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真武汤——哮喘,痰喘,气管炎

79哮喘——唐声菴医案

王某,男,56岁。素有哮喘之症,每逢感冒或过劳即发。今因劳动后汗出当风,回家即觉恶寒发热,喘咳心悸,胸紧如石压,喉中如有物上涌之状,张口吸气。服小青龙汤后,发热而出大汗,头昏眩难以自主,气陷欲脱,面青肢冷,心悸短气,喘咳不得平卧,头眩重,静则稍好,动则更甚,小便不利,舌淡,六脉沉微欲绝,此误汗伤阳,水气上逆所致。拟方:炮附片30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茯苓15克,桂枝9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6克,生姜30克(另熬浓汁,一半入药,一半合黄糖另服)。水煎三次,头煎一次顿服,二、三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一日尽一剂。服上药后,各症好转,生姜减为15克,入药同煎,桂枝易肉桂,连服五剂而各症消失。(录自《中医杂志》1965.7

  按:素急哮喘,脾胃阳气多亏,又因误汗伤阳,致使阳气益虚,寒水上泛,凌心射肺,故短气心悸,喘促头昏。真武汤能温阳行水,善平冲逆,所以用之立效。《经方应用》《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有时辨证,分不清是小青龙汤,还是真武汤,这种情况,要知道,麻黄是内寒内虚的禁忌证。分不清内寒与外寒,误用之后,就汗出阳亡,难以自主。

  少阴十六: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本案胸紧如石压,喉中如有物上涌之状,此就是膈上有寒饮。此为下寒冲逆,津液不化而上停。六脉欲绝等主,是误用麻黄之后的证。本案劳后汗出当风,是风水皮水浮肿的病理,此内寒内虚,则发膈上停饮。

80咳喘——范中林医案

安某,女,54岁。北京某部队家属。病史:1966年因受风寒,咳嗽迁延12年。每年人秋则发,冬季加剧,甚则不能平卧。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服药虽可暂时缓解,但经常反复,日益加重。19788月来诊,按少阴证水寒内结论治,三个月基本治愈。

初诊:每日阵发性剧咳,痰清稀,量多,头晕心累,气短,昼夜不能平卧。畏寒恶风,面足浮肿,脸色萎黄。舌质淡暗有瘀斑,舌体胖嫩而边缘多齿痕,苔白滑,根部厚腻。此为少阴阳虚水泛,寒痰阻肺咳嗽。法宜温阳化气行水,以真武汤加减主之。

处方:茯苓24g 生姜30g 白术20g 制附片60g(久煎)桂枝10g6剂。

辨证:患者每年秋冬外感,咳必复发,神疲身倦,恶寒肢冷,气短倚息难卧,面色晦滞,舌质暗淡无华,皆肾阳衰微之明证。因肾为水脏,肾中真阳衰微不能化气,则水饮内停。水寒之气上泛,则头眩、心累。水气停于胸肺,则咳嗽不已,痰涎清稀量多,气短难卧。水气溢于肌表,故面足浮肿沉重。舌质胖嫩,兼有齿印与瘀斑,舌苔白而厚腻,皆为水泛寒凝之象。同时年逾半百,阳虚益甚。多年前,初感寒邪病咳,正气未衰,逐风寒之邪从外而解或可速愈;今则迥然不同,断不可舍本求标。综上所述,此属少阴肾阳衰微,水寒射肺,故投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真武汤为宜。

上方真武汤加减,以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则水有所制;兼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燠土,并寓散水渗湿之意;以芍药易桂枝者,加速温经散寒,化气行水之功。

二诊:原方连服6剂,咳嗽明显好转,痰亦少过半,呼吸较前通畅,渐能平卧。面已不觉肿,舌质稍转红润,厚腻苔减。多年之患,已获初效。宜守原法,以干姜易生姜,加强温中补脾之效。

三诊:上方续服6剂,诸证显著减轻。尚有轻微咳嗽,清痰少许。舌质转为淡红,乌暗瘀斑与白腻苔渐退,舌边齿痕已不明显。有时尚觉气短,心累。病有从阴出阳之势。须适应转机,通阳和中,燥湿涤饮。以苓桂术甘汤加味,缓缓服之。

