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最孤独的一首词,缥缈孤鸿就如同在低谷中寻找希望的自己,出路在何方?

             匕

诗词百草”,总有一味是你喜欢的

诗词百草园 | 文

 阝               

                              廴              匚

一个真正的勇士我想一定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纵观千百年来,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有苏轼的名字。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对事与愿违的结果我们难免抱怨、彷徨,因为谁都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谁都希望可以领略生命中泰山的雄伟巍峨,可是想要欣赏险峰的美,必须长途跋涉,必须披荆斩棘,哪怕前途暗淡,也相信自己一样可以活出精彩,纵使跌落低谷,也都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也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

苏轼就有这份“坦然”,而这份“坦然”对苏轼而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生是一场修行,苦难更是意志的磨炼,在苏轼成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东坡之前,他经历了一段内心的煎熬,迷茫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就像一只彷徨的孤鸿,在自己漫漫人生路上摸索前行,尝试“突围”。这一切的原因来自于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是“不平则鸣”、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所以,他遇见不平之事,必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强大的家国责任感让他也显得“不合时宜”。苏轼才华横溢,文名贯天下,他将对国家的忧虑和讽喻写进诗里,这给他招来了横祸,一场诗案风波好像如箭在弦一样,再难避免。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惊恐未定,如惊弓之鸟,前途命运一时之间被笼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浓雾,此时的他就像黑暗里的失路人,在惴惴不安中接受命运的安排。经过百日炼狱的折磨,苏轼逃脱了死亡的审判,以谪官的身份来到黄州,被朝廷安了一个团练复使的头衔,虽然性命无碍,但这一次让苏轼痛苦的是不得签署公事。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意味着自己为百姓请命的渠道被堵了,这对心系苍生的苏轼来说就好比人生的意义和理想遭到了毁灭,加之被苦难包围,如果不想办法超脱开解,苦难或许会淹没人的一切希望,此时苏轼该怎么办呢?前路又在何方?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一所寺院之中,来到黄州的苏轼写下了自己惊恐万状的内心独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时的苏轼还未超脱于苦难之外,还未突围自己人生的低谷,还未顿悟一切平静之后,“也无风雨也无晴”。对苏轼而言,这需要一个过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月亮的阴晴圆缺原本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但人与自然从来都是依存关系,所以,自然而然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就映射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不管是喜乐还是孤独都会想起月亮,月亮自然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情感寄托。

这时的苏轼早已不复官场上的春风得意,他流放到黄州,寓居定慧院(寺院),在困境面前,他的身体上饱经风霜,心灵上更是一片孤寂,“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这对苏轼的心灵而言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他是最爱交朋友的人,他说过“吾眼前见天下不一个不好人”,可此时的他却无人可见,无人能见,不敢相见,音讯全无。他的身边不再热闹,只有清冷的孤独。这份孤独似那无穷无尽的深渊,跨不过去。

此时的苏轼看一切皆是遗憾,月亮不再是明亮的婵娟,却是缺月,李煜说“月如钩”,果然啊,那弯弯的月亮不就是一把镰刀,尖利刺向他这失意之人。这回苏轼不再宽慰自己,也没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兴致。对着这轮缺月,苏轼茫然了。

缺月也就罢了,可缺月又挂在了“疏桐”之上,又添遗憾,这不正是自己人生的写照,日渐凋零的梧桐树处于衰败的生命周期,自己现在不也是人生寥落低谷之时,苏轼初到黄州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惊魂未定,六神无主,此时的他对周围萧瑟的环境的觉察更加敏锐,“缺月挂疏桐”便是两份的缺,两份的疏,这双倍的清冷便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内心苦闷,寂寥已初步显露在读者面前,苏轼内心的波动已隐隐可见。

放眼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估计那位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李后主才能体会到这逐层放大的孤独和忧愁,同是身被困,心被锁的天涯沦落之人。

