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70年代:乡下过年走亲戚

走亲戚(图文无关)

背景:苏北皖北豫东一带。

1970年代的乡下,过年最是孩子们渴盼的一件事。那时,男孩多喜欢玩鞭炮,女孩多爱扎头花。当然,男孩女孩也最喜穿新衣。每年农历腊八一过,乡下的黄昏时分,伴着缕缕炊烟,时常响起零星的鞭炮声,那是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孩子们燃放的。随着零星的鞭炮声愈来愈密,年节的脚步逐渐近了。

农历大年三十一过,到了初一,各式各样走亲戚的便开始轮番上演。路途远的多半骑自行车,三里五里的,步行的也很常见。遇到晴天,一见阳光,路面化冻或是积雪融化,常常给走亲串友的人添了很多麻烦。骑车的骑不了一段路,泥泞缠满车瓦,骑车人要不时下车找个棍棒临时拾掇一番,方能继续前行;步行的,要不时停下来,走到树跟前或是石头旁,将脚底使劲往上蹭,刮去泥巴才好轻装赶路。

那时,走亲戚用来装礼品的多半是竹篮或是人造革包,上年岁的提篮子的居多,年轻些的拎包的占多数。穿着上,讲究的多是一件蓝色或是灰色的卡中山装上衣,没条件讲究的多是穿一身没补丁的蓝灰粗布衣,脚下通常是缝制的棉鞋,偶有穿翻毛皮鞋或是大头鞋的,都是时尚的年轻人。

走亲戚的人,带的礼品通常是黄草纸作外包装的点心,上用一张红纸覆盖,外围以纸绳缠成十字结;除了草纸包裹的点心,也时常搭配自制的食品,如油炸散子、丸子、焦叶一类, 也有带一块腌肉、带一条腌鱼的,甚至带白面馒头作礼物的也常见。那时物质匮乏嘛,纯小麦馒头只有过年待客时才能吃上,平时多是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等杂面馍为主。

客人到家通常是在上午十点多至十一点之间。主客之间就着一杯白开水说闲话,虽没有茶叶,但招呼客人惯常也叫“喝茶”。主客之间,抽着旱烟或三五毛一包的“春秋”“丰收”牌香烟,唠着年景的好坏,说着熟人的轶事,边等着能干的女主人不久将隆重的饭菜摆上桌。

宴席开始时,主客之间免不了一番谦让。开饭时女主人是不上桌的,孩子通常也是不上桌的,都被打发到一边玩去了,什么时间回来他自会拿捏火候,一点不用大人操心。虽说女主人不上桌,但客人通常也会客气招呼女主人的:“别忙了,来一起吃嘛!”女主人惯常回敬“您吃您吃,我这还忙着,甭管我……”

饭间,主人不停招呼客人,“你看你,甭停住(手),趁热叨(夹)着吃”。客人不住回应“吃着来吃着来,都是自家人,老嚷(让)啥……”主客一谦一让之间,常把饭局拖得较长。毕间年景不好,难得一次丰盛的饭菜,荤菜鱼肉都有,客人即便食欲再旺,也要节制得像似十分吃不下。明明三五口一个馒头即可下肚,偏要将整个馒头一掰两半,手里只拿半块馒头,以示礼节和节制;主人为表热心,常要反复招呼客人,“吃馍,紧着吃,锅里多着来!”客人往往再三推让,“吃饱了真饱了,我还能做假嘛!”就这样,客客气气,一顿饭结束时常都日头偏西了。

吃完饭,主客间通常又一场拉锯战又要开始上演了。放下碗筷,闲聊几句,收住话,客人表示要回了。主人不免要挽留“慌啥?再坐会呗!”客人忙说“不了不了,回去还一堆事呢!”说话间拿过自己的蓝子或包,给主人留下礼物。这时主人赶紧上前阻拦,说是“留了,够了够了!”客人撕拽着表示“我拿来的,咋能再拿回去,我这留给谁谁谁的,再不要出症(不尽情理的推让),要不我反脸啦!”说着,客人拿着包急往外走,主人忙拿着客人留下的礼物往外撵。客人忙着往外跑,边走边回头,“甭再出症了,我走啦……”终于,望着客人背影远去了,主人才只好作罢。

也有客人留礼物更干脆的,直接将蓝子或包底朝上一磕,将东西倒的一干二净。这样的亲戚,通常是外甥探望上年岁舅舅的,或是外孙探望外公外婆的。主人看其是晚辈,难得一片孝心,见其心诚,不做多半推让,主客之间都看得开,这最好不过,反倒显得真情自然。

物质匮乏的年代,走亲串友各有一番风情。一个礼字道不尽情难却,一个情字说不尽愧在心。情礼两相难,相亲情更怯。过往的岁月,别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春节年俗:大年初二,当年带奶油蛋糕走亲戚,你还记得吗?
西方礼仪介绍
各国见面基本礼仪
串门时,以下几种做客方式,会令人讨厌
穷亲戚
【正能量】小细节大文明:文明待客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