处方:茯苓20g桂枝10g 白术20g法半夏15g生姜20g 甘草3g12剂。

12剂后,诸证基本痊愈。入冬以来,再未重犯。197954日至患者家中追访,自觉始终良好。

原按:咳嗽一证,有从外而入者,有从内而出者。不论其外入或内出,皆可按六经辨证。本例咳嗽,应属少阴阳虚,水泛成痰,水寒袭肺,肾阳虚而累及于肺。既有水气,又系少阴寒化。故投以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翳,逐寒痰以清水源。不攻肺而肺之病自愈,不止咳而咳嗽自平。摘自:范开礼,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M].北京:出版社学苑,200789-91.《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集》《经方治验呼吸病》

81哮喘——姜春华医案

沈某,男,41岁。自5岁即发哮喘,现龟背鸡胸,有紫绀,呼吸气急,颈静脉及腹壁静脉曲张,下肢凹陷性浮肿,腹部有转移性振荡浊音,示有腹水,舌红润,脉弱。西医检查:两肺有哮喘音及水泡音,肺动脉瓣区第一心音减轻,第二心音亢进,示肺动脉高压。x光透视:右心扩大致右心衰竭,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拟温阳利水,用真武汤加减:茯苓15克芍药9克白术9克干姜3克附片6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五味子9克。方7

按:本例为肺源性心脏病,有腹水浮肿,为心力衰竭之症,故用附片强心,促进循环改善;配干姜、苓、术,健脾利水;佐白芍养阴利水;加参、芪益气扶正;五味子是强壮止咳药,本例用于扶正止咳,一举两得。服药14剂后,腹水及浮肿全退。《经方发挥与应用》《经方治验呼吸病》

82哮喘——闫云科医案

于某,男,62岁。患冠心病两年,服西药治疗,每日三次,从未有断,然胸憋心悸,一直不止。近月余,每至夜则咳嗽哮喘,痰涎清稀如水,倚息不能平卧,胸憋心悸尤甚,白昼则症状减轻。询知腰脊酸困,背畏风寒,时眩晕,手足心微热,口渴欲饮,但不多饮,亦不思冷,纳便尚可,舌尖略红,苔白腻,脉沉缓。

脉症分析,喘息由痰饮而起。患者素体阳虚,不能制水,水饮上逆,致肺气遏逆而咳喘短气,不得平卧。考《金匮要略》痰饮有四,其中“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饮为阴邪,夜间发作者,阴盛阳虚故也。虽有手足心热、舌尖红、口渴思饮等热象,以其程度不著,故仍需主以温药。拟真武汤治之,唯须注意寒热之变化耳。

附子6g 茯苓15g 白术15g白芍6g干姜6g细辛6g五味子6g三剂

二诊:咳嗽喘息大减,痰涎几竟消失。已能平卧,仍腰脊酸痛畏冷,改拟金匮肾气丸服之。《临证实践录》

论:沉为有水。沉缓者,水泛土湿。背畏风寒,是督脉阳虚,眩晕者,是水阻格阳,升浮失根。真武汤,泄水扶阳,则水泄气降,阳回阴退。

痰饮十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83咳嗽——刘含堂医案

王某某,男,43岁,农民。19991021日初诊。3年前因冒寒后出现咳嗽、咯痰等症,在当地乡医院诊为急性支气管炎,因用药疗效不佳,曾辗转各地治疗,然而病情时重时轻(春夏气候温暖时减轻,秋冬气候寒冷时加重),始终未能彻底治愈。查其形体偏胖,面色㿠白,咯痰清稀,畏寒肢冷,汗出,易感冒,小便清长,饮食及大便自调。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诊为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证属阳虚水泛,肺失宣降,卫外不固。治宜温阳逐水,益气固卫,化饮止咳。用真武汤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炮附片10克(先煎),茯苓15克,生白芍10克,白术10克,生姜10克,生黄芪15克,防风5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服6剂,咳嗽、咯痰明显减轻,继服10剂,诸症悉退。为根治患者,将上药改汤为散,每服10克,日3次,嘱服3个月。

1年后随访,病未复发。《经方治病经验录》

84痰喘便秘——吴佩衡医案

痰喘咳嗽兼气虚便秘——真武汤加味

刘某,年过六旬。病已月余,咳嗽哮喘而多痰。腹胀且痛,不思食,大便秘结二十日不更衣,小便赤而长,喜热饮,夜难入寐,精神极弱。六脉沉迟无力,舌苔白腻。查前所服方药,均以清热消食降气为主,且以芒硝、大黄峻剂通下之,仍不能便,其势较危。此系脾肾阳虚,中土失运,痰湿水饮阻逆于肺,清肃不降,致痰喘咳嗽,传导失司,无力输送。加之阳虚则气不化津,无以滋润肠道,致成气虚寒凝之便秘不通。宜扶阳温化主之,拟真武汤加味:

