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印:吴昌硕“十水五石”
吴昌硕大师从10多岁即开始学习篆刻,并且“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69岁之后,吴昌硕大师移居上海之后更是专心于艺术创作,篆刻创作更是每日不停,直至84岁老去,一生出版印谱十多种,这样的创作量,使他的作品成为篆刻后学查检字法、篆法、章法的活的“篆刻字典”,当然也使吴昌硕在篆刻创作上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

(吴昌硕像)
我们翻开吴大师的印谱,任意拿出一方印来,差不多都是上佳精品,有些作品,乍一看似乎是吴大师信手而为,但细加推敲,却知道它实在是大师的苦心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读吴昌硕大师的一方印:十水五石。

(吴昌硕“十水五石”)
“十水五石”的典故出自杜甫的诗《戏题画山水图歌》,原诗前两句是:“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这里吴大师缩句入印,强调的仍然是艺术家的清淡散远气质,表达自己不为人逼的从容以及一丝不苟、极度认真的创作态度。
初看,这方印因为印中的四个字全部都字形简单的缘故(这一点是先天的,无法改变),显得精神涣散,印文四字似随手摆置,印边也似随手敲打,看上去如随意丢弃在河滩上的一块顽石。但细细观摩,却妙处无穷,且让我们捡一两点说:

横流的“水”

这方印的视觉重点在右下角的“水”字,因为只有这个“水”字,所有的笔画都是曲线,意境如淌出深山的一湾溪流,曲折婉转,清澈涤荡出于石间,蜿蜒流淌,那细碎的四点,如迸溅的水花……

(清溪出山)
能达成这种意境,是因为吴大师将本是纵势的“水”字改成了横势,甚至为了拉长它的横势,又故意腾挪出了石字的下部,用以延展“水”字的横向宽度。当然,“十”字的下竖以断续之势垂入“水”字的上部,似乎就是这一泓横流之水的源头。

端正之外的咬合

一般的四字印,通常使用的章法是四字均分印面的章法,就是汉印常用的“均分印面”章法,因为这种章法最为平均端正。这一方印的的章法却是在均分印面的基础上做了仔细认真的调整:

(左右共用的中线)
除了上面说的“十”字的中竖向下插入“水”字的地盘之外,“十”字的左部也越过了中线,突入到“五”字的地盘,与之形成呼应的是“五”字的长横,它也突入到了“十”字的地盘,两相紧紧咬合;实际上在“水”字向左流入“石”字之下外,石字的上部也向右越过了中线,略略占去了“水”字的地盘。这些咬合,在印中形成了流动的气息,由此,这方印真的活了:

(流动的气息与咬合的章法)
自然,粗看,“五”字似乎与“水”字之间没有咬合关系,这是正常的,因为它们处在对角的位置,如果要它们之间发生关联,最好的方法是“呼应”,吴大师的确也是这样做的,他将“五”字中间的两笔曲线化,以之与“水”字的曲线巧妙呼应。
实际上,“五”与“石”之间也有巧妙关联,即两条横向平行的横线,看似毫不相关,实际上互相依托,各自由彼此找到了准确的位置。
至此,印面四字达成了紧密关联,本来十分稀疏散淡的四个字,由此团聚紧密了。

真的是经营吗?

请注意,以上这些咬合,一定是大师苦心经营出来的,断不是平常人们说的:大师在刻这些印时,根本没想那么多?他们就是随手而刻的罢了!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印中的每一根线条,这些线条全部都不是随意刻画的,而是经过认真经营的:线条都不光滑,以迟涩之法行刀(当然也离不开吴大师刻意选择的钝刀),这样出来的线条,看上去筋骨坚韧,如屈铁折钗,似有千钧力量含蓄其中。

(吴昌硕的钝刀)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这种认真从容的创作态度,正是大师们的过人之处,他们认真经营每一根线条,认真经营每一点边框,认真经营印面的每一个笔画元素,后世篆刻爱好者,往往不往深处思考,总觉读印者理解牵强,但实际上,他们真的是苦心经营的,这让人想起贾岛的一首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因此,我觉得应当在每次怀疑大师们的苦心与读印的理解之前,再冷静下来,仔细读读这些大师的印,因为,每读一次,收获都会不少。像吴昌硕这样的大师,他的每一方印都不是随手而刻的,而是苦心经营得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印:吴昌硕“杨华勋印”
篆刻创作中的自我意识
吴昌硕的“泰山残石楼”并不仅仅是一个“合文”那么简单 老李刻堂289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篆刻学习:吴昌硕在王个簃印谱上的批注
篆刻学习:读齐白石一方印能获得哪些东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