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病
 

胃风之症 则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瞋胀,食寒则泄, 诊形瘦而腹大。胃风者,头面肿起,右关弦缓带浮。多因饮食乘凉所致。变症有五:一曰 风成为寒热,以风乘于胃必左投肝木而从其数,风气通于肝也,肝木盛则侮脾土故生寒热, 以小柴胡汤;一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热积胃中,善食而易饥,火之害也,宜bai虎加 人参汤;一曰厥成为巓疾,厥者逆也,谓胃气逆而上行成巓顶之疾如眩晕之类,宜芎辛汤 (即川芎、辛夷、生姜);一曰久风为飧泄,言胃中风炽,飧已即泄不留停也。若风气入 血分则下鲜血,挟湿热则下如豆汁,以人参胃风汤,有血加防风,即四君子汤去甘草加当 归、白芍、川芎、桂枝、粟米;一曰脉风成为疠,言胃中之风酝酿既久则荣气热胕,其气 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肌肉之间渐至溃烂,轻则肌体麻木,目蠕动,牙关紧,面肿能 食,以升麻胃风汤(即升麻、白芷、当归、葛根、苍术、麻黄、藁本、羌活、草蔻、蔓荆、 柴胡、黄柏、炙甘草、姜、枣)。此五者总为胃风之病也。

 

消瘅之症 经云二阳结谓之消,即手足阳明热结而病。消渴火之为害也。肾者胃之关 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阳不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盖下消之 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则愈炽;中消之火竭泽之火也,下之则愈伤;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 水从天降可灭,徒攻肠胃无益反损。夫地气上为云,然后天气下为雨,是故雨出地气,地 气不上天能雨乎?故升地气以慰三农与焏,蒸肾水以溉三焦无异。夫水火偏胜,津液枯槁 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无分 上中下,亦可先治肾水为急。惟六味、八味加减,随症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 止,bai虎承气非所宜也。总之是下焦命门火不归原,游于肺则为上消,游于胃则为中消, 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原,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湿润,渴疾即愈。

 

上消者即舌上赤裂,大渴引饮,此心移于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bai虎加人参汤主 之。上消之源以胃以其热上输于肺,而子受母累,而心复以其热移热于肺而金受火刑者生 水而出高原者也。饮入胃中,游溢精气而上,则肺通调水道而下,今火热入之,高原之水 为暴虐所逼,合外饮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不能消胃水且并素酝水,精竭绝而尽 输于下,较大府之暴注暴泄为甚,故死不治也。

 

中消者即善食而瘦,自汗,dabian硬,xiaobian数,此瘅成为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中消之源以身肥而且贵醇酒厚味,即无限量,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未济于水, 然水入尚能消之,愈消愈渴,其膏粱愈无已,而中消之病成矣。既瘅成为消中,随其或上 或下,火热炽盛之区以次传入矣。

 

下消者即烦躁引饮,耳轮焦干,xiaobian如膏,此肾消也,六味地黄丸主之。下消之源以 胃以其热,由关门下传于肾,或以石药耗其真,或以女劳竭其精,阳强于外阴不内守而小 溲浑浊如膏,饮一溲二,肾消之病成矣。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 关门不闭则无底止而为消渴。肾消饮一溲一者肾气丸主之,于此蒸动精 水上承 君火而止其 下入之阳光。

 

