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与小人的10个区别,醍醐灌顶,越早知道越有利!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2272戳上方蓝字关注

到公众号回复「智慧」收获每日精神食粮

点击上图读书明理

|全文共2900字,深度阅读需分钟,受益终生|


中国儒学经典《论语》一书中,有一个词曾被提及一百多次,那就是“君子”。可以说,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

君子,在古代本有国君之子的意思,后被引申为才德出众之人的统称。而“小人”则成了与其对立,具有浓厚讽刺意味的反面角色。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一会君子,一会小人,这是最麻烦的。因为功过不相抵,种下的恶因迟早会回射到我们自己身上。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认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之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择善从之,来成就更好的自己。

1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人的身体,本来就具有固定性和有限性,无法完全满足人心所产生的变动性和无限性的欲求。

君子有自知之明,设法避免这种身心的矛盾和冲突。使自己平静自在,好像行走在宽广、平坦的道路上,悠然自得。

小人不能体会这种各人都有,却不尽相同的局限性。整天费尽心机,想要胡作妄为,好像走在崎岖不平的路面,紧张不安,而又患得患失。

这一番话,看起来在分析君子和小人的心境不一样。实际上在启发我们,摆在我们面前,永远有两条路:一是坦荡荡的君子大道,一为长戚戚的小人行径,任由我们自己选择。

2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周”和“比”的意思,实际上都是亲密的结合。不过,以义为标准,来亲密结合的,称为“周”。而以利为目标,为利而合,为利而亲密的,即为“比”。

由此可见,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为公为义的,即为君子。为私为利的,当然是小人。

公私的区分,义利的差异,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实在很难透过法律条文,来加以规范。只有各人凭良心,来加以判断。

好在长久以来,我们已经明白日久知人心,而且公道自在人间。只要问心无愧,终会为大家所明了。

3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心中所想的是道德,小人则是田产;君子心中所想的是法度的遵行,小人心中所想的是恩惠的获得。

有土地相当于拥有财富,心中念念不忘家业田地,原本是人之常情。

如果能够扩展开来,也想一想社会公益的事情,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谋一些福利,这种光明的德行,就会把一个人从小人提升到君子,何乐而不为?

君子谨言慎行,为的是尊重礼法,避免触犯刑罚。小人心中所想的,却是怎样获得好处。

同样一颗心,君子和小人,想的显然大不相同。

4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很多人采取二分法的思维法则,把孔子这一句话,解释成君子只明白义的所在,却不理会利的重要性。小人只知道追逐利益,并不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实际上儒家所说的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做出两极化的解释,徒然造成很多义利的争辩,实在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小人唯利是图,当然不好。若是深一层思虑,把所追求的利益,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岂不就是君子了?可见小人修养自己,是可以变成君子的。

孔子把利分成两种:一种是合义的利,我们现代称为合理的权益;一种则是不合义的利,我们现代通称为不当所得。

合义的利,可以放心去追求;不合义的利,一定慎重。

5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的气度,和小人不同。君子谦虚礼让,不会骄傲;小人得意忘形,自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态。

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十分安详舒泰;小人患得患失,当然不能够安详舒泰。

小人实际上也明白骄者必败的道理,只是稍微有一点成就时,便按捺不住而喜不自胜,不自主地骄傲起来。

君子和小人的主要不同,不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品德修养的高低。

从品德修养来区分,很容易明辨君子或小人。

6

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君子依循天理,日求上进;小人追求私欲,日趋下流。

孔子不厌其详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目的在勉励大家向君子迈进,而不沦为小人。

上达天理,力求天人合一,不断地上进,便成为君子。相反,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自己的私利,很快就会成为小人。

对现代人来说,知道品德修养的重要,凡事能够凭良心,自然成为君子。

只知道争名夺利,不重视修德,当然成为小人。

7

君子成人之美

小人成人之恶

成全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必须具有欣赏、接纳,以及宽宏大量的素养。

君子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能够接纳所做的好事,并且衷心加以赞扬和协助。

小人的心胸,通常比较狭窄,见不得人家好。一旦发现别人有什么长处,必定想办法揭发他的缺失,大力加以批判和指责。

君子希望通过成全的美德,使所有的人,都逐渐成为好人。

小人深怕别人好过他,恨不得所有的人,都变成小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帮助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可见成全具有选择性,不能够什么都热心帮忙,那就变成滥好人了。

8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很亲和,但不会苟且赞同;小人曲从人意,却不能做到中正和平。

我们认为求同存异,在大原则相同的前提下,彼此尊重,好好商量,才是和而不同的君子。

勉强求同,难免各怀鬼胎。一旦利害冲突,马上四分五裂。就算现在不爆发,总有一天会出现重大的损失。

同而不和,实际上是混日子的和稀泥。表面上一团和气,结果却一事无成。把时间空过了,根本无法挽回。

9

君子固穷

小人斯烂

君子穷困时,照样安分守己;小人穷困时,就不免胡作非为。

穷困是老天爷给人的一道关卡,考验人们因应的态度,促使人们了解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不穷困。若是一遭遇穷困便胡作非为,岂不是经不起考验,也就是把握不住自己?这种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的人,实际上相当可怕。

君子修养良好,意志坚定,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在现实社会上,往往受到排斥和轻视。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难能可贵。

10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一般人的习惯,是先责备别人,再责备自己。比较好的,则是同时责备自己和别人。孔子认为如果能够改变过来,只责备自己,而不责备别人,那就是君子了。

深一层想,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好,根本不应该责备别人。若是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原本就应该负起全部的责任,那就只会责备自己,而不会责备他人了。

求诸人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也是死爱面子在作祟。求诸己表示内心充实,对自己负责任,并不会没有面子。

规规矩矩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本来就是自己应尽的本分。如果做不好,或者不够理想,当然应该求诸己,不应该求诸人。

 

  

综上,而对待身边的小人,君子要“包荒”,要广结善缘。把小人当成君子看,他会不好意思,会努力表现得好,慢慢就变成君子了。

总之,做一个真正的君子,需要我们坚定内心的君子信仰,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虽然在精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坚持下去,必定柳暗花明。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

好课推荐

音频彩绘版

曾仕强教授第一次教少年读论语

点击下图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孔子论世上两种人
再读《论语》:学而第一.16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6】小人不考虑行仁
《论语》学习328-329
《论语》10句名言,句句精辟,百读不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