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官员清廉自重的故事

        古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如过眼云烟,但许多洁身自重、清正为民的人却名留青史,为人民所传诵。本文列举几位古代官员清廉自重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明亮的镜子。读着这一面面明亮的镜子,对今天我们如何做人,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司马迁“考妻”。汉武帝时,司马迁任太史令。一天,大将军李广派人送来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璧。司马迁赞口不绝,翻来覆去的欣赏。夫人见此情景,探问道:“莫非大人想收下此玉?”司马迁笑着说:“便是收下又能如何?如今送礼受贿已成风气,朝廷内外两袖清风者有几人?”夫人听罢,愤然作色道:“送礼受贿,乃小人所为,大人一贯深恶痛绝,不知今日为何自食其言?”司马迁扑嗤一笑:“夫人所言正是,我是故意考一考你,谁知夫人当真了。”随即将玉璧退还来人。

  公孙休“拒礼送理”。战国时期,鲁国宰相公孙休喜欢吃鱼,一天,有人弄来一大筐鱼要送给他。公孙休对送鱼者说:我靠俸禄足够买鱼吃,如果我今天收了你的鱼,明天还有可能收其它的东西,人的私欲难填,我必然会被罢官,还有可能进监狱,那样我就再也吃不成鱼了。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我才不能收你的鱼,如果世人得知送鱼之事,于你于我都不利。于是,来人明白道理后把鱼收回。

  杨震严厉喻“四知”。东汉官员杨震,为官清廉,不受私谒。他任东莱太守时,因事客居昌邑。他的学生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乘夜送去十两金子,并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当即严厉晓喻王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于是,王密只好收回金子。杨震因此被誉为“四知先生”。

  包拯“不持一砚归”。宋朝康定年间,包拯任端州(今肇庆市)知州。端州盛产端砚。端砚为文房四宝之首。包拯洁身自爱,任职期满飘然上路“不持一砚归”。 端州人为使后人牢记包拯的风范,流传一则传说:包拯离端州时,有人暗中藏送一方上乘端砚,包拯船到羚洋峡下,突然风急浪高,船不能行。包拯查出一枚端砚后,船已远离端州,无法还砚。于是,包拯掷砚江中,霎时风平浪息。掷砚处隆起一个小洲,后人称之为“端洲”。

  宋璟理智拒“阿谀”。宋璟是唐代有名的贤相,唐玄宗时,他继承了前任宰相姚崇的改革政策,使唐室得到中兴。他任宰相前,曾在广州为官,为当地百姓实施了一些德政。他任宰相后,广州官员为了巴结他,假借百姓名义,给他立了“遗爱碑”。 宋璟得知后,便向玄宗皇帝上书说:我在广州并没有太多的政绩,只是当今当了宰相,当地官员才给我立了“遗爱碑”。要改变这种阿谀之风,就从我这儿开始,请下令撤掉他们给我立的“遗爱碑”。 玄宗准许。从此,朝野上下很少再有巧立名目巴结朝中权贵的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来睇睇历史中包拯任职肇庆三年 排忧解难百姓感念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五):嵇康、包拯、司马光《诫子书》 – 国学网
历史上被誉为两袖清风的官员
龙山书院晚课——中华德育故事:《包拯贡砚》
砚台与清官(图)
包拯:“不持一砚而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