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汉柔情的辛弃疾写下一首田园词,把质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写活了,但这并不是辛弃疾想要的生活

             匕

诗词百草”,总有一味是你喜欢的

诗词百草园 | 文

 阝               

                              廴              匚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在如此飞快发展的现代社会,我相信很多人都期待一个世外桃源,可以让自己短暂放松一下,不去管现代社会的喧嚣,彻底放空自己。

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一不喜欢田园生活,原因在于它能让我们悠闲自在,随心而行,不被拘束,不被打扰。

虽然,这样的“桃花源”不能长久,但也安慰着文人们失意的心灵,不过,在古代,知识分子们只有无法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时,才把眼光转向“桃花源”——田园。

这显然是古人退而求其次的结果:

陶渊明虽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平淡自然的诗句,但是他也是做过彭泽县令的。

王维虽然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怡然自得,虽然他的诗有禅意,但他始终半官半隐,没有彻底弃俗世,归田园。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一样,“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农家的热情好客流露在字里行间,看的我好想和陆游一起去山西村蹭饭,但这只是他的心灵慰藉,因为他做梦都想着“金戈铁马”。

文人骚客们都把田园留在了笔下,留在了心里,但他们内心想的都是治国平天下。辛弃疾亦是。

他幻想自己是孙权,脑海里都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想当年,他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挥师南下,北方被占区的人民趁其后方空虚之际乘机进行起义反抗。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此时的辛弃疾才22岁,一个血气方刚的、志在四方的英武小伙子,面对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

虽然他出生的地方已沦为敌人的领土,辛弃疾并没忘记这个国家原来的样子,民族大义早已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时间来到次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可耿京没有等到这个消息,当辛弃疾回到海州,得到的却是耿京被张安国所杀的讯息,而张安国做了叛徒,集结起来的起义军自然人心涣散,此时,年轻的辛弃疾没有上帝视角,丝毫没有想过南宋的偏安一隅,也自然没有办法预见他那理想不能实现的一生,他这时展现了一个将军的勇猛、果敢、仗义。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

辛弃疾是一个传奇般的英雄人物,他有着汉代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的理想,靖康之难后,北宋“清明上河图”式的太平景象一去不复返,原本身处乱世的辛弃疾可以成为一个英雄,一个豪杰,出将入相,带领人民走出苦难。

奈何,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少年的热血不是一下子被抽空的,而是在岁月中一点点被消磨。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如何才能弥补呢?

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实现理想的路离他越来越远……

他和陆游一样,时常午夜梦回,梦回那“吹角连营”,梦回那点兵场。他的梦想是报效君王,报效国家,了却君王天下事,然后青史留名,可惜他已经鬓边染霜雪……

所以他的眼光不得不也投向那田园: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初读这首词,宁静、质朴、悠然的农村生活被稼轩写活了:矮小的茅屋、淙淙溪水边的青草、头发花白的老妇……

这应该是一个五口之家,你看他们的生活,多么惬意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老妻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说话的声音轻声细语,这样的时光岁月静好。

转眼视角来到屋外,这对老夫妻的三个儿子各自忙活着,除草的除草,编鸡笼的编鸡笼,田园生活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活必不可少,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如此惬意的生活。

除了农活以外,田园生活也是欢乐无比,这也是为什么田园生活能给人内心欢愉的原因:那个最小的儿子,都说年龄小,鬼机灵。他就在矮小的茅屋前乱窜,嬉戏玩耍,可能是玩累了,淙淙流淌的小溪边的莲蓬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索性躺在绿草边,面对那缓缓流淌的溪水,剥起那莲蓬来。一边剥一边吃,好不淘气!

在这里,辛弃疾描绘了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们有三个儿子承欢膝下,他们的儿子勤劳能干,即使那最小的幼子,虽然时常嬉笑打闹,但天真无邪,老夫妻一定很欣慰。这样的五口之家,岁月静好,就在这样一个“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农村悠闲自在地生活下去。

或许这样质朴的农村生活把辛弃疾的内心触动了,写就了一篇篇恬静安然的农村词,但没有抚平想要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的无奈心态。

在这里,金戈铁马的生活换成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生活却并不是辛弃疾想要的,不是稼轩的心之所向,“了却君王天下事”才是,但纵使那个英武的将军还在,却没有用武之地。

辛弃疾最终只能在一声声“杀贼”里含恨而终……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辛弃疾:文武双全的爱国词人
以豪放词著称的辛弃疾,这首词却描写了田园生活,读来清新自然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是如何成为“你大爷”的
历史上谁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抗金勇士辛弃疾的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