水肿之症 经云三阴结谓之水,即手足太阴再加肾。夫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 于胃属之脾肺者,何也?盖脾足能转输水精于上肺,足能通调水道于下则胃无病水之虞矣。 若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畜渐渍,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 伸也,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阴不盛则关 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盖病人者,水火而已,水流湿,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滥 于表里;火逰行于三焦。水肿以肾本肺标,相输为害,总以脾肺肾为三纲。治气之源有三: 一曰肺气,肺气清则周身之气下行也;一曰胃气,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易下行也;一曰膀 胱之气,膀胱之气旺则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也。经曰: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上焦如雾,言其气氤氲如雾也。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言其能分布 胸中之气而下传也。夫膻中者与上焦胸膈同位,膀胱位于腹内,膀胱之气空洞善容而膻中 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之气不化则腹已先胀,膻中之气安能下达也?然欲膀胱之气化,其 权在于保肾,肾以膀胱为腑也。肾气动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胀满势必逆奔于胸 膈则窒塞也。治法补肾水而致充足,则精气深藏而膀胱之胀自消;补膀胱而令气旺则肾邪 不畜而输化之机自裕。所以然者,以肾不补则不能藏,膀胱不补则不能泻。凡治水肿喘促 以顺肺为主,肺气顺则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矣。试观禽兽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也,故 水道不利而成胀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未发明,现后人以五苓、五皮治水误矣,至于车 水放塘种种劫夺膀胱之剂则杀人之事矣。

 

水本畏土,因土虚不能制水,则寒水侮所不胜反乘脾土泛滥为邪,其始起也必从阴分, 渐次而升,按肉如泥,肿有分界。夫水虽制于脾而实主于肾,肾本水脏而无气寓焉,若肾 中阳虚则命门火衰,即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阴阳不得其正则化而为邪。夫气 即火也,精即水也,气之与水本为同类,但在化与不化耳。故阳旺即化。而精即是气,阳 衰则不化而水即为邪。凡火盛水亏则病燥,水盛火亏则病湿,故火不能化则阴不从阳而精 气皆化为水,所以水肿多属阳虚。

 

凡xinshui则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则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 疼,时时津液微生,xiaobian续返;脾水则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xiaobian难; 肺水则身肿,xiaobian难,时时鸭溏;肾水则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足 逆冷,面反瘦。

 

夫肿胀者,水病也,气病也,血家亦有水肿、气肿。盖血之与气,水之与火,互相倚 伏,二者是一也。气即水也,血中有气即有水,故肌肉中有汗,口鼻中有津,胞中有水, 是水与血原并行不悖,若血既病则累及于水,水畜胞中则为尿结;水yin脾胃则为胀满;水 侵及肤则为水肿。治法皮肤水肿者宜从肺治之,以肺主皮毛故也。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 则水行,宜泻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苏、茯苓,五皮饮亦治之。若大腹胀满者,宜从脾治 之,补土利水则水行而土敦,胃苓汤主之,六君子汤加苡仁、防己亦主之。胞中水结,小 腹胀满者,五苓散治之,猪苓汤亦治之。诸水又皆肾之所主,肾气化则上下内外之水俱化, 宜六味地黄丸,若甚须别阴阳加寒热之品。若口渴、溺赤、喜凉、脉数者为阳水,可加知 柏、芩连、二冬、栀膏;若口淡、溺清、喜热、脉濡者为阴水,可加桂附、干姜、吴萸、 细辛。

 

