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习方法: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 开端(第1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探讨情节特点,设计以下问题: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

 

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启发:“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琼珊的关系;为什么琼珊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贝尔曼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明确:“最后的常春藤叶”起到情节线索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3、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泪”。

 

( 五)文本引申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贝尔曼这样的人和事很多,谈谈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07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

 

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

 

   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

 

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两名战士。

 

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死犹生。 2、布置作业:

 

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自己能绝处逢生是以牺牲老贝尔曼为代价,生命是如此地来之不易,那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她再面临绝境时,她会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发挥想象写一段心理描写。

 

倡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永不言弃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 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客至》教案

 

教学目的: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朗读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型:新授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     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     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过,拜访。相,偏指一方,“我”)

 

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

 

四、     鉴赏点拨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

 

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

 

1) 主人下马客在船

 

2) 秦时明月汉时关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

 

这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五、     小结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六、朗读,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盼———迎———劝———邀

 

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修鞋姑娘》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的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修鞋姑娘的真诚与善良。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修鞋姑娘

 

       “我”:怀疑—不放心—蒙上阴影—窘急了—尴尬—惭愧—保证

 

      修鞋姑娘:热情、周到—诚实、善良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入新课,激发兴趣。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请你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词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三、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a)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和修鞋姑娘之间的故事,你对这两个人有怎样的认识?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b) 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深入理解语句“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c) 有感情朗读,注意要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特点。

 

      着眼重点,诱导突破。

 

    d) 找出文中表示“我”对修鞋姑娘态度变化的词语。从作者的态度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e) 学生自由发言。

 

    f) 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朗读,注意体会感情。

 

      (点评:作者态度的变化从侧面展示了修鞋姑娘美好的内心世界,抓住作者态度变化这条线索,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修鞋姑娘的品质。)

 

  四、回顾课文,总结学习收获。

 

    课文学完了,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点评:把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从“我”这一角度来谈,也可以从修鞋姑娘这一角度来谈,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即可。)

 

  五、作业

 

    a) 有感情朗读课文。

 

    b) 摘抄课文中最使你受感动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既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领悟本文的写作特点。

 

   1、默读思考,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得的地方?

 

   2、学生自读自悟,独立思考。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4、谈谈本文在写作手法上对自己的启发。

 

    (点评:课文是指导学生写作最佳的范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下面的小练笔做准备。)

 

  三、小练笔。

 

   1、练习写小片段。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2、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点评: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点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点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点评:教学中直奔重点,把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两人的分析比较,进一步体会修鞋姑娘的真诚。)

 

    (课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为表现修鞋姑娘的品质,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2、抄写关于“我”的态度变化描写的词句

 

 

 

《信箱里的花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贝贝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领悟贝贝的行为和语言,欣赏贝贝如花般美好的心灵,并受到熏陶与感染。

 

2、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与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3、品味语言,感情朗读部分重点句子,在读中提升情感。

 

教学重点:

 

1.深刻领悟贝贝美好心灵,有感情朗读部分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中贝贝“送”的内涵及花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随机)

 

一、     自由畅谈,揭示课题

 

1、板书:花(这个字给你什么感觉?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说说你会用什么词?)

 

2、板书:信箱(当信箱与花联系起来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会迸出什么问题?)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课文,题目是——(生读)信箱里的花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上同学们的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读文。(翻开书147页)

 

读书要求:读通课文,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A、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读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吧!(简短的评价及正音。)

 

B、听了你们的朗读,现在老师想请你们说一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随机解决刚才课题质疑时同学的问题。了解文中的两件事,板书:送邮件,送花。)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1、刚才很多同学把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文中有个孩子的话和行为也很美,她就是——贝贝(生说)。出示:贝贝的哪些话和行为使你感到佩服?(默读课文,请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2、交流:贝贝的哪些话和行为使你感到佩服?

 

重点指导:

 

(一)句子:“我跟你一起走,你送一份到这户,我送一份到那户,这样就快多了。”“我不怕累”

 

A、为什么这儿让你感到佩服?(请生说理由)

 

B、阿姨和贝贝熟悉吗?是呀,她们只不过是陌生人,大部分陌生人可能就都袖手旁观了,而贝贝却想着帮助阿姨。当阿姨婉言拒绝她说“邮袋太沉”“会累着你”时,贝贝就不帮忙了吗?听了阿姨的话,贝贝怎么想的呢?

 

C、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贝贝告诉大家,一起来——(读句子)谁再来告诉大家这样的贝贝——(指名读并评价,例:说的多坚决、说的多果断……)

 

(二)“女教师每天都微笑着迎接贝贝,因为贝贝天天给她送去快乐和希望。”

 

A、为什么这儿让你感到佩服?

 

B、随机:哪个词令你感到贝贝的极不简单?

 

C、想象:

 

1)当               时,贝贝依然送去快乐和希望。

 

               时,贝贝依然送去快乐和希望。

 

2)星期一 贫困山区孩子 寄来的 感谢信 ,是贝贝把这快乐和希望送去的。

 

星期二            寄来的            ,是贝贝把这快乐和希望送去的。

 

星期三            寄来的            ,是贝贝把这快乐和希望送去的。

 

……

 

(三)“贝贝听了,心想:老师说不定正坐在门口等着呢。她什么都收不到,多失望啊!”

 

A、为什么这样的贝贝让你佩服?

 

B、朗读训练: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如果我就是贝贝,我会这样想——(师范读),如果你就是贝贝,你会怎样想——(指名读),把贝贝的心里话一起告诉阿姨,告诉大家——(齐读)

 

(四)“贝贝穿过大街,跑过小巷,来到郊外。郊外的田野上,开满了各种野花。她采了一大把最好看的花,有红花、黄花、还有蓝花。”

 

A、为什么这样的贝贝让你佩服?

