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中农具图鉴

此文是我根据个人见闻整理的关中农具记忆,以此来致敬在黄土地上耕作的亲人与先祖。

……

我的脚穿着丝袜与高跟鞋,多年不曾直接接触泥土。我从一个农业的参与者也终于变成旁观者。我一直呼唤着回不去的故乡与农村,以为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进了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歌可泣又相当励志。

其实是农村淘汰了我,不再给我回头的机会。

草帽

夏天,草帽在农民劳动保护品中占绝对的C位。6月份割麦,三伏天玉米地除草,搬砖锯木头,引井水河水浇地,孩子放羊、拔草、去地里疯玩……都少不了戴草帽。

草帽是用麦秸秆编制的,能看见缝纫机车的线。新的草帽洁白,味道清香,旧的草帽味道有些腐烂的稻草味,还有点儿像造纸厂的污水味。

村里爱美的姑娘戴的都是洁白的新草帽,现在商场里也有拉菲草编的帽子,折叠后放包里、造型洋气、颜色多变,就是价格昂贵了许多。

关中农村的草帽,价格低,造型淳朴,老少咸宜。两侧有带子可以系在下巴上,防狂风一阵吹走帽子。

草帽还可以像美国西部牛仔一样甩在脑袋后面,帽绳挂脖子上,看起来很拉风的。我曾经将草帽甩脑袋后,模仿西部牛仔,只是没有马。

草帽还是重要的容器。你路过菜地,摘西红柿的阿姨叫住你,给几个西红柿吃,十来个小不点,卖相不好但是味道不赖。你可以取下帽子,帽坑朝上,双手捧着一帽坑西红柿回家,也可以单手环抱帽子,另一只手抓个西红柿,不用洗直接吃。

镰刀与筛镰

小朋友刚学数字时,要背1像粉笔2像小鸭…….7像镰刀,可是现在孩子没几个认识镰刀。所以,不如倒过来说:孩子,镰刀像什么,镰刀像7。

一个大刀片夹在7型木质模型里,刀片可以取出,用磨刀石磨好再装回去。农村人很多鄙视左撇子,有个重要原因是:用镰刀割麦子,最好右手持镰刀回勾,左手将麦子虚搂,一旦左右手互换,左手持镰刀是反向状态的,所以左撇子会被反复纠正,一个不会用镰刀的人不是好农民。

有的快刀手一天能割10亩地麦子,相当于农村奥运记录保持者。筛镰更是厉害,我只见过村子一个老人用过筛镰割麦子,动作有些像渔翁撒网,动作流畅优美,被割倒的麦子直挺挺整整齐齐躺着等人捆扎。

还有职业割麦人——麦客,大多是从甘肃扒火车来,自带镰刀磨刀石,逐麦熟流动作业。镰刀背在背上,会唱歌,我哥哥叫他们刀客。

在收割机还没有普及,农村人还没有大规模出去打工前,叫麦客割麦子是常态。割麦与种玉米都是抢种抢收,稍微迟疑,一场风雨能叫麦田倒伏(不好割),麦穗上小麦颗粒生芽,甚至颗粒无收。

架子车

神车,家家有,无级变速、360度全景天窗、敞篷、无污染0排放。此神车可拉人,我曾经拉架子车送我奶奶去看戏,可拉货、牲口、粮食、青草……

驾辕则需要头脑与体力结合,相当于舵手,上下坡与拐弯全靠腰力、臂力配合,架子车前方两端可伸出两条绳子,分别由两人做拉纤状,后排可有两三人推,四五人向同一方向使力,就可开动了。

架子车也是农村孩子的玩具,可坐可拉,互换角色,乐趣无边,在无形的游戏中培养了一个农民,寓教于乐。

蛋笼与笼笼(lènglèng)

蛋笼大笼笼小,圆圆的,用竹篾编成。讲究的蛋笼底会用铁丝绕一下,相当于用钢筋加固了,也有叫糙笼。方形的叫提货笼笼,也叫马头笼。

蛋笼不只放鸡蛋,但放鸡蛋得先铺一层麦秸,否则容易碎。童年时打碎鸡蛋是大事,搞不好会被揍一顿。我母上大人当年卖鸡蛋的时候,提着一蛋笼鸡蛋叫卖:谁(seí)要鸡蛋?谁要鸡蛋?