臌胀之症 五脏六腑虽皆有胀,然无不本于脾肺肾三脏。脾属土,主运化,肺属金, 主五气,肾属水,主五液。故五气所化之液咸本于肾,五液所行之气咸本于肺,转输于金 水二家以制水而生金者咸本于脾。是以肿胀之病无不由此三者,但阴阳虚实治法各殊。大 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先胀于内后胀于外者多实;先胀于外后胀 于内者多虚。xiaobian黄赤,dabian秘结者多实;xiaobian清白,dabian稀溏者多虚。脉滑数有力者多 实;脉细微无力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大者多实;容颜枯槁音声喘促者多虚。若起于经 年累月由食少多泻而致者虚也,当补中为主;若起于旬日之间忽因七情六气而成者实也, 当疏利为主。朝宽暮急者血虚,暮宽朝急者气虚,朝暮皆急气血俱虚。察其实者直清阳明, 若涉虚者温补脾肾,不大实不大虚者先以清利,继以补中。又有标实而本虚,泻之不可, 补之无功,极难调理。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然胀则必喘,喘则必 胀,二者相因也。脾不运而浊火上炎,肺不得清则喘,肺气被郁喘而不得下降,则胀分新 旧虚实,初起脉实大,二陈、苏子、葶苈子泻之,二便通畅,喘胀俱减。有臌胀者中空无 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有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蛊即血也。有单腹胀者乃 脾虚之甚,必用大剂参术佐陈皮、茯苓、苍术、姜制厚朴。或曰:反用参术何也?乃塞因 塞用之法,正气虚而不能运行浊气窒塞于中,今扶助正气使之自然健运,邪无所留而胀消矣。凡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恐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况少服则资壅,多服 则宣通,当以启峻汤(即人参、黄芪、当归、白术、陈皮、炙甘草、肉桂、茯苓、干姜、 肉蔻、沉香、附子)峻补其下,疏启其中,气既得峻补则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运行之令使 之疏通则中满自消,下虚自实,乃塞因塞用也。补脾药必佐姜制厚朴,以其温能益气,辛 能宽胀也。夫胀皆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致水谷聚而不散,故成胀满。因饮食不洁 不能调养则清气下降,浊气填满胸膈,湿热相蒸,遂成此症。若xiaobian短涩,其病胶固难以 治疗,用半补半泻之法健脾顺水宽中为主,不可过用猛烈反伤脾胃,病再复胀,不可治也。 宜分消汤、分消丸随寒热虚实加减治之。若胀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 喘,随治随愈。若脐心凸起,利后胀复急,久病羸乏,喘急不得安者,此脾肾俱败,无有 愈期,至咳嗽失音,青筋横绊腹上,及爪甲青卒肿,头面苍黑,呕吐头重,上喘下泄者, 皆不治。

 

分消汤治寒胀即半夏、厚朴、川连、黄柏、川乌、炮姜、吴萸、草蔻、木香、人参、

 

茯苓、泽泻、生姜。

 

分消丸治热胀即半夏、厚朴、川连、枳实、黄芩、白术、生姜、茯苓、猪苓、人参泽 泻、炙草,糊为丸。

 

连理汤治单腹胀即理中汤加茯苓、黄连。

 

血臌 胁满,小腹胀,烦躁漱水,xiaobian赤,dabian黑,腹上青筋,身有血丝,腹大如萁, 脉虽虚而步履如故,多忘善怒,多食鱼盐所致。鱼多食令人热中,盐性偏于走血,血为阴 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积月累中焦冲和之气亦渐为热气,热则结而血不流矣。于是 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似妇人怀孕状,治以六君子汤加干姜、川芎,陈米、荷叶为丸,白 水送下,以执中央,以运四旁。

 

翻食之症 噎者上焦吐也,从乎气,食即带痰而出,有时屈曲而下食则暴吐,心下嘈 杂,皆痰饮郁火所致也。大抵气血亏损复因忧思悲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 生痰则塞闭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如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盖食不得入是 其有火也,食才下咽,涎随上涌必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皆冲脉上行,逆气作也。 气逆则水液不能润下随气逆从耳。

 

膈者中焦吐也,从乎积,每吐则膈间隐隐刺痛,必有死血,好饮热酒每多犯此。或先 吐而痛,或先痛而吐,若默如痴者为虫积,所谓虫为下膈是也。

 

反胃下焦吐也,从乎寒,食久不消,经日必吐,乃火衰不能生土,土不制水之候。大 抵脾胃虚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五谷,变化精微,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反胃所由成也。 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上焦之吐 从乎气即食则暴吐,皆因气血亏损,复因忧思悲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 郁气生痰,生痰则塞闭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如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噎 塞大都属热,反胃大都属寒,然不可拘泥。脉大有力,呕吐臭酸,当作热治,脉小无力, 呕吐清水,当作寒治。色之黄白而枯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为实热。此症所疑难者,方欲 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州。审其阴伤火旺者当以养血 为先,脾伤气虚者当以温补为主。古人指噎膈为津液干枯,故水液可行干物即梗塞,为槁 在上焦,愚窃疑之,若果津枯何以食才下咽,涎随上涌乎?故知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 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惟气逆故水液不能居润下之常,随气逆从耳。若以津枯而用 润下之剂岂不反益其邪乎?宜六君子汤加减,挟寒脉迟细者加肉桂、附子;挟热脉滑数者 加枳实、黄连;若噎而声不出者加五味子、竹茹;喉中有一块食物不下者,痰气也,加海 浮石、诃子肉;膈间作痛多是瘀血加归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加大黄微利之。千金 方治胸中久寒,呕逆气上,饮食不下,结气不消用五噎丸即干姜、川椒、吴萸、桂心、细 辛、人参、白术、橘皮、茯苓蜜丸。若饮食入胃,便吐涎沫,如鸡子白,盖脾为涎,脾虚