 

B、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C、谁能读出这样急切、充满爱心的贝贝,请你来,再找个同伴一起好吗?(找同伴读——齐读)

 

(五) “这天,女教师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没有信,也没有报纸,却插着一束美丽的野花。她小心地取下,轻轻地贴在自己的脸上。”

 

A、为什么这让你佩服贝贝?

 

B、当女教师意外地发现自己信箱里插着一束美丽的野花的时候,她会怎么想?

 

C、她小心地取下,轻轻地贴在自己的脸上时,心里又是怎么想?

 

D、您能读出老奶奶的惊喜、珍惜与感动吗?轻轻地读读(自由练,再指名读,然后推荐读。)

 

3、贝贝给邮递员、老教师送来的仅仅是花吗?还送来了什么?(学生板书:帮助、轻松、好心情、爱心、感动、快乐、祝福、牵挂、美丽、享受……)

 

四、提升主题,拓展内涵

 

再读句子:“贝贝穿过大街,跑过小巷,来到郊外。郊外的田野上,开满了各种野花。她采了一大把最好看的花,有红花、黄花、还有蓝花。”(个别读,齐读。)

 

看着这多姿多彩、美丽芬芳的野花,再想想让我们敬佩着的有爱心、善良、乐于助人的贝贝,你能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鲜花)

 

五、眷注文本,升华情感

 

1、学期即将结束,贝贝被推荐为“阳光女孩”评比的候选人,我们都是贝贝的亲友团,我们都支持贝贝。现在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刻了,如果你是邮递员阿姨或者是年老的女教师,你将会用什么样的话语感动评委呢?

 

邮递员阿姨激动地说:                   

 

年老的女教师深情地说:                       

 

2、结课:推荐留在刘老师心中印象最深的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信箱里的花束

 

 

 

教学目标

 

1、能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带生字的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并能用“却”、”“所以“各写一句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时间:2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写了哪两件事:

 

2、自学生字新同。

 

3、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1、揭题、导人。

 

“信箱”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花束怎么会到信箱里?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师范读课文。

 

2) 课文写了几个人物?主要写谁?写了她哪几件事?

 

3) 第一件事在哪几个自然段?第二件事在哪几个自然段?

 

4)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课后中的两个小问题。

 

5) 把两件事合起来说一说贝贝做了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

 

1)拼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理解词语意思。

 

4)提出疑问。

 

5)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词语;

 

②指名分段朗读;

 

③质疑问难。

 

4.作业:

 

1)抄写词语。生字。

 

2)熟读课文。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2、体会贝贝心中有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过程

 

1、复习。

 

1)分小组读全文。

 

2)说说贝贝是怎样帮助邮递员阿姨和给老教师送鲜花的。

 

2、 想一想,贝贝是个怎样的孩子?

 

3、 你从哪些方面看出贝贝是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4、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 续写一句话。

 

这天,女教师发现信箱里插着一束美丽的野花。她小心地取下,轻轻地贴在自己的脸上,心想

 

先说一下,再每人写一句。

 

6、造句指导:

 

“所以”因果关系句子,有时可省略“因为”,使句子表达更简洁。

 

“却”转折关系,后面意思出现转折。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喜欢贝贝这个小姑娘吗?

 

8、作业:

 

1)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爱大海》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搜集、交流描写大海的成语、诗词、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朗诵了不少描写大海的诗词,老师也准备了一首,想听么?

 

    生:想。(兴奋地)

 

    师:(朗诵)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师:是的,大海以它博大的胸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遗憾的是老师没有亲眼目睹过大海的壮丽。咱们同学有见过大海的么?

 

    生:有。(个别学生举手)

 

    师:你们可比老师幸运多了!今天我们就随作者再次走近大海,感受它的魅力。继续学习第三课我爱大海。(板书:我爱大海)

 

 

 

    二、找中心句:

 

    师:老师搜集了一段大海的画面,请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大海的视频)

 

    生:(倾听着大海的声音,欣赏着大海的画面)

 

    师:大海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我看见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听到了它的海浪声。

 

    生:我真想马上到海边去玩一玩!

 

    师:这是你们心目中的大海,与大海朝夕相处的作者,他心目中的大海有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作者直接赞美大海的段落。

 

    生:(快速浏览)

 

    : 请找到的同学读一读。

 

    生:我爱海,爱海的浩瀚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

 

    师:齐读这段。(板书:浩瀚无际变幻无穷)

 

                

 

    三、整体感知:

 

    师:作者是怎样把大海的浩瀚无际、变幻无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在文中做好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咱们先从整体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时段的大海?

 

    生:我喜欢清晨的大海,因为此时风平浪静。(板书:清晨)

 

    师:还有不同看法么?

 

    生:(喜欢上午、傍晚、夜晚的大海,并分别说出喜欢的原因)

 

    师:(相机板书:上午傍晚 夜晚)

 

    师:老师和这名同学是知音,因为我也喜欢夜晚中的大海,那是为什么呢?请一名同学美美的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全体看电子白板)

 

 

 

    四、重点学习

 

    生:朗读课文。(饱满地)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生:读第一句。这一句写出了大海的颜色。

 

    师:的确是黑,太黑了,相当的黑,和作者比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生:象一个黑箱子倒扣在海面上,这是比喻句,更生动形象了。

 

    师:你真会读书,把这句再读一读。(画出:黑箱子)

 

    生:有感情的读句子。

 

    师:真不错,继续汇报。

 

    生:狂风骤起这个词用得好。说明海面风很大。

 

    师:骤怎样理解?(画出:骤)

 

    生:突然的意思。

 

    师:你能把这一句读一读么?

