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因

冬伤于寒不解,至春生为温病。其症不恶寒但恶热而大渴,脉数盛洪大。因冬时触犯, 邪气伏于经中,至春阳气发动而为温病。大忌表散,若误发汗必燥热无汗,闷乱不宁而死。 以其邪伏经中日久,皆从火化而发其热自内达外,必用辛凉以化在表之热,苦寒以泄在里 之热,内气一通,自能作汗。

 

春伤于风不解,至夏生为飧泄。其症腹中雷鸣,水谷不分,xiaobian涩滞,皆小肠糟粕不 化也。盖风木之邪内乘湿土,邪气留连,中气失职则成日夜无度之洞泄。风邪干胃,木来 贼土,清气在下,下焦虚寒,火不生土则中气不治而为水谷不化之飧泄,宜用升阳除湿汤 (即朱芩,泽泻,神曲,麦芽,苍术,升麻,防风,羌活)。

 

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不解,至秋生为痎疟。其症先寒后热,每日一次无已也。因夏 日汗泄,又中于暑,元气大伤,汗孔不密,至长夏又冒雨作劳,寒湿侵入三阴之经,秋肃 杀之令大行,暑湿之邪不宁外出即成痎疟。以人参生姜桂枝麻黄治之。若邪深入脊膂间, 伏于冲脉,即隔日一作,以胡椒甘遂为末,贴命门穴。

 

秋伤于湿不解,至冬生为咳嗽。夫秋冬本燥,以长夏湿土郁蒸之余气渐渍身中,随秋 令收敛而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相容,至冬而为咳嗽。此症为肺 燥胃湿两难分解,以五味麦冬汤(即麦冬,桔梗,炙双皮,半夏,生地,子元,竹茹,麻 黄,炙草,五味子,生姜,川断,赤小豆)主之。不知致燥之由,皆缘经脉阻滞,非川断 不能通;余邪蕴酿为火乘肺,非麻黄不能开;痰凝气结,津液不行,非半夏不能祛。

 

少阴温病 若冬不藏精,至春生为温病。因冬而温,火盛精动,则关开而气泄。气泄 则寒风得入之矣。屡开屡泄则寒风屡入,肾主闭藏,认贼作子,贼亦无门可出,彌甚相安, 及至春月,地气上升,肝木用事,肝主疏泄,木主风,于是吸引肾邪勃勃内动,大寒之令 复行于春,腠理已开泄,少阴不藏。房室之劳、辛苦之人,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不 当发生,阳已外泄,孰为鼓舞?肾水内竭,孰为滋养?此两者生化之源欲绝,木何赖以生 乎?身之所存者,热也,时强木长,故为温病。皆冬不藏精,腠理不固,故邪得袭寒毒藏 于骨髓,乘春感暴寒而发也。邪入即深,不能遽出,但竟愦愦无奈其发热也。全在骨髓之 间自贝,极热而扪之反不烙手,任行表散汗出而邪不出,徒伤津液,以黄芩汤主之。

 

少阴风温 冬不藏精之温病,若发汗,汗出身灼热者,变为风温。其症自汗身重,多 眠,鼻鼾语难,发汗已,身始灼热,明明始先热在骨髓,发汗已,然后透出肌表为热也。 与劳其肾而生风相似。冬不藏精非劳其肾也,而风则先内炽,故才一发汗即带出自汗身重, 多眠,鼻鼾语难诸多肾经之症。设不发汗则诸振尚稳,伏不尽透出也。夫肾中之风邪内炽 而治以外感汗下,又火攻之,是速其亡也。若被下者则膀胱之阴亦伤,则xiaobian不利。肾精 亦不上荣致肾气即欲外夺则直视、失溲。若被火劫则阴愈亏而邪欲无制则发黄,重则惊癎 瘛瘲。盖热邪久蓄,少阴肾中精水既为素伤,大忌汗下、火劫阴之法。

 

两感温病 因冬既伤于寒,又加冬不藏精,至春两邪同发也。冬伤于寒是阳分受邪, 太阳膀胱主之。冬不藏精是阴分受邪,少阴肾经主之,与伤寒两感一日太阳少阴俱病则头 痛,口干,烦满而渴之例分毫不差。但两感伤寒自外传里,转入转深,三日传遍六经。两 感温病自内达外,从太阳户牖而出,势不能传遍他经表里,只在二经也。两经俱病,从太 阳汗之则动少阴之血,从少阴温之则助太阳之邪,治以先发表,后攻里,先以麻黄附子细 辛汤汗之,次以附子泻心汤下之。

 

湿温之症 若先伤于湿而后伤暑,暑湿相搏为之湿温。湿温则两胫逆冷,胸满,头目

痛重,妄言多汗,烦渴引饮,脉阳濡阴小,切不可汗,汗之必死,以bai虎汤加苍术。或素 有痰湿,又感湿热;或下元虚人又感湿热,不可汗 ,汗则湿热混和为一,中气尽伤,多 成死症。惟宜分解,先扶中气,使中气徐领其表其里而上下尽消,故多愈也。

 

风湿之症 若先伤于湿shen痛而后伤风,谓之风湿。风湿相搏则一身尽痛,发热而肿, 不能转侧,恶风不欲去衣,额上微汗,dabian难,xiaobian利,日晡热剧,是阳明之气旺于申酉。 此病得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可与麻杏苡甘汤微汗而解,不可大发汗,大汗则风去 湿不去也。若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见泄利,或下清血,此风木之邪内干湿土,以神术 汤(苍术,藁本,川芎,羌活,白芷,炙草,细辛,生姜,葱白)主之。