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非人参、白术、诃子肉、益智仁不能摄也。咽喉阻塞,胸膈满 闷,暂用香砂枳朴以开其结滞,然破气药太多中气因而不运,异功散加香砂使气旺自能运 化。精衰不能蒸腾于上,咽喉闭塞,水谷难进,强食则吐者,六味地黄汤加沉香、砂仁、 肉桂、五味。凡欲吐者不可下之,欲吐者阴邪在下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阳气反伤无故之阴。 若每食已即吐者,因胃素有热,食复入之,两热相冲不得停留,大黄甘草汤治之,大黄下 热,甘草和胃,仲景云:欲吐不可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欲吐者,病在上因 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则必愦乱而益甚,此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当逆折之使 其下行也。寒吐者喜热恶寒,肢冷脉细而滑,用理中汤加枳实或二陈汤加丁香、炮姜;热 吐者喜冷恶热,烦渴,xiaobian赤涩,脉洪而数,二陈汤加栀子、黄连、竹茹、杷叶、葛根、 芦根、姜汁。

 

下焦之吐 从乎寒,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因脾胃虚伤,运行失职,不能腐熟五 谷,变化精微。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反胃所由成也。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 火也。反胃系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尖积至 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虽曰脾胃虚寒,然致病之由必有积滞于内,《千金》 治反胃初起用《金匮》茯苓泽泻汤即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甘草、生姜。去白术易干 姜加人参、橘皮、大黄、竹茹,得利去大黄。为胃虚反食,下喉便吐之主方。若吐出原物 酸臭不化,此饮食入胃即抵胃之下脘复反而出也,理中汤为主,甚则加丁香、附子、川连。 若脉数而邪热不杀谷,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应以异功散加橘皮、沉香、川连、归芍、生 地。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因脾胃气虚而饮积,故以半夏燥湿,人参补胃气,蜜润 上脘之燥。虽食亦不能下中脘之病也,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胃反吐津液竭 而渴也,欲饮水以润之,无xiaobian不利而用泽泻何也?观《外台》以此治消渴脉绝,胃反呕 食则知水虽入而不能散于脉,脉之阴体绝矣。泽泻者不惟利膀胱之溺,亦能引桂姜之辛入 膀胱,行布水津于五经,故凡渴欲饮水者多用行水之剂,岂独防其水停而已哉!正欲行水 散布经脉,滋润表里,解其热郁耳。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咸行其下,白术、甘草布其 中,桂姜之辛开其道、通其气、导其水,以令四布而和营卫也。若反胃脉沉而迟,xiaobian利, dabian秘,暮食朝吐,朝食暮吐,以下焦吐也,从乎寒治,以通其秘,温其寒,复以中焦药 和之。

 

趺阳脉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盖脾气运动则脉不涩,胃气坚固则脉不浮,今脉浮是胃气虚不能腐熟水谷,脉 涩是脾血伤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阳时食入阴时反出,阴时食入阳时反出。盖两虚不相参和 故莫由转输下入大小肠也。若趺阳脉紧,内躁盛而中气衰也,难治。可见浮脉病成必变紧 脉也,况紧而见涩明是亡血之象,上脘亡血,膈间干涩,食不得入;下脘亡血,必并大小 肠皆枯食不得下,故难治也。

 