 

    生:朗读(语气不够)

 

    师:海面黑漆漆的一片,又突然刮起狂风,应该怎么读?

 

    生:朗读(读出了恐惧的感觉)

 

    师:接着往下谈。                                     

 

    生:巨浪在征服了海洋之后,到达岸边逐渐筋疲力尽,最后用尽全力,口吐白沫倒在海滩上。这是拟人句,把海浪咆哮后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形象。

 

    师:你理解得很好哦!试着读一读。(画出:口吐白沫)

 

    生:朗读(读得不够形象)

 

    师:听到你们朗读,我也着急了,老师很想读一读,可以么?(师范读,边读边做动作:口吐白沫。)

 

    生:认真倾听。(笑出声来)

 

    师:怎么样?你们模仿一下吧!

 

    生:模仿朗读。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继续体会。老师有个疑问:一叶孤舟之上的人是作者看到的么?如果用万吨巨轮替代一叶孤舟可以么?为什么?

 

    生:这是作者想到的,此情此景,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一叶孤舟之上的人,这种联想很自然,合理,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呀!

 

    生:用万吨巨轮就没有特别恐惧的感觉,一叶孤舟与巨浪的强烈对比更突显环境的险恶。(板书:恐惧)

 

    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狂风骤起,海浪呼啸,一叶孤舟之上的人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度过这漆黑漫长、惊涛骇浪之夜啊!到此为止,你们想没想到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画出:多么、多么、才能)

 

    生:因为这种环境磨炼人、锻炼人。

 

    师:那好,让我们用战胜困难的勇气,坚定的齐读:只有这种时候(生齐读)

 

    师:就是因为夜晚中的大海更富于挑战性,只有经历这种险境,才能磨炼你的意志,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才能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

 

    :学习要善于总结,本段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呢?

 

    生: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生:作者的联想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狂风骤起、一叶孤舟等词语用得很准确。

 

    师:你们总结得可真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在这一段中的表达效果。)

 

 

 

    五、自学汇报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自学234自然段。轻声朗读,一会汇报交流。(片刻后,学生汇报)

 

    生:2自然段中好像大海刚刚睡醒。拟人手法突出大海的风平浪静。

 

    生:我联想到婴儿在悠床中熟睡的样子。

 

    师:你真富于想象。(指导学生读中体会)

 

    生:早晨的海是沉静的海,显示了海的博大胸怀。每个在海中航行的人都充满了希望。作者从大海的沉静联想到航海人,使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板书:沉静)大家的想象力可真好!继续汇报交流。

 

    生:3自然段中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调色板。是比喻句,形象的再现了上午的海色彩丰富、变幻无穷的特点。

 

    师:(板书:变幻)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

 

    生:(生读:)我想当年远航探险的人......那种失望,恐怕不在海边就住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作者由此联想到航海者孤寂的情感,又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时的海是凄凉的,所以有这种感觉。

 

    师:(板书:凄凉)读一读凄凉的、孤寂的感觉吧!(生朗读,师指导)

 

   

 

六、联想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仿佛在大海中航行了一天,经历了一次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大海中航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师分别出示不同时段的大海图片。)

 

    生:我在早晨的大海中航行,从它的风平浪静感受到了大海的博大胸怀。

 

    生:我航行在色彩变幻无穷的上午的大海中,享受了大海给我的美丽与生机。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如身临其境呀!

 

    生:在傍晚的大海中航行,我会产生凄凉、孤寂的情感,好像被人冷落一样,很孤立无助的感觉。

 

    七、全课总结

 

    师:(结合板书)是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学习作者写法的同时,也同作者一同感受着大海的浩瀚无际、变幻无穷。其实,人生也如大海一样,有潮起潮落,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只要我们经受住险境的考验,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板书设计:

 

                           

 

                  清晨    沉静   

 

     我爱大海     上午    变幻       浩瀚无际

 

                  傍晚    凄凉       变幻无穷

 

                  夜晚    恐惧

 

 

 

沧海日出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了解日出的情景,培养学生抓住景物变化中的特点、仔细观察景物的能力。能够有条理地叙述日出的景象。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写的三幅画面的具体景物以及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本课抓住景物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4、欣赏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 把握日出前、日出时景物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三、四段作者由景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电脑、液晶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所出示四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日出时的景色)每日的清晨,我们迎着朝霞踏着晨露,沐浴在晨晖之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但是你也许从未留心过太阳是如何冉冉升起,将金灿灿的阳光洒向大地的,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沧海日出”的神奇壮丽……(教师板书:沧海日出)

 

教师:此时我们整装待发,去领略沧海日出的神奇壮美。在我们尚未看到日出之前,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我想知道沧海日出是什么地方的日出?

 

学生:我想知道作者将带我们在什么地方看日出?

 

学生:作者围绕日出描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出示上述问题)同学们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那就让作者带我们一同寻求答案吧!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教师:(学生阅读后)通过读课文你弄懂了这些问题了吗?谁来说说?

 

学生:沧海日出就是指大海上的日出。

 

学生:作者是在北戴河东山鹰角亭看的日出。

 

学生:作者围绕日出描述了到鹰角亭看日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美丽景色。            日出前

 

教师板书         看日出     日出时

 

日 出后

 

教师:根据这四方面内容,课文段落如何划分呢?按什么方法分段?

