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73年 外使见清帝不再三跪九叩

1873年 外使见清帝不再三跪九叩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楼主

  1873年6月29日清晨,北京城刚刚迎来第一缕依稀的亮色,在京的各国公使已早早整肃一新,由总理衙门大臣引导,来到西苑(今中南海)紫光阁侧殿。公使们的神色略有些紧张,期待中又稍显一丝得意。他们在等候一个非凡的时刻。今天,他们将站立着觐见中国皇帝,这一天,已经让西方人等得太久了……

  “觐见”,原意为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后泛指对国家元首的进见。千年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外国来使觐见皇帝必须行跪拜礼,而在晚清时期,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西方人开始挑战传统的跪拜礼节,觐礼问题成了清政府前所未遇的一个严重问题,甚至演变为长期困扰中外交往的一个死结。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发生了中外历史上第一次觐见礼仪之争。跪还是不跪?这成了一个问题。此后,清朝与西方各国在此问题上的矛盾开始日益激化。直至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清朝被迫同意西方使节觐见不再行跪拜礼。但由于咸丰皇帝病死热河,年幼的同治继位。清政府便以皇上年幼,不便见人为由,拒绝外使入觐。觐礼问题又被搁了起来,这一搁就是12年。但西方列强认为这是清政府的一笔“欠账”,早晚都是要还的。

  1873年,已满18岁的同治皇帝正式亲政。英、法、美、俄、德五国公使连续照会总理衙门,提出觐见皇帝的要求。这时候,清政府已没有拒绝外使觐见的充足理由。

  拖,显然已不是办法。到底跪不跪?双方又开始了新一轮斗法。清政府坚持说,外国使节觐而不跪,冒犯中华祖制。中国皇帝至尊无上,而各国公使只与中国大臣同级,当然要跪。外国公使则认为,向清帝三跪九叩,有损国家尊严和使臣本人的体面,主张用西礼。

  同时,清廷内部对此也产生了分歧。一些官员,尤其是洋务派人士,如当时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和地方洋务派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崇厚等人,主张修改传统的“中国之礼”。左宗棠更是大胆地提出,干脆直接用西礼觐见。

  经过长时间的交涉,最后清政府在西方的压力下被迫做了妥协: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大礼,改为鞠躬礼。同治皇帝选择在紫光阁接见了各国使节。公使依次向皇帝三鞠躬,并亲手呈交国书。整个觐见仪式不到半个小时,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外交胜利。此时,距离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已经过去了80年。

  1873年西礼觐见的实现,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有人把它视作“中国传统礼制的冰山开始崩塌”的标志。事实上,清朝与西方各国在觐礼上的分歧并没有完全解决。首先,同治帝早逝,西方使节觐见清帝的活动因此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其次是觐见地点紫光阁曾是清朝皇帝接见藩属国贡使臣的地方,这引发了西方使节的种种不快。围绕着这些分歧,中外双方继续着又一轮的争吵和妥协。而当下一个中国皇帝在宫中接见外国使节,并尝试新的觐礼改革时,时间又过去了20多年。此时,刚刚亲政的光绪皇帝正踌躇满志,一场震撼人心的维新运动将要拉开帷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交近代化的努力
从觐见礼仪看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以亲政期间接见外国公使为例
两个膝盖和一个膝盖的故事
古代历史上外国使臣来华见皇帝要行那些礼节?
酸涩的外交:160年前的美国使节进京换约记
探索·发现《清宫秘档》英使马夏尔尼访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