误汗下反胃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因以发其汗,令阳 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 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凡脉阳盛则数,阴盛则迟,其人阳气既 微何得脉反数?脉既数何得胃反冷?盖脉之数由于误用辛温发散而遗客热,胃之冷由于阳 气不足而生内寒。医不达此,见其脉数反以寒剂下之,致上下之阳俱损,其脉遂从阴而变 为弦也。上之阳不足,日中以前所食亦不消化,下之阳不足,日暮已后阳亦不入于阴,而 糟粕不能输于大小肠,从口入者惟有从口出也,故曰胃气无余,言胃中之阳气所存无几, 所以朝食暮吐也。

 

营卫虚反胃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卫虚,营卫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 胸中冷。今微而数,微则失阳之象,数则乃阴之体,岂止客热而已。胸中者,营卫之海, 营卫虚不统于胸中,故胸中冷矣。夫营卫之气出入脏腑,健运周身,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营卫非谷不充,谷非营卫不化。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胃不纳谷也。虽然当以正气不足 论之,若以热治寒,不惟反助客热,且复耗其气,损其阴矣,不可予姜附桂损耗正气。

 

呕症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胃热则呕,风气客于肠 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呕而脉弱,xiaobian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因谷入于胃,长气于阳,脉道乃行。今胃不安于谷而成呕,呕则阴盛不资于脉,故脉弱, 弱则阳气虚不能充于内外。下焦虚则xiaobian自利,上焦虚则浊气上升,逼迫其浮阳于外,外 虽假热,内实真寒,证成厥逆,顷刻决离而不返矣,非四逆汤不能挽回也。

 

若暴病诸呕,谷不得下者,以小半夏汤主之。故以半夏生姜涤除胃中痰饮,水谷自无 阻碍矣。

 

若肝火逆而呕不能食,所呕或酸水或苦水或青蓝水,惟大xiaobian不秘,亦能作心痛,此 是火郁木郁之候。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须用吴萸、黄连浓煎,细细呷之,再服逍遥散。

 

若脾胃虚而呕,机关不利,不能运化而水到咽管辄便呕出者,六君子汤加砂仁、炮姜, 使中央之枢轴转,机关利,自不呕矣。

 

若呕而胸满者,以茣茱萸汤主之。伤寒治食谷欲呕之阳明症,以中焦有寒也,茱萸治 内寒,降逆气;人参补中益阳;大枣缓脾;生姜发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 胸满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呕、 吐涎沫、头疼亦不出此方也。

 

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症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 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为肠鸣。故用此汤分解阴阳,水升火降,则留者 散、虚者实也。

 

若呕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水饮逆于胸中也,猪苓汤主之。故用猪苓之味淡从膈上而渗 其所积之饮,更以滑石利水生津,使水精四布而呕自除矣。

 

若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逆而攻上也,虽非伤寒之邪 而病势则一也,故以小柴胡汤和之。

 

干呕 即有声无痰然不似哕声之浊恶而长也。宜橘红煎汤,入姜汁,白蜜少许,细细 呷之。胃虚加人参;胃寒加炮姜;胃虚浊气上逆茣茱萸汤;干呕发热者黄芩汤即黄芩、白 芍、炙甘草、大枣;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若干呕而哕,手足厥逆,乃胃中阳气为痰饮阻塞,不得流布四末,橘皮汤主之。以橘 皮生姜之辛以开痰利气。

 

若干呕吐涎沫,由客邪逆于肝脾。寒主收引,津液不化,遂聚为涎沫,用半夏干姜汤。 以半夏、干姜之辛温中燥湿,以浆水煎服,以浆水之酸收而行之,以下其逆也。

 

哕症 乃胃中虚冷或停水饮之故。因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受寒气与新谷气俱 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甚者,其声哕频密相 连为实,攻热为主;半日哕一声为虚,温补为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中焦气虚则 下焦之风木得以上乘,谷气因之不寅,变为哕逆,用橘皮升降中气,人参、甘草补益中焦, 生姜大枣宣散逆气,竹茹降胆木之风热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实在易
本草思辨录-中医瑰宝苑-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脉法、脉...
四圣心源
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 基础理论2(献给喜欢中医并且刚刚入门)
水肿症状与用药
脉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