 

学生:看日出(1-2)日出前(3)日出时(4-5)日出后(6-7

 

 

 

二、鼓励质疑、探索求知、培养自学。

 

教师:刚才同学们走马观花观看日出,还没能细细观赏品味。就被老师带回了现实。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追随作者的足迹,领略壮丽的沧海日出。

 

教师:(出示晓星残月)看画面,听同学朗读课文第一大段,同时思考下列问题:①作者是在什么时间去看日出的?画出表明这一时间的词语。②画面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语来形容?③作者此时怀着怎样的心情?从哪一句可以体会得到?

 

学生:作者是在黎明时分去看日出,"四点钟还不到""天还很黑""晓星残月""雨后黎明"等 词语都可以说明时间是在黎明。

 

学生:"晓星残月"一词可以描绘画面内容。它是指佛晓时分的星星和快要落下去的月亮。

 

学生:从"四点钟还不到,我就爬起身来"可以体会作者由 于急于看日出而很早便起床的急切心情。

 

教师: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促急切的心情,等待日出,听音乐,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品味赏析意境优美的词句。

 

教师: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第4页,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学生:注意欣赏好的词句。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后三大段,画出你认为意境优美的词句。

 

学生(边读边画,之后汇报。)

 

学生:我认为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写得比较美,广阔无垠的大海倒映着天空中粉红色的霞光,没有界限、没有轮廓,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教师:你说得真好,能带着这种体会为大家朗读吗?(学生读)

 

教师: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谈谈自已认为最美的词句的体会,然后带着深刻体会为大家朗读。

 

学生:我觉得这一自然段的第四句也很美,海水冲刷巉岩的哗哗声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来十分清晰,给人以安详静谧的感觉.(学生读)

 

学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也很美。鸟的无声无息是被美丽的霞光所陶醉,其实这也正是作者有这种感觉,所以才认为鸟儿被陶醉了。(学生读)

 

教师: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学生:我在一次听钢琴曲时了。曲子结束了,耳畔却久久得地回响那震憾人心的旋律。(多指名来谈)

 

教师:还有哪些语句的意境也是很美的?

 

学生:我认为第四自段的最后一句意暗也挺美。作者看到初升的太阳投射到海面的金光联想到可以走进太阳里的路。

 

学生:我更觉得第6自然段的前两句描写的意境最美。如同缎子般鲜艳的飘拂的炊烟和晨雾,弥漫于山峰、树木、庙宇、楼房之间,使之时隐时现,简直就像是仙境。(学生读)

 

教师:同学们的深刻体会、动情朗读简直将大家带入那如仙境般的美景中。

 

四、巧设思路,引导自学,培养能力。

 

教师:让我们驻足观赏每一幅画面,感受那不可名状的美丽。前后桌四人组成学习小组,按老师所出示学习思路,讨论学习课文最后三大段。

 

教师:出示学习思路,学生齐读后讨论学习。

 

赏:结合课文欣赏图片,抓住景物特点,概括景物变化过程。

 

1、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景物?

 

3、这些景物是如何变化的呢?

 

4、请找出总写画面特点的词语?

 

品:品味赏析句子,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1、此时此刻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可以从哪一句体会得到?

 

2、你又是如何体会得到的呢?

 

诵: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学习思路讨论学习后,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绘的是日出前美丽景色。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作者描述了天空中的残云、晨星、霞光以及被霞光映照的大海。

 

学生:我认为日出前的景物是这样变化的,天空中的残云散尽后晨星也逐渐黯淡了,东方泛起的粉红色霞光映照着大海,水天一色。

 

教师:你能用书上的语句为老师所出示的画面配上段解说词吗?(其余学生看画面)你的解说真好,使大家身临其境目睹那奇幻的景物变化。

 

教师:面对这美丽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感受的呢?

 

学生:这美丽的画面让作者感到是一种柔和明快的美。

 

(教师板书:柔和明快)

 

教师:此时环境是怎样的?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学生:此时“四周静极了”,还可以用“紧密”、“万籁俱寂”、“寂静”、“沉静”、“安静”、“宁静”……来形容。(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学生: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陶醉其中,因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述鸟被陶醉了。我觉得不仅是鸟被陶醉了,实际上是作者深深地陶醉了。

 

教师:就让我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共同感受作者的心旷神怡。那位同学能用动情的解说将大家再次带入那优美的意境中?(指名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汇报可以看出大家体会深刻、学习认真细致。那谁来与大家交流一下第三大段如何学习的呢?

 

学生:课文的第三大段描绘的是日出时美丽画面,在这段中作者主要描述了天空中的朝霞和太阳。

 

学生:朝霞的变化体现在颜色的变浓变深。

 

教师:(出示朝霞变色动画过程)你能不能为动画配上解说?(多指几人)

 

学生:太阳是这样冉冉升起的:①、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形的金边,很快扩大,涌了上来。②、猛得一跳,蹦出了海面,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③、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铺成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教师板书)

 

教师: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有何感受?体现在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第五自然段这唯一的一句话,是作者面对日出奇景深感美丽壮观,从而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叹和赞美。

 

教师: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感叹和赞美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试读)他读得有什么特点?

