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典中的神话

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1946年,任职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1949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担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西汉末年,印度佛教由西域大月氏传入中国,这以后将近两千年中,它对中国思想学术文化,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佛教经典中的一些神话人物,如观世音(观音)、善财、龙女、文殊、普贤、韦驮、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夜叉、哪吒、龙王、弥勒佛、散花天女等,通过僧侣们对经典的讲述,和寺庙壁画雕塑的“现身说法”,一般群众早已对他们逐渐熟悉了。岂但熟悉,还根据这些人物的不同特点,创造了一些纯是中国风格的神话。这些神话,有的人物就是故事的主角,如哪吒闹海神话中的哪吒;有的虽暂居配角地位,却仍旧是很重要的角色,如二郎擒孽龙中的观音菩萨。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它总使人直观地就能感到:这些神话人物虽然出自佛教典籍,但人物形象和故事本身却已经经过一番中国化,成为有中国特点的东西了。


以夜叉神话为例。夜叉是梵文Yaksa的音译,亦作“药叉”、“阅叉”、“夜乞叉”,意为“能啖鬼”、“捷疾鬼”;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佛教中作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列为天龙八部之一。虽然有的文学作品将他写作恶魔,有的文学作品却并不这样看待。可是到了中国,夜叉却无一例外地恶魔化了。唐宋时代传述的一些夜叉故事,其形象都很凶恶。从下面一段,可略见一斑——


章仇兼琼镇蜀日,佛寺设大会,百戏在座。有十岁儿童舞于竿杪。忽有物状如雕鹗,掠之而去。群众大骇,因罢乐。后数日,其父母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则神如痴,久之方语。云:“见如壁画飞天夜叉者,将入塔中,日饲果实饮馔之类,亦不知其所自。”旬日,方精神如初。(唐李绰《尚书故实》)


旧题为唐郑还古(?)撰写的《博异志》中,其“马侍中”条云:“(马燧)见一物长丈余,乃夜叉也。赤发蝟奋,金牙锋铄,臂曲瘿木,甲挐兽爪,衣豹皮裤,携兵直入室来。吐火噀血,跳掷哮吼,铁石消铄。燧之惴栗,殆丧魄忘情矣。”则是关于夜叉狞猛形象的淋漓描写。《太平广记》专门辑有夜叉事凡二卷,十多条,大抵都是唐代以后流传于士大夫或民间的传说。不难看出,“夜叉”一名虽来自佛典,却已经完全成为中国神话的夜叉了。


类乎此者,还有龙女、观音等。唐代神话小说“柳毅”中的那个泾河牧羊的龙女,就是一个具有中国格调的神女,当在下面有关章节中再详述。上节所说“入龙宫为水仙”那个柳子华追随的龙女,虽然写得比较简略,但仍看得出来,是中国式的龙女。至于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也纯是一个中国式的慈惠女神,有关她的神话,多半和宗教黏附紧密,成为“灵验记”一类的宗教宣传,自然无足采取。下面一段白族古籍《白古通记》记载的神话故事,因关系到地方风物,宗教的意味较少,可以作为中国格调的观音神话的具体例子——


昔珥河之地,有罗刹一部出焉,啖人睛、人肉,号罗刹国。观音愍其受害,乃化为梵僧,牵一犬自西天来,历古宗、神川、义督、宁北、蒙茨和,入灵应山德源城,主喜张敬家。敬,罗刹贵臣也,见梵僧仪容,深礼敬之,介以见罗刹王。王甚喜,乃具人睛、人肉供之。僧辞曰:“不愿肉食,王诚眷礼,愿受隙地一庵居。”罗刹许之,且曰:“广狭自裁。”僧云:“止欲我袈裟一展、我犬二跃之地,足矣。”罗刹笑其少。僧云:“王勿后悔,请立契券。”倾国观者百万人。既成契约,僧解袈裟一展,盖其国都;叫犬令跃,一跃尽其东西,再跃尽其南北。罗刹张皇失声曰:“如今我无居地矣!”僧曰:“不然,别有乐国胜汝国。”乃幻上阳溪石室,为金楼玉殿,以螺为人睛,饮食供张百具。罗刹喜,遂移居之。一入而石室遂闭,僧化为蜂由隙出。自此罗刹之患乃息。今此山及海东有犬跃之迹存焉。(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辑)


明杨慎《南诏野史》下卷说:“罗刹封石。点苍山五台峰上阳溪谷口,有方石如楼状,世传观音大士闭罗刹于此,又名戳魔石。”这是现存的地方风物,优美的神话和这类地方风物结合起来,就更显得栩栩如生了。正如四川灌县有王婆崖,传说二郎降孽龙的时候,观音大士曾化身为姓王的老妪,在这里卖面,将铁链化作面条,帮助二郎擒锁住了饥饿就餐的孽龙。


善财童子、散花天女及五百罗汉等在中国也都各有神话,因其偏于支离琐碎,就不再多说。


佛教典籍中的神话人物移到中国来,化为中国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其最大成就,莫过于哪吒闹海神话中的哪吒。这段神话故事,首见于《三教搜神大全》卷七——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噉(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妻)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金)吒,次木吒,师(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足踏水晶殿,飞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师(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戳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丝)为胫,叶为衣而生之。授以密轮法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玉帝封三十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


此书前面有叶德辉序,说此书虽是明代刻本,却是元版《搜神广记》的异名。那么这段神话的产生时期也算是由来已久了。《封神演义》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写哪吒大闹东海、莲花化身,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当便是本此敷衍而成。《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写道:“原来(李)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一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一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竟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也可算哪吒神话的节述。


哪吒的本源出处,考察起来,不为不早。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说:“宣律……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其足,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可见哪吒之名,唐时已从西方传来。至于哪吒的叛逆、反抗精神,实在不亚于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闹天宫反抗的是神权的统治,哪吒闹海反抗的却是封建家长的统治。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就是这种不妥协的反抗精神的最深刻、最具体表现。他后来得到佛祖的救助,竟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而再生了。像这样的神话虚构所造成的意境,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宋释普济撰写的禅门要典之一的《五灯会元》卷二说:“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运大法力,为父母说法。”当便是这段神话渊源。元杂剧有吴昌龄《那吒太子眼睛记》,明有无名氏《猛烈那吒三变化》,俱演哪吒事,惜前者失传。元明小说戏文常以哪吒为题材,可见这个神话人物是相当深入人心而为群众所喜爱的。我们当然要把这类虽然来自佛典却早已中国化了的神话人物及故事,纳入神话的考察范围。


——摘自 袁珂《中国神话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中国人信奉的这些大神,原来都来自印度
哪吒的形象是怎样来的?
能静观音
印度神话——神诋
是仙是 魔在我不在天
【云南】王子涵《我与哪吒的一天》指导教师:武晓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