一个闲得百无聊赖的人才能听见这极容易被忽略的沙漏之声,初到黄州的苏轼便是这样一个无事可做,无事能做的人,人一旦闲下来,便变得敏感,变得虚无,容易孤独,面对茫茫人生路,自然会陷入沉思,思考人生的意义。苏轼心想别人忙忙碌碌一天,自己却只能与缺月、疏桐、孤鸿为伴,周围环境的困瑟已到极点,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致君尧舜的理想幻灭了,也无法像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做官时那样,为百姓排忧解难,筑堤修河,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了。这种无所事事的无奈和苦闷是苏轼之前的人生未曾经历的,心灵上的烦忧无处排遣,身体上更是没有人生自由,此时的苏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无疑是进入囚笼,仿佛所有的热情和希望随同那滴答滴答的沙漏消耗殆尽。

跌落低谷的人最难熬的不是白天,而是漫漫长夜,白天尚可以闭门谢客,远离是非。而夜幕降临之时,夜深人静就不远了,一旦万籁俱寂就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还能躲到哪里去呢?没有了案牍之劳的苏轼闲得发慌,他只能通过不停踱步、不停徘徊来祈求时间过得快一点。但是也于事无补,不然也不会有一个词叫度日如年。

“谁见”,“人静”,“幽人”,“独往来”,苏轼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三重危机,人际危机,前途危机,自我认知危机,这些都是苏轼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却有朝一日突然降临在他的头上,他是一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人,怎么会有人际危机呢?他的文章随手一写便名动京师,是百姓难得的父母官,却怎么遭遇了前途危机?又遭遇了自我怀疑?这些通通不应该出现在苏轼身上的问题却都出现了,这怎能不让他感到黯然神伤?

人似孤鸿,孤鸿似人,孤鸿形单影只,苏轼也是独自一人,孤鸿离了雁群,苏轼离了人群,缥缈孤鸿与苏轼这个忧愁难消的失意人早已融为一体。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惊魂未定,前途未卜,孤鸿也是“惊起却回头”,苏轼彷徨无助,孤鸿也是有恨难省,这不只是孤鸿的“恨”,也是苏轼不想随波逐流的“恨”,无法消弭的“恨”只能长期与孤独和忧愁共存,想要丢掉“恨”只能依靠自己,无法借助外力,可是自己明明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却事与愿违,难道要对百姓疾苦,不平之事视而不见?这显然是苏轼不愿意的,所以他的选择是保留了士大夫的清高,都说良禽择木而栖,如果没有那棵木,那就像孤鸿那样,宁可不栖息寒枝,也要落脚于沙洲,与寒冷为伴。

苏轼后来说过“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如痕”。人每经历一地总有音信与痕迹留下可以探寻。可是往事如烟如梦,飘过去却没有痕迹,什么都没有。

所以,既然往事如烟,终会来无影去无踪,就不必执着于苦难,只要相信,一切都会归于虚无。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找到了用虚无来对抗苦难,超脱困难,让困顿不再左右自己的情绪和心灵。看淡苦难进而才会超然物外,苏轼因此练就了超然旷达的胸怀。

但苏轼并没有就此陷入虚无无法自拔,他还是那个爱吃,爱玩的东坡,依旧没放下一个士大夫的抱负,在贬谪的日子里,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实现着作为儒者的人生理想。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里说苏轼后来在黄州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文是他对苦难的挣扎和超越。

是的,苏轼开始了寻找:

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事实证明:果真是这样,当寂静无声的苏轼自省岀才华毕露是自己的弱点时,他开始了蜕变,他开始习惯淡泊,习惯在苦难面前保持镇定,心态变得更加从容,辛勤劳作的经历让他回归生命的原始状态。

自然而然地:

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一个成熟的人必然会迎来他人生的光辉,苏轼终于修行成东坡,属于他的创作高峰也随之到来,他于是写就了千古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里参悟人生的真谛。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读苏轼《卜算子》解读苏轼矛盾内心
人生落魄亦随遇而安——再读东坡词《卜算子》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人生最凄凉的一首词,将孤独写得淋漓尽致
苏轼最孤独的一首词,写尽了人生的孤独和凄凉,不忍卒读!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一生中孤独的一首词,短短四句,流传千古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史上最经典《卜算子》,其中两句,令人动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