 

学生:“啊”字读得较轻较慢,使人感到深情;“美”和“壮观”读得较快较重,表示强调。

 

教师:同学们领会得很好,让我们试读两遍!(试读后,师生齐读)

 

教师:谁能带着感叹和赞美之情、伴着缓缓的音乐,带领同学们重新回味沧海日出那一瞬间的美丽壮观。(学生读后,学生听音乐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师: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你又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描绘的是日出后的美丽画面,作者描述了山峰、树木、庙宇、楼房等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炊烟、晨雾。

 

学生:这时山峰、树木、庙宇、楼房都笼罩于红光之下,在飘拂的炊烟和晨雾中时隐时现。

 

教师:这美丽的日后景象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欣赏日出后的美丽景色,听同学朗读课文。

 

学生:这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让作者感受到像那缥缈的仙境。所以作者再次由衷感叹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

 

教师:请同学们重入这“缥缈的仙境”领略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音乐朗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学生指名读)

 

四、显示画面,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说中巩固,培养按顺序观察景物变化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展示邮票,讲述由画面所想到的美丽景色。)

 

五、总结全文

 

教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随同作者观赏美丽壮观的沧海日出,面对这如同仙境般的美景,些时些刻你最说什么?(美极了,沧海日出实在太美了。)这句话最足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常言道“言为心声”让我们把观赏日出后的无穷感叹与赞美尽情浓缩成这短短一句话。(齐诵)

 

 

 

板书设计      沧海日出

 

 

 

日出前    柔和明快

 

弧形金边

 

看日出     日出时    猛地一跳    美丽壮观

 

金光铺路

 

日出后    缥缈仙境

 

 

 

5《“贱卖海张五”》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    葛建奎

 

教材简析:

 

《“贱卖海张五”》这篇课文是当代小说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通过讲述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既让我们了解了我国民间艺人身上鲜为人知的一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篇学习语言表达的典型材料。

 

设计理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在朗读训练中不断升华感情,不断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做到一篇带多篇,让学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刷子李》,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文化背景领悟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能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4、认识三个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像故事发生时的场景,体会“泥人张”技艺高超,不畏强权的高尚品格。

 

2、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策略:

 

通过阅读课外文本引出研究主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自由读、默读、表演读、教师范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泥人张”的“奇”。用演示法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泥人张”手艺高超。通过理解“牛”、“横”、“怵”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海张五”的为人,并学会反衬的写作手法。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学生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搜集“泥人张”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平时不仅要喜欢读书还要会读书。老师前两天读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大开眼界。因此从中选了

 

《刷子李》这篇文章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二、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阅读了《刷子李》这篇文章。谁愿意说说这篇文章写了刷子李的什么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学生交流中,交待读书的方法:读书时除了关注文章的故事情节外,还要学会剖析书中的人物,注重细节描写。)

 

刷子李的确是一位奇人,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俗世奇人》这本书中的另一位奇人——泥人张。(同时出示课件)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五课“贱卖海张五”。(板书课题“贱卖海张五”)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词语,纠正字音。

 

第一组:大模大样  大名鼎鼎    横冲直撞  阔绰  发怵

 

第二组:估衣      核桃     蒲扇      西瞧东瞅

 

1、“估”这个字是多音字。“鼎”这个字要注意它的字形。

 

2、读一读这两组词词语所在的句子,初步感知:这些句子,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学生回答读书前提出的问题。

 

四、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泥人张是一位俗世奇人,你认为泥人张“奇”在哪里?找到文中的语句,画一画,

 

读一读,品一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一)   学生汇报:技艺高超

 

1、学习第八自然段。

 

1)读一读这一段,让学生结合泥人张的动作描写,说说自己的感受。

 

2)理解“比变戏法的手还灵巧”的意思,用“比……还”造句。

 

3)读一读划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出示填空:只见人家泥人张似乎没听见,左手(          ),右手(         ),这左手(          )。(             )。海张五那边(          ),泥人张这边(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泥巴往桌上一撂,起身去柜台结帐。

 

5)教师引读这段话。

 

2、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说一说看到这样一个泥人,你有什么感受?

 

2)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清朝咸丰年间,天津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泥人张。

 

3)读一读介绍“泥人张”的文字资料。

 

引读:泥人张的手艺真是——“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生读)

 

4)看一看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泥人张的泥塑作品)

 

句式:泥人张捏的泥人真是——(                )。

 

引读:泥人张不愧为第一——“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生读)

 

(二)学生汇报:胆识过人

 

1、海张五是个什么“人物”呢?用一个字概括海张五的特点。

 

2、理解“横”与“怵”的意思。

 

3、变换句子:有的同学(害怕)考试。——有的同学一听说考试就(打怵、发怵)。

 

4、读一读描写海张五作模样的句子:“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1)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个别读。(读得夸张些,读出海张五的飞横跋扈。)

 

3)学生表演海张五进门时的样子,再评一评。

 

4)学生齐读。

 

5、读一读12-13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看法。

 

6、理解“贱卖海张五”这句话的含义?

 

小结: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人,我们了解到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而通过智斗的故事更让我们了解到泥人张高尚的人格,不愧为俗世奇人。

 

五、课外延伸

 

(一)交待读书方法:要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板书:关注细节描写)

 

(二)说说什么是“俗世奇人”?

 

(三)速读《刷子李》一文,说一说“刷子李”究竟“奇”在哪里?

 

(四)向学生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

 

板书:

 

贱卖海张五

 

冯骥才《俗世奇人》

 

关注故事情节                           技艺高超

 

剖析人物性格             泥人张   

 

关注细节描写                           胆识过人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册第5课《贱卖海张五》。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张明山捏泥人戏弄取笑海张五的事。这个生动、传奇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泥人张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和技艺高超的特点,海张五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的性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激发他们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读记“角色、阔绰、横冲直撞、大名鼎鼎、大模大样、来来往往等词语。

 

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

 

情感:领悟文章内涵,让学生对民间文化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想象故事发生时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二、品读课文,分析感悟性格特点。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全班分两组,第一组学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泥人张,并读一读、品一品,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泥人张什么特点;第二组学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海张五并分析这些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说明了海张五什么性格特点。

 

3        设疑解疑,启发思考。

 

⑴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是怎么“回报”海张王的?