附子100g,茯苓30g,白术20g,白芍10g,干姜30g,细辛6g,五味子5g。

1剂见效,2剂后喘咳约去十之六七,3剂照原方去杭芍,服后痰喘咳嗽若失,略进饮食。第三日以四逆汤加茯苓、肉桂、砂仁、黄芪:

附子100g,干姜50g,茯苓50g,砂仁10g,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黄芪60g。

上方服1剂后,是晚便意迫肛,解出干结黑色类便半痰孟许,腹中顿觉舒缓。

然因年老气虚,解便时用力过甚,旋即昏晕不省人事。急诊之,气短欲绝,脉沉迟无力,但见白苔已退,唇舌已转红润,此乃气虚下陷之故。当即以煎好之汤药喂服,俄顷人事已省,脉转有神。原方连服3剂,食增神健,咳喘不作,二便通达。出处:《吴佩衡医案》。《经方一剂起沉疴》《火神派医案全解》

论:六脉沉细无力,皆是前医误下之过。

85气管炎——梁自温医案

王某,女,63岁。咳嗽气喘数年,遇寒即发,痰多清稀,心悸气紧,胸闷作呕,形寒肢冷;脉沉细,舌质淡、白腻。投以真武汤加苍术、细辛、五味子。

服药4剂,咳止喘平。嘱其今后多服健脾补肾药,以培本固根。梁自温,温阳利水汤新解,新医学6 2931976《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86咳喘水肿——门纯医案

小儿喘咳,水肿久不愈者。

贺某,男,7岁,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但诸病缠身。论见,颜面黄而浮肿,腹大,下肢肿满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干呕,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纳。为其主症,故先以小青龙汤轻剂治之。次日,呕止,咳喘大减,继以真式汤轻剂,只三剂而收全效.《名方广用》

87虚寒气喘——赵守真医案

张某,男,48岁。自幼有咳痰痼疾,每值隆冬辄发,困苦异常。今冬感寒增剧,咳嗽喘急,短气痞闷,腹下动悸,气自少腹上冲心,倚息不得卧。医认为脾肺虚寒,气不固摄,疏桂苓甘味姜辛汤,服5剂无变化。又以苓桂术甘汤加苏子、干姜,仍无进展。

因时经月余,身体日虚,大有难于支持之势,改延余治:其人清瘦,脉细微,手足清冷,咳喘不卧,痰多气促,声低息短,能坐不能起,起则振振欲擗地,气时上冲,幸神志清明,能食粥半盂,胃气尚在,病虽险恶犹可无虑。按其证乃脾、肺、肾三经皆虚,盖肺虚则痰不能化,脾虚则湿不能运,肾虚则气逆而不能藏,是喘咳短气之成因。前医用苓桂诸汤,皆从脾、肺二脏着眼,惟于肾脏尚欠顾及。因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加姜、辛、味暖肺敛气,加枸杞子、益智、补骨脂补养肾元,许以10剂可愈,谁知病不少减。寻思前方由于脾肺之药为多,温肾之药稍少,况古人有久病及肾与标在肺本在肾之说,虽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而肾司蒸化,实居于首要地位。乃将真武汤加重分量:茯苓24克,白术15克,附子9克,生姜、芍药各12克,另用都气丸18克分2次吞送。

又进5剂,病如故。本证为脾、肺、肾虚寒,原无疑义,如药不对证,当有他变。今若此,其亦踵前医药轻病重之复辙欤?又忆黑锡丹大温脾肾,镇纳元阳,为虚寒喘促之圣药,喻嘉言、陈修园辈极赞其功。如是再以真武汤改配黑锡丹,每次9克,42剂,当晚喘减气平,能睡一三时。次日复诊,脉起有力,喘咳大减。嘱原药再进,持续半月,诸证皆退,精神转好。后以肾气丸、六君子汤加补骨脂、胡卢巴间服调理复元。《近代名医医案医话》《赵守真治验集》《火神派医案新选》

