作为一位民间学者,在今天能有这样发自内心的感悟,实属难能可贵。读他的书稿,为他的勤勉、执着和不懈的探究而感动。寻根悟本,方为人间正道。

是为序。

公元2022年12月12日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长华、赵棚鸽:二十世纪《诗经》学“价值”的瓦解与重建[上]
《毛诗》与中国礼乐制度的传承
【觅经记】毛苌:不以国名,独传《诗经》(上)
李秀强:清华简所见先秦《诗》文本的史学特质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
《诗序》作者是子夏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