 

(用高超的手艺讽刺了海张五)

 

⑵有哪些传神的动作描写?

 

三、整体回顾

 

1        分析课文后,学生再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遍

 

2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写写。

 

3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反馈练习

 

填空:课文第8自然段有关动作的词语填写,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五、布置作业

 

1        简要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泥人张”。

 

2        排练这个小故事,在活动课上表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不畏强权的泥人张用高超的手艺讽刺了横行霸道的海张五,非常让人敬佩,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学习泥人张高贵的品格,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和设疑的教学方法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运用。

 

 

 

板书设计:

 

泥人张:不畏强权、技艺高超

 

 

 

海张五:财大气粗、横行霸道

 

 

 

《月光曲》教案

 

霍懋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进到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

 

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

 

2、图画幻灯片三张: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月光曲》;②平静的大海;③波涛汹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块,上写“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遍了银光”、“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

 

4、放《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  月光曲)。

 

《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

 

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什么是传说?(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阅读第一段课文。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

 

小结: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

 

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

 

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

 

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

 

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  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

 

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

 

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

 

(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象”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象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

 

(用幻灯揭示图画②)

 

(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

 

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③)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

 

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

 

小结:

 

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象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象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

 

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5、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概括段意:

 

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附板书:

 

月光曲

 

听到  听到  听到

 

走近    走进    再弹    飞奔

 

 

 

《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知道大庆油田在我国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大庆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学习大庆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课文中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是如何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的,理解“铁人”精神的含义。

 

教学准备:

 

有关石油的图片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石油)这种黑色的液体是什么?

 

生:石油

 

师:石油能做什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我国的

 

石油工作发展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第七课《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2.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石油究竟是什么呀,为什么课文的第一句话说“石油是一种宝贵的能源”?谁能说一说?

 

师:原来石油有这么大的用处,所以这一段的最后作者说(课件出示:石油是工作的血液,一个国家缺少石油,就像是得了贫血症的病人,不但整个国家的经济会瘫痪,而且国家安全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师:读一读这句话,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在这句话里把石油比作(血液),把缺少石油的国家比作(贫血病人),甚至于会瘫痪,可见石油确实很重要。

 

2.石油这么重要,那么在旧中国石油工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的情况呢?

 

生:汇报(板书)

 

师:由于缺少石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什么不便?(学生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却缺少石油,每个中国人的心情怎么样(心酸,沉重),谁能读一读(指导阅读)

 

3.中国幅员辽阔,难道就真的没有石油吗?(学生回答)

 

师:是的,我国科学家经过大量的考察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大油田正逢建国10周年,于是这个大油田就命名为“大庆”,发现了大油田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迅,人们马上投入到了开发大庆油田的战斗中去。(课件:开发大庆油田记录片)在这当中有一个人物特别值得我们认识,是谁呢?

 

生:王进喜

 

师:是的,就是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铁人。(课件)

 

师: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事情,所以他暗暗下定了决心,是什么决心呢?(我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争口气,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教师指导阅读)

 

4.他的决心有没有实现?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他和他的战友们是一帆风顺的吗?他们又遇到了什么困难?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然后用笔划出来。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

 

生:汇报

 

师:是的,他们遇到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但困难并没有压倒他们,反而让他们的工作精神为之振奋,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影像资料)

 

师:看了这些,此时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正是他们的奋不顾身,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铁人”,老师想问问大家,究竟什么是铁人精神?

 

(心系国家,不怕困难,忘我工作,艰苦奋斗,这就是铁人精神)。

 

5.其实在大庆,像王进喜这样的石油工人还有很多,他们就是以这种铁人精神,战严寒,斗酷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高质量的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

 

6.由没有石油到基本自给,此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兴奋),那谁能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课文(7自然段)

 

7.继大庆油田之后,我国相继又出现了许多大油田(课件)

 

这些油田的出现让我们国家终于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由年产几百万吨到年产上亿吨,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啊!(板书)

 

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摘掉这顶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究竟靠得是什么?(地质学家大量的考察,工人们为国争光的决心以及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精神、、、、、、)(课件,工人们开发石油的影像资料)

 

8.在开发石油工作过程中可以说贡献最大的就是我们的石油工人师傅们,是他们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我们的国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结:正是这些伟大的石油工人让我们摘掉了这顶落后的帽子,他们不怕困难,奋不顾身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你我的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可敬的石油工人吧!

 

 

 

一、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看屏幕上打出的这两张图片,你能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那么,你能将这两幅图片联系到一起来想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是的,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从题目上看,作者会写有关深圳的哪些方面内容呢?

 

师板书:    昨天    今天

 

二、指导学习

 

1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

 

2    在预习中你都解决了哪些字词?(课堂汇报一下)

 

3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今天,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可以分为几部分?         4    小组交流分部分

 

5    交流感受第一部分(1~2小节)

 

1)、深圳的昨天是怎样的?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请读出有关诗句,找出重点词语。

 

教师板书:贫穷落后   泥泞的古路   破旧的小屋  稻草堆

 

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

 

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这名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什么关系?

 

2)、指导朗读诗的第一部分(语调迟缓低沉)

 

屏幕显示过去的图片,过渡:如此贫穷落后的村庄,现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6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1)、深圳的今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板书:高速公路  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

 

还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人的变化)由城市的变化到人的变化,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句子?