论:冬时则寒水主藏,失藏则湿寒内盛,气逆不降,则病咳喘,冬时寒盛,内外俱寒,则发喘逆。本气有悬殊,真武附子,其力不及,则加黑锡丹,大温脾肾。

黑锡丹配伍,黑锡、硫黄、川楝子、胡芦巴、木香、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阳起石、肉桂。升降阴阳,坠痰定喘。用于真元亏惫,上盛下虚,痰壅气喘,胸腹冷痛。

88咳喘肺胀——刘含堂医案

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齐某某,男,56岁,工人。199843日初诊。患者自述:20年前因感冒后遗留咳嗽、咯痰不愈,成为急性支气管炎;因治疗不当,病程迁延,渐渐转为慢性支气管炎;9年前因出现呼吸困难,经某医院西医检查为肺气肿;3年前偶在劳动之后出现心悸、足肿,在本市某医院门诊检查为肺源性心脏病。近两周来,呼吸困难加重,且见下肢水肿,某医院西医予西药强心剂治疗10余日,疗效不佳。查其面色白而暗,口唇发绀,颈脉突出,喘咳甚剧,心悸,畏寒肢冷,食欲欠佳,小便较少,大便自调。舌淡暗,苔白滑,脉沉弦细。诊为肺胀,辨证为心肾阳虚,水停瘀阻。治当温阳益气,化瘀行水。以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味,处方:炮附片10克(先煎),茯苓15克,白术10克,生白芍10克,桂枝6克,泽泻15克,猪苓10克,红参10克(另煎),丹参20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生姜6克。水煎服。服5剂,喘咳减轻,呼吸改善,继以前药又服10剂,所有症状均消失。《经方治病经验录》

89眩晕喘悸——姚龙光(清)

寒热而咳,头眩心悸身瞤动

西码乔梓阁王捷庵二令媳,年几十余,四月患病,直至九月初间,历易名手数辈,百治莫效,奄奄一息,已豫备凶器。余在孙府,再三敦请。至其家,有张君润之陪余诊视,告余曰:初病发寒热,间日一次,咳而微喘,身疼头眩晕,饮食渐减,肢体软弱,心中动悸。所服方药甚杂,如建中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养阴平肝之方不可记忆,渐至身,手足搐搦,粒米不进,心跳神惫,卧不能起,如弱证矣。

余进内诊脉,搐搦无定,其夫执持手膊,任余诊之。脉则似有似无,阳微实甚,面色白而微黄,舌苔薄白而润有水气,体瘦如柴,皮肤尚润,寒热均在支干阴日,逢阳日则稍安,亦可略进米饮。余商曰:此极重水气病也。《伤寒》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又曰: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又曰: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摒地者,皆水病也。此症俱见矣。水气入经络故搐搦振颤,水气凌心故动悸头眩,时久又为药误,故阳气衰微,神疲倦怠。得支干之阳以助之则发,得支干之阴以劫之则重,是本体阳微求助于天时之阳气也。若补阳驱水尚可救治,请张润翁执笔,为开真武汤加细辛一钱与服。竟日有起色,得获痊愈。出处:《崇实堂医案》。《经方一剂起沉疴》

90咳嗽气喘——秦家泰医案

真武汤合五苓散

叶某,女,64岁。199269日初诊,主诉咳嗽气喘6年多,近来加重。患者6年前开始咳嗽气喘,心慌心悸,反复发作,曾于区内某医院检查诊为“慢性肺气肿,肺心病”,并多次在该医院住院治疗。今年3月以来,咳喘反复发作,两星期前因感冒又引发旧病。刻诊:咳嗽气喘,下肢浮肿,以两踝关节处为重,心悸气短,倦怠无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小便少,口唇紫暗,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苔少,脉细弱。胸片示左下胸膜炎,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劳损。抗'0'<500U,本证西医诊断为肺心病,中医依证辨为“水肿”、“咳嗽”,证属脾肾两虚,复感外邪,引动宿疾。治拟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重在治本。

处方以仲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2g,熟附子(先煎)10g,生姜10g,桂枝10g,猪苓10g,泽泻10g,半夏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温服。

服药5剂后,患者水肿明显消退,精神转佳,气力有增,咳嗽气喘亦大为减轻,惟食欲尚未恢复,于上方加神曲15g,薏苡仁30g,续进30余剂后,水肿全消,咳喘随之愈,食欲正常,以后再以六君子汤加减调理半年而愈,随访2年未复发。《经方验案评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医药文章)
金水六君煎治疗老年哮喘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
咳喘病医案5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慢阻肺”与“痰汗”
支气管哮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