笼笼则小一点,很可爱,农村小女孩家里都会给孩子准备新的笼笼。我曾经就有一个生日礼物,是一个漂亮的崭新的散发着竹子清香的笼笼。我开心的不行,提着去给我的小羊拔草、给小鸡装食、挖荠菜、掐苜蓿嫩芽、勾洋槐花……或者什么都不做,出去玩也提着我的笼笼,左手累了换右手,臂力也练成了。

(càn)

小时候,割完麦子该种玉米了,农村叫“点”玉米,手持铲子斜向下45度下去,迅速将手里三颗玉米种子扔进小坑,抽出铲子,轻拍土壤或者用脚轻踩。活不重,需要巧劲与细心,女人孩子做最好。

铲子小巧趁手,与笼笼是绝配,还能用来打架防身,我手上至今有个小伤口,就是当年小伙伴用铲子给下的,当然她手上也有我留的纪念。

(chí)

关中方言大多钢巴硬正,把锄头念chí。相比之下认识的人最多,见过实物的少,会用的更少。

我恨锄头,小学一放暑假,母亲就要带我们姐弟仨去锄地,从玉米刚冒出头一直锄到比人高。三伏天,玉米地里闷热,没有一丝风,带锯齿的玉米叶刷脸火疼。论辛苦,这活儿可以跟撑船、打铁、做豆腐三苦并列。

那时我家三个孩子都低血糖,我最瘦弱,地里太阳一晒,就开始流鼻血,母上大人看到后悲痛又惋惜,这怂式子以后咋当农民?用路边的薄荷塞住鼻孔继续锄地。头其实很晕了,一锄头下去,放倒一棵精壮的玉米,难免又挨批。

后来家里种苹果,热情高涨,我们一家人用架子车拉鸡粪给果树施肥。我又被派去锄草,果园更容易生杂草,果树下不能站直只能半蹲,从此开始了与杂草死磕的岁月。但等到秋天苹果熟了,搭梯子上树摘果子又是另一番乐趣。

锄头既是农具也是武器,小时看村子人打架,随手就抄起一把锄头。连环画上农民起义反抗暴政,首先也是扛起锄头加入起义队伍。当年83版《射雕英雄传》热播时,人在路上喊:射雕开始了,坡上锄地的人,扛起锄头就回家,去有电视的人家挤着看,那时人还不知这就是追剧。

锄头、铁锨这类工具还承担着农村人的一部分社交功能,两个扛着农具的男人见面,互发烟别耳朵上,锄头木柄并排放地上,两人挨着坐上面,谝一下。年轻男女并排坐锄头柄,那一定是谈恋爱无疑。

纺车与织布机

我对纺车织布机感情深厚,我们姐弟三人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她老人家常用这两样工具。

我跟奶奶学过用高粱杆把弹过的棉花搓成捻子,再把捻子用纺车纺成线,纺好的棉线缠在锭子上,就变成一个个白胖的桃子。几个老太太一起将捻子上的线绕成经线,加了提花的缯,架在织布机上梭子来回飞,手脚并用,就织成了窄窄的布。

配色多是艳丽的桃红、宝蓝、墨绿,有一种叫“九叶梅”,颜色多,工艺复杂。彩色的线在奶奶们手上来回绕,织布机咯吱咯吱,梭子翻飞,小孩子们在边上帮点小忙。

多年后我在景区见一架手纺车,一时技痒,征得同意后坐在草团上纺线,时隔多年竟然还记得,虽然因为不熟练,纺出的线有疙瘩,还得了周围人的点赞。

从前农村姑娘出嫁,陪纺(陪嫁)必定有娘亲手织的花床单,睡在母亲亲手织的床单上,就是最好的祝福。每到农历六月六,妇女们会将自己的陪纺拿出来晒晒,家家门口,院子里都是五彩斑斓,不亚于三藏的锦斓袈裟。

镰枷、三股叉、木锨、搓斗、斗

镰枷,类似双节棍,其中一节稍长,靠击打的方式使豆子、菜籽等从豆荚中剥落出来,这个农具相当少见。

小时候每家都有一小块打谷场,我们叫“场”。麦子微黄时就要平“场”,土地整平,泼水,几个壮劳力套好碌碡,推着来回转,压实地面,跟修飞机场原理相似。

压好的场最终变得非常平滑,割好的麦子送来之前,场就是我们小孩的游乐场。等大人们将割好的麦子用架子车装来,就要开始脱粒了,可以用碌碡碾,还有比较高效的脱粒机,一插电扔一捆麦穗进去,麦粒从底下出来,拿容器接了,麦秸从一个出口吹出。