 

2)、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首?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3)、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7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读出惊喜、赞叹之情)

 

屏幕显示现在的图片,过渡: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到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是什么力量让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8、齐读第7小节

 

学生说,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活力,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了祖国美好壮丽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南到北,从农村到城市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变化?

 

三、小结:

 

同学们,看到我们的祖国发展这样迅速,我们的家乡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学生谈)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用我们的智慧来建设文明的家乡

 

四、欣赏

 

针对深圳发展的巨大成就,还专门有人为它做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泥泞的古道                    高速公路

 

破旧的土屋     改革开放       高大的厂房

 

稻草堆                        儿童乐园

 

9《桃心花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3.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感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扩展阅读  

 

1.读短文《高原红柳》,有什么感受。

 

2.交流感受。向高原红柳学习——读《高原红柳》有感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组词:  萎(       汲(       赖(       旦(       雅(    )  委(       极(       懒(       但(       稚(    )  番(       锻(       炼(       勃(       忧(    )  翻(       段(      练(       脖(       优(    )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附: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  人)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

 

   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

 

   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17段,找出这个词。老师板书“庆幸”。

 

   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

 

   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五、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 学了课文之后,你对赞扬和批评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对赞扬和批评你的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 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写,也可以自己写。

 

  六、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

 

 

 

《寓言两则之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 齐读 ② 自由读 ③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 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 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 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 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 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 (楚国)

 

3、 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 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 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 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三峡之秋

 

   一、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四、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独木成林、树上植物园、神奇的树木、天然水壶等奇特景观,抒发了作者对西双版纳密林神奇景观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给课文分段,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西双版纳的奇异景观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按“总-分-总”的思路进行描写的方法。

 

设计理念: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用具:课件、录像片、图片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师:语文课上,老师曾带着同学们游览了四川的九寨沟、广西的桂林山水,今天老师还想带着同学们去旅游,去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影片,影片中景色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请同学们说说看。(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点评:播放风光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虽然没去过西双版纳,可是看了这段风光片如同到了那里一样,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感情奠定基础。)

 

师:对,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西双版纳,去看看那里的密林奇观。

 

二、 探究新知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并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现在请你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点评: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搜集的资料有可靠性和科学性,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过程对西双版纳有进一步的了解。)

 

师:同学们的本领可真大。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和同学们更想去西双版纳了,现在我们一同向西双版纳出发吧!(板书:15西双版纳密林奇观)

 

1、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由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学第二部分(直入重点段)

 

师:在众多的奇观中,你们最喜欢看哪一处奇观呢?

 

师:好,请同学们快找一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写了独木成林这处奇观。

 

师:请同学们快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找一找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是中心句?

 

师:(出示独木成林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独木成林,这样奇异的景观怎样形成的呢?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独木成林的景观。(出示大屏幕)请同学们快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点评:对于独木成林这处奇观学生们是从来没见过的,通过课件展示了这种奇观,帮助学生了解奇观形成的原因。)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让我们看看专家是怎样解释的。(看录像)

 

(点评:录像是昆明植物学博士对独木成林这种奇异现象的解释,这样学生对这种奇观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自己在书中寻找到的答案也是一样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后,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

 

师:恭喜同学们,你们的答案和专家的一样,看来你们都是小植物学家了。

 

师: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好,请你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谁能给他评价一下。

 

师:好,你试着用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师:在你的朗读声中我和同学们共同感受到了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奇异景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习这个自然段中我们都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树上植物园这处奇观,学完后小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出示图片:树上植物园)

 

(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对于结构相同的段落可以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自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师:她读得怎么样,谁来给评价一下。

 

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那好,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确实把“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这一处读得很重,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试一试,同学们给我这个机会吗?

 

师:(范读空中植物园这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评价。

 

(点评:教师的范读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而请学生评价是体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不足在学生的帮助下也会有更快的进步。)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更喜欢西双版纳了,密林中还有哪些奇异的景观呢?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神奇的树和天然水壶,请同学们快找一找这两处奇观在哪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两处奇观,学完后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3总结写作方法

 

师:通过学习你们发现2——5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点评:及时的总结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活力。)

 

4教学第一部分

 

师:西双版纳的密林不止是美丽的,更是神奇令人向往的,你们知道它在哪儿,还有哪些资源吗?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你读了这个自然段后获得了哪些信息?

 

5课后延伸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使我们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密林是神奇的、美丽的,你们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吗?

 

师:请同学们坐上旅游车随着我们的导游一起走进西双版纳的密林,共同领略那里奇异的景观吧。

 

师:谁愿意当导游带着同学们走进西双版纳呀?带着同学们走进西双版纳,去欣赏那里的密林奇观好吗?

 

导游领入。(边导游,边播放密林奇观)

 

(点评:在导游的解说中,学生们对整篇文章进行回味,又一次感受到了西双版纳密林的神奇。)

 

师:亲爱的小游客们,看到这么神奇的景观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点评:在学生浏览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时对学生进行追问,可以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总结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走进了西双版纳,看到了那里神奇的景观,而且我们还学到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下课后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板书设计:

 

15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

 

独木成林

 

西双版纳 树上植物园 美丽神奇

 

密林奇观 神奇的树木 令人向往

 

天然水壶

 

 

 

 

 

《不锈钢的发明》教学设计

 

  ○ 王桂萍 孙 越

 

  教材简析

 

  《不锈钢的发明》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英国著名金属专家布诺雷发明“不锈钢”的过程,指出了各种不同类型“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而成为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

 

