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行重行行》:时间是思念的催化剂,唯有相见才能化解相思之苦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提起中国古代诗歌,我们总是会先想起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唐诗,或许是因为韩愈的那一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诗仙太白的自信潇洒和诗圣杜甫的悲天悯人让我们把眼光扎进浩如烟海的唐诗世界中再也挪不开眼,但是并不是只能有名气的文人才能创作出使读者产生共鸣的诗歌,《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这一组诗由南朝太子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将失去作者姓名和乐调的十九首古诗编在一起。因为作者姓名以及诗题不可考,所以,每首诗都以首句作为标题。内容多为离情别绪,人生失意和无常之感,《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开篇。

看看那些离别的诗句:朋友之间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之间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古代通讯不发达,但人与人之间却是深情厚谊,如今的我们似乎不太容易共鸣,或许是因为科技让我们不再受限于地理阻隔,也不再受限于空间阻隔,通过“云见面”的方式,只要想见随时可以见。虽然如此,古诗词也应该有它的魅力之处,总能在某一刻直击灵魂。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有三两知己,也只够深爱一个人。这或许是古人“伤春悲秋”、“思念故乡”,和“悲离别”的原因。这也印证柳永的那句“人生自古伤离别”。对于离别,悲伤的何止柳永一人,苏轼就说过“人有悲欢离合”,化用李白的诗句,离别这件事情是“古人今人若流水,共伤离别皆如此”。

叶嘉莹先生说,人世间离别的方式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生离,一种是死别,先说死别。

我们都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不管你是功成名就的达官贵人还是籍籍无名的芸芸众生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正因如此,当亲人或朋友去世,我们都难掩悲痛,情到痛处,甚至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这种情感古今互通:苏轼为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难道不是我们普通人刻骨铭心的丧妻之痛吗?同样,白居易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何尝不是普通人对逝去的老友魂牵梦萦的思念?这种情感,同样深入我们的心底。

 而今天要讲的《行行重行行》便是一场生别离。生离与死别最大的区别在于死别我觉得是一种撕心裂肺的,震慑心魄的短痛。

它带给活着的人最痛的时刻,便是得知牵挂思念的对方离去的那一刻,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强迫接受对方的“死亡事实”,这种强迫是一种无可奈何,这种极致的悲痛同样也是一种无可奈何,不得不必须面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所爱之人或血浓于水的至亲已不在人间,记忆开始淡忘,这种死别的刻骨铭心之痛,在时间的疗养下逐渐被治愈,渐渐的便放下了对对方死别的思念。所以有一个词叫节哀。而生离则不同。

生离是一种永不断绝的,唯有相见才能化解的相思之苦,这是一种明明知道彼此都健在,却不能相见,由一开始的不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甘”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不断地加深,思念也愈演愈烈,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生离”是一种无止境的长痛。

最后唯有“相见”才能化解。

过多的相思和忧愁能有什么好处呢?没有好处,有的只是让身心憔悴,犹似衰老了许多。这样下去,面对的只有青春与年华逝去的伤感,再无其他,只是春去秋来,又一年过去,远方的游子,或是孩子,或是朋友,你在哪里呢?可知道友一位思妇,或一位朋友,或一位母亲在天涯之远的故乡等你归来呢?

罢了,什么都不必说了,无论你在何方,多吃些饭吧,保重身体,以待来日再见吧!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接下来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又何尝不是母亲对远游的孩子说的?或是相交至深的朋友对自己内心挂念的朋友说的?

你看,南来的胡马对北方草原的风依依不舍,北飞的鸟儿也深深眷恋南方的树枝。动物都恋恋不忘自己的“家”,“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更何况人呢?人的乡愁应该更加浓烈,思妇想让游子想到远方的家,想到远在天涯的亲人,想到自己。同理,日日守在门前的母亲不就是为等待一个远游的游子归家吗?朋友也一样,也在想何时再相聚,到时一起把酒言欢,叙旧儿时。

相去日已远,不仅距离远了,而且分开的时间也长了。如果说,时间是思念的催化剂,日复一日,思念愈深,那么相见才是相思之苦的解药。

如果迟迟不能见,那思念之人便会“为伊消得人憔悴”,对所思之人的思念愈发不可收拾,那“渐宽”的衣领就是见证。后来,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由此而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岁月流逝,相会无期,便会担忧猜疑丛生,妻子会担心丈夫是不是已然变心,母亲会担忧孩子是否平安,朋友会担忧彼此是否健在?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行行重行行”,运用了自《诗经》开始的叠字,起到了复沓回环的效果,后来被李清照沿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至悲的孤独。“行行重行行”,意思是走啊走啊,不停地走啊,第一,说明走的距离很远,第二,说明走的时间很久,很长。复沓的节奏让语言有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同时,也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感觉。因为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于是接下来“与君生别离”,活生生的分开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这两句总领全诗,是整首歌的诗眼。

从此刻开始,我们便相隔万里,思妇(我)以你(君)行处为天涯,君(游子)以思妇(我)与故园为天涯,我们天各一方。

“道路阻且长”化用《诗经》道阻且长,路途遥远,道路险阻,再想相见就难了。联系当时社会背景,那是战乱纷飞的东汉末年,社会本就动乱凭仍,交通本就不发达,在加上那时的人们“生年不满百”,这下更是后会无期,生离在某种意义上和死别没有区别,所以这个再见之期似乎约等于无,这怎么能让人接受呢?

悲莫悲兮生别离,难怪古人对离别如此伤感,而伤感的从来不止游子思妇,你看,写友人之间离别的古诗词,前文提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杜甫和李白这对好朋友一生也就见了三次,现在,你肯定不会把只见了三次面的人当成朋友,而杜甫却将李白记在心里一辈子,半生都在怀念他。苏轼更是与弟弟分隔七年,终于等来了会面之日,而更多的却是后会有期很有可能后会无期,如果真变成这样,那么,往后日日年年都是无尽相思日。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会把离别后的思念写得那样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的,古人见面次数比我们现代人少太多了,因此,他们对爱情,对亲人,对友情都无比珍视。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浪漫。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这是一首思妇诗。但我们的眼光不要仅限于将它当成妻子思念丈夫来看,因为思念的真挚情感不仅仅限于爱情和婚姻,还有朋友间的思念,亲人间的思念……这些都可以成为生别离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首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现代人对生离与死别的看法与古人不同也是有原因的,科技的发展让我们逾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阻隔,不再有“生离”之苦,一个微信视频便能随时随地“相会有期”,但是相比古人却很难释怀死别之痛,只能借助时光渐渐淡忘,所以,我们珍惜与亲人朋友爱人在一起的时光,珍惜自己拥有一切。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转载)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教学反思——评《行行重行行》
古代文学作品赏读·《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
行行重行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