大人们用三股叉将麦秸叉在一边晒干后堆成麦垛,将来烧饭用。三股叉不难想象,被哪咤弄死的巡海夜叉李艮拿的就是三股叉;海神波塞顿拿的也是三股叉;最近演的电影《海王》里面穿金龙鱼玉米圣衣的哥们也拿的是三股叉。

我们管这样的收获时节叫“忙天”。忙天所有人都忙着出力,顾不上吵架打架,一心收割自家的粮食。

麦子脱粒完了就该晒了。晒麦子的场面要是有无人机航拍,绝对震撼和壮美。木锨将麦子趁风扬起,风吹走糠,落下干净金黄的麦粒。

初学“扬场”的新手经验不足,往往迎着风扔一木锨麦子,麦糠麦芒铺面而来,迷了眼睛。

搓斗和斗都是装粮食用的,摊晒的粮食需用搓斗或斗装进麻袋里。木质搓斗不好用,雪花铁皮搓斗用着参活(利落)得很。晒好的麦子要趁中午大日头收回家,扛上楼,倒进自家的粮食囤子里,这一切做完了,“忙天”才算结束,剩下的,就是用新麦磨面,蒸面皮、擀面、蒸馍,尝一尝辛苦劳动的成果。

犁、耧、耱

在农村,会使用重磅农具一定是能行人,我们叫“把式”,在农村很有威望。如今会使这些农具的大多是外公、伯伯、爷爷辈的了,随着老人们离世,这手艺也就渐渐绝迹了。

犁,这个字下半部是牛,会邀牛套牲口绝对是技术活。犁地时扶犁,驱赶牛,一个村里能有这手艺的也是没有几个的。

耧/摇耧,播种机,朋友说他小时候村里还用摇耧种麦子。一到早上,秋雾还没散,整个田间地头都是“咣当咣当”有节奏的摇耧声。

耧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耧是个很有智慧的发明,耧里头有个木头做的像秤砣的东西,精致的多是八楞的,它的作用是把斗子里面漏下来的种子打散,这样就不会出现一行种得太稠密,一行又太稀薄,调节种子流量。

“咣当咣当”的声音,就是八楞秤砣样种子分流器与耧本身碰撞发出的。如今,此起彼伏摇耧的声音是再听不到了。

耱,是农具里最好玩的,农村人骂人话:你能压耱。用手指粗细的树枝条编在长方形木框上的一种农具,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使土粒更酥碎些,有时也用来保墒。

使用时把耱平放在翻耕过的田地上,由牲畜拉着前进,操作者站立其上,或者用石块放在上面,以增大对土面的压力。耱压过的土地没有大胡几(大土块)。

人站在耱上有一定的危险,牛跑着跑着翘起尾巴拉粑粑,一看牛翘尾巴了,赶紧跳,否则很尴尬的;而且拐弯时会被甩出、追尾……吃土是常有的事。

我小时候常问奶奶,农村下雨怎么这么多泥,衣裳都脏得不行,干活又脏又热。奶奶说:你好好念书,念书成了,以后就在凉快的房间里写字,就能挣到国家发的工资,就不用在农业社里受苦。

后来我读书还不错,考上大学,果然在凉快的房间里写字,国家发工资给我。只是儿子作为一个农三代,竟怎么也分不清麦苗与韭菜,于是我不断带他回老家,看看播种和收获的过程。

我的脚穿着丝袜与高跟鞋,多年不曾直接接触泥土。我从一个农业的参与者也终于变成旁观者。我一直叫唤着回不去的故乡与农村,以为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进了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歌可泣又相当励志。

其实是农村淘汰了我,不再给我回头的机会。

  • 鸣谢:蒲城县罕井镇弥家村一组 黄河流域渭北农耕文化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之殇:那些不再使用的农具,渐渐没了灵魂(2组)
二十种传统农具,有的仍在使用,有的即将消失,您还认识几种?
80年代农村常用的9种农具,用过的人都老了,你还能认识几种?
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农村老物件
目前农村还在使用哪些老物件?哪些老物件已经不见了?
[散文]一些农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