  设计理念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铬、迄、冶”,会写“宇、宙、途、诺、冶、废”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不锈钢发明的过程,理解“歪打正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3.初步体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不锈钢发明的过程,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歪打正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在生活中“不锈钢”的用途,收集其他发明创造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疑导入

 

  每个同学的家里都有一些用不锈制成的器物,你知道它是怎么发明的吗?这节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3课《不锈钢的发明》。(板书课题)

 

  (通过简洁而富有悬念的导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读书的活动当中。)

 

  二、初读明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在初读中了解到什么是“不锈钢”,并有可能说出布诺雷在研制耐磨、耐热的枪膛用钢时,发现了一种不生锈的钢。对于学生的一些疑问,可以适当由学生相机讨论解疑,也可留作问题在下面的教学中进一步解决。)

 

  三、研读理解

 

  在什么情况下,布诺雷发现了不生锈的一块钢,找出这个自然段,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

 

  1.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速读。

 

  (2)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布诺雷发现了不生锈的一块钢?

 

  (3)讨论:你觉得,不锈钢能被发明出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4)指名读“为了查清它的成分,……这是世界上第一件不锈钢产品。”

 

  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5)出示句子:“在此之前,有些冶金学家也炼出过这种铁铬合金。但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它抗腐蚀的特点。布诺雷又进行了反复试验,发现加12%的铬炼出的合金钢是最理想的不锈钢产品。”

 

  学生默读体会。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读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深入思考,使他们感悟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来自不懈的质疑和反复的研究试验。)

 

  对于布雷诺的发明,人们是怎么评价的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1)生齐读

 

  (2)学生质疑、讨论:“戏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布雷诺的发明是“歪打正着”的一项发明?

 

  教师追问:“歪打正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歪打正着”加了双引号?

 

  (以语言训练为重点,通过学生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不锈钢的发明并不是布诺雷“意外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理解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

 

  ·它是一种防腐、耐高温的合金。

 

  ·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铬。

 

  读一读,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学生讨论。

 

  (通过读句析词,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生对这段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

 

  二、扩展延伸

 

  1.学生交流介绍在现代社会中“不锈钢”的广泛用途。

 

  2.学生介绍其他发明创造的有关资料。

 

  (将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为进一步读写结合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自学交流会认会写的字

 

  四、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试一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不锈钢”发明的过程;

 

  2.找一找:搜集有关科学方面的名言(至少两条),和同学交流。

 

  3.小练笔:以“×××的发明”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13 不锈钢的发明

 

  用途广泛

 

  反复实验

 

  “歪打正着”

 

 

 

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七”《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 商哲浩 刘 晶

 

  教材简析

 

  《青霉素的发现》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主要写了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文章通过弗莱明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到弗莱明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行动果断的科学家形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设计理念

 

  坚持“以读为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读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及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弗莱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 揭示课题

 

  (出示居里夫人、牛顿等学生已经了解的科学家的图片,简单议论后出示弗莱明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也是一位值得世人为之骄傲的人物,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青霉素的发现》。(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弗莱明、认真、严谨)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 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读文。你认为哪些语句能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的精神,画出来,读一读。(板书:重做试验、马上试验、动物实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借助书中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弗莱明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然后说一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课前搜集的资料)

 

  5.你此时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板书:伟大)

 

  6.多媒体出示: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中国)

 

  指名读郭沫若的名言。

 

  7.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拓展延伸 丰富知识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交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重做试验

 

  青霉素的发现 马上试验 认真严谨

 

《北京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北京话》是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探寻了首都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语言的特点,抒发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设计观念:

 

   以文本为载体,体现对学生阅读的个体素质,和学生一起在阅读中感悟、品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陶醉、诱惑、包容、改造、歧视、汇集”等词语的意思,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1、播放侯宝林相声《北京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学说几句北京话,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

 

   4、默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2、学生自学勾画。

 

   3、汇报点拨:“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感同身受。)

 

   4、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让学生充分读,充分感受。)

 

  (二)学习23自然段。

 

   1、自读讨论:从哪些地方你再次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在小组内交流。

 

   2、相机重点指导:

 

    ①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的含义。

 

    ②在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

 

    ③课件出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听觉中的北京……北京话是不朽的。”

 

     重点理解:深远、广博、传承的含义。

 

     讨论:为什么北京话不朽的?

 

   3、汇报交流,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教师小结。

 

   2、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用了哪些好方法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4、小结,梳理写作思路。

 

   5、指名交流资料:在我们家乡的话中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指名配乐朗读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句子。

 

  二、指导写字积累。

 

   1、重点指导:“效”、“隙”、“痕”、“朽”的书写。

 

   2、摘抄喜爱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将破折号的几种作用出示,让学生分别选择文中的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

 

   1、自读《感受北京话》。

 

   2、课后作业,学说几句北京话,在班会中展示。

 

 

 

  下篇仅供参考

 

18《颐和园》教学设计

 

                        双碑小学   彭英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4)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1)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3)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        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        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板书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点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吧!

 

  二、学习课文

 

1、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生自由说,师点拨)

 

1)有的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出示长廊课件)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板书:长、美),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指导朗读)

 

2)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习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

 

     3)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板书: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远到近)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4)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象,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师放录象)

 

三、  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

 

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

 

五 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观赏为主,让“颐和园”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学冶情感。

 

   我还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通过拓展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抬头看)     排云殿  金碧辉煌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葱郁的树丛

 

                     登上万寿山       黄绿屋顶

 

                        (向下望)    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 ——静、绿

 

                                      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          堤岸、石桥、杨柳

 

               小岛、宫殿、十七孔桥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石柱、狮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四下语文教案
2017秋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