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忻州市代县: 一个低调的地方,有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雁门关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在原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新的长城。汉代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一道“外长城”。明朝前后历时200年筑成了西起嘉峪关,东抵鸭绿江,全长12700多里的明长城。在万里长城许多著名的关隘中,我曾去过居庸关山海关、慕田裕关、娘子关、嘉峪关,听说雁门关,是雄居万里长城所有名关要隘之首, 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多年来,我对这个雁门关心生向往,至于雁门关位于何处,在哪个省市?我并不是十分清楚。

 2020年初冬时节,应著名漫画家秋天之邀,参加山西南北线全境游,我有幸来到雁门关古长城参观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的勾注山中。

"忻州市代县",第-次听到这个低调的地名。"忻州市"中的"忻"字,问同行的朋友,竟无人认识。经查阅资料才得知: “忻”是一个单音字,读xīn(第一声)。忻州市(古称秀容),是山西省辖地级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智慧城市,有“中国杂粮之都”、“摔跤之乡”等美誉,素有“晋北锁钥”之称。不查不知道,不是这个地方低调,而是我们太孤陋寡闻了。

走进 雁门关古长城,远远就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杨继业将军雕像,还有杨家将横刀立马的威武石雕群像,不难想象,这里曾是杨家将金戈铁马守边关,精忠报国立功业的地方。

站在古长城上远眺, 漠北有些干燥的寒风,呼啸着从我们的身边掠过。雁门关崇山峻岭环抱,地势非常险要,群山列兵布阵,犹如一道密不透风的铜墙铁壁, 雁门关就巍然屹立在群山中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上。雄关依山傍险,皆以巨砖叠砌,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过雁穿云,气度轩昂,威武庄严《山海经》中早有记载:“雁门,飞雁出于其门”,雁门关因此而得名。   

走进雁门关北口的第一道门户明月楼, 门额石匾:“雁门关”三个大字傲视漠北,两侧镶嵌明朝傅山撰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字迹苍劲,气势非凡。


与天险门对应的第二道门户是地利门,门洞上方额匾书"埊利"两字,为武则天所题,其中"地"字由山土三字叠造成为""字,这也许是武则天的一项独创和专利吧。

关城主城门的第三道门户是天险门。

这三座门楼遥相呼应,扼守在雁门关的通道上。

城门古朴沧桑,门洞里青石板路的车辙印痕清晰可见。

古老的守城云梯、冲撞车、塞门刀车和火炮阵、点将台严阵以待,依然如初,仿佛凝固了那渐行渐远的烽火硝烟岁月。

我国古代,雁门关是中原农耕区与塞北游牧区的分界点, 也是中原地区通往北方少数民族(古时称胡人)的重要门户。

自古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历代王朝均派重兵镇守雁门关。

这是雁门关内的偃公堂,供奉着目前已知镇守雁门关最早的戍关将领,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因其镇守雁门有功,成王赐姬偃姓“幸”。因此,幸姓堂联便有“赐姓自周朝”语句, 戍关将领幸偃成了中华幸姓的始祖。

铁打的雁门雄关,凝固的烽火岁月。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10 世纪至公元20世纪,隨着雁门关戍关将领的更替,发生在这里的战事就有1000多次,并发生过穆子西行、胡服骑射、白登之围、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宗虏北、慈禧南逃等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战国末年,赵国大将李牧在此守关,大破匈奴10余万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精兵,从雁门关出塞,追击匈奴到太阴山以北,并构筑长城护卫中原。汉高祖刘邦率兵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戍关,屡次大败匈奴。唐朝老将军薛仁贵、李克用先后镇守雁门,挡胡人于雁门关百里之外。

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诏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别长安,过雁门,远嫁塞外和亲,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使汉匈两族几代和睦相处,并被封为“宁胡阏氏”(王者之妻)。昭君出塞,换来的是汉朝和北方的和解,结束了多年以来的纷争,为中原的发展带来长时间的稳定,同时也加强了汉朝和北方的交流。董必武曾赋诗赞扬王昭君为了国家安宁“识见高”。(本图来源于网络)

代后晋,雁门关成为中原王朝与契丹人相对峙的前沿阵地。北宋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疆场;著名将领杨继业驰骋于雁门关内外,精忠报国,守卫大宋边疆。到了元朝,中华文化由中原向北迁移,雁门关归于平静。

明万历33年(1605), 时任巡抚都御史的李景元励精图治, 在雁门关原基址上复筑关城、长城、壕堑、兵堡、烽火台、驿站等,使雁门关更加完善, 形成了雄浑凝重、磅礴大气的边关特色,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边塞长城军事防御的智慧,是中国明代长城的典型代表作。在抗战时期,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一带打伏击战,打得日寇闻风丧胆, 落花流水。

作为古老的军事要塞雁门关,历史之悠久、地形之险要、体系之完备、地位之重要、战争之频繁,见证了历史沧桑变迁和边塞风云际会,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历史作用和兴衰历程,其气势不凡,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雁门关驿站的11孔窑洞,是雁门关署的“招待所”,曾在此留宿的名人不计其数。先后有周穆王、赵襄子、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宋钦宗、明武宗、慈禧、光绪帝等22位帝王出游巡视边关时在此住宿, 有卫青、李广、李靖、薛仁贵、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等22位将相曾在此枕戈待旦,有由雁门关出塞和亲的王昭君、蔡文姬等5位公主曾在此歇宿。1948年,毛泽东赴西柏坡途中,也在此做短暂停歇,登临雁门关,留下刚健的足迹和题词,还有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胸襟和千古名篇。

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巍然屹立的雁门关,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威武英名;成就了多少帝王将相一统江山的雄才霸业;也促进了多少次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让中华民族更加生生不息, 更加繁荣昌盛。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留下了不朽功绩的雁门关,也成了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

雁门关北面是通往关外的道路,南面是通往中原的大道。在雁门关寨与雁门关瓮城门之间,有一条依山而建,古色古香的边贸街,这里曾经是明代边关贸易最繁华的地方,成就了晋商的昔日辉煌,也见证了古代边贸的兴起和衰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山西汉子怀着梦想,从这里走向蒙古、包头, 走向俄罗斯,去开创了一片又一片崭新的天地。

金戈铁马硝烟散,怀古寻故远道来。来自中原那冬日暖暖的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心扉,徜徉在雄伟的雁门关,身临其境,感触良多,为我们古老的民族和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近年来的修复开发,雁门关现已形成以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景区,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十大旅游品牌之一。如今古老的雁门关,正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展示出迷人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到此探访游览休闲观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完雁门关三维地形图才明白,为什么这里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无标题
铁血三关,名震华夏
山西代县:雁门关
山西的雁门关对中原来说,意味着什么?
雁门关在山西什么地方,和杨家将有何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