 

冬温之症 冬时当大寒而反大温,东风时至则肌腠疏豁,又衣单薄,忽然大寒,寒郁 其邪,其病即发者为冬温。以其所感非时温气,与伤寒大异,若不即发,藏于皮肤则入伤 血脉,至春发为温病。藏于经络则入伤骨髓,至夏发为热病。

 

寒疫之症 自春分至秋分有暑寒者,皆为时行寒疫。此非时暴寒,虽与温热相似,而 源委迥殊。温热以伏气自内发外,必用苦寒内夺;此暴寒从外感冒,合用辛甘外解。

 

时疫之症 疫疠之发,每每盛于春夏者,以其热暑湿三气交蒸故也。盖春主厥阴肝木, 秋主阳明燥金,冬主太阳寒水,各行其政。惟春分以后,秋分以前则少阳相火、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天本热也,而益以日之暑,烈也;而载以地之湿,三气交动,时分是 合,其分则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竟其苦;合则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以无形之热 蒸动有形之湿,人感之轻为湿温,重为疫疠。伤寒是感天时肃杀之气,以寒犯寒,必先寒 水,时行是感湿土郁蒸之气,以湿犯湿,必先湿土。阳明为荣卫之源,始病则荣卫俱病, 经络无分,三焦相涸,内外不通,所以其病即发为暴,非伤寒依次传经而入也。盖地为污 秽浊恶之总归,平时无所不受,适当天时不正之极则平时所受浊恶之气,亦必乘时讯发, 或冬时过暖,肃杀之令不行,至春反大寒冷,或盛夏湿热污秽之气交蒸,忽然热极生风, 而人汗孔闭拒毒邪,不得发泄而生病,病则老幼无分,此即时行之气也。时疫之邪皆从湿 土郁蒸而发,土为受盛之区,平时污秽之物无所不受,适当岁气并临则从分野疏豁之隅蒸 腾郁发,不异瘴露之毒,或发于山川原陆,或发于河井沟渠,人触之者皆从口鼻流入募原, 而至阳明之经,脉必不盛于左。盖湿土之邪以类相从,而犯于胃,所以右手脉盛也,阳明 居太阳之里,少阳之外,为三阳经之中道路。故初感一二日间邪犯募原,但见背微恶寒, 头额晕胀,胸膈痞满,手指酸麻,此为时疫之驱使,与伤寒一感便发热头痛不同。至三日 以后邪乘表虚而外发,则有昏热头汗或咽肿发斑之患。邪乘里虚而内陷或挟饮食则有呕逆 痞满嘈杂失血自利吐蛔之患。平素津枯兼有停滞则有谵语发狂,舌苔黄黑,dabian不通之患。 平素阴虚则有头面赤热,足膝逆冷,至夜发热之患。至于发呃发哕冷汗喘乏烦扰瘛瘲等症, 皆因误治所致也。大抵伤寒之邪自表传里,温热之邪自里达表,疫疠之邪自阳明中道随表 里虚实而发,不循经络传次也,以邪既伏于中道,不能一发便尽,故有得汗热除。二三日 后复热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得见表热者;有表和复见里症者,总由邪气内伏,故 屡夺屡发,不可归咎于调理失宜,复伤风寒饮食也。外解无如香豉,葱白,连翘,薄荷之 属;内清无如滑石,芩连,山栀,人中黄之属;下夺无如硝黄之属。再随症加合症之药, 而香豉,人中黄为时疫之专药,豉乃黑豆所蒸得湿热之气酿得,粘秽之质故能引领内邪从 巨阳蒸汗而解。人中黄本甘草所制,清以滓秽,专解脏腑恶毒,从下而泄,同气相求之妙, 莫过于此。以其总解温热时行外内热毒也,当知其症虽有内外之殊,一皆火毒为患,绝无 辛温发散之例。

 

若初感脉不浮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宜达原饮以透达募原之邪气 (即酒芩,酒芍,知母,川朴,槟榔,草果炙草,姜枣)。见少阳柴胡为引,见阳明葛根 为引,见太阳羌活为引,以提其邪出阳分也。重者舌上有苔,服药后不从外解而内陷,舌 根先黄,渐入中央,加大黄下之。若脉长而洪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募原欲表未表,

bai虎汤症也。如舌上纯黄色兼见里症,此邪热入胃,承气汤症也。若一病便壮热无寒,多 汗神昏,呕逆痞满,治以两解表里,双解散(麻黄,防风,薄荷,川芎,连翘,当归,白 芍,大黄,芒硝,石膏,黄芩,炙草,白术,荆芥,栀子,滑石)或凉膈散(连翘,栀子, 黄芩,薄荷,大黄,芒硝,葱白,炙草,大枣)或三黄石膏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石膏,麻黄,香豉,葱白,生姜)主之。

 

大头蝦蟆瘟 则憎寒发热,有目颈项咽喉俱肿,先当解散,普济消毒饮(即芩、连、 参、橘、玄、草、桔、粘、薄、翘、勃、升、板蓝根、酒军、僵蚕)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63-此事难知
名老中医之路之(26 )吴考檗
《伤寒六书》 > 伤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正伤寒及温暑暴寒劳力感冒时疫治各不同论
温疫论
东垣十书 辨阴阳
伤寒论的原理 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