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线问答: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中国共青团网  www.gqt.org.cn   2010年01月18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倾心热线”:
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询问一下热线的心理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想请老师来给我一些建议和解答。是这样,我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上小学二年级。平时由于我的工作比较忙,常常出差在外,所以基本上是由我父母来照看这个孩子。有一次孩子突然对我说自己特别害怕,觉得一想到将来大家都会死就怕得想哭。对此当时我真是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心里也很难受。后来我想了个主意,说给大家都吃了长生不老药,就这样暂且把她安慰了过去。不过没想到,最近可能是由于周围人的影响,她又重新提起了这个话题,说自己还是害怕,长生不老的说法已经没有办法再很好地应付她的问题了。而且最后,她甚至还说出“早晚都要死,还不如现在死了好”这样的话。我觉得非常不安,我真的不知道一个7岁的小女孩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更不知道我到底该如何来面对和解决女儿的问题。所以希望能够求助于热线,帮我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帮帮我女儿也帮帮我,谢谢!
一位焦急的母亲
焦急的母亲:
您好!首先很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看得出来,对于孩子所提出的问题您现在感到很不安、焦虑和担心,您没有想到一个聪明可爱的7岁孩子何以会思考和提出关于死亡这样的问题,更不知道自己作为家长要如何面对与回应,为此我们很能理解。
其实,“死亡”是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话题,无论是对于孩子、成年人、还是老人,只不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会有各自不同的面对、处理和表现形式。而同时,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回避,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是贯穿于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事实上往往比我们家长所能想象到的更早得多就在接触和探寻着这个话题。一般来说,3岁以前的孩子对死亡还没有明确的概念;4到6岁左右则知道死亡的人或事物是不能吃、不能动的,但他们会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死去的人不是永远消失;而从6、7岁起,孩子就已经有了一些死亡的概念;到十来岁的时候,孩子对于死亡就基本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您的女儿今年7岁了,对于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开始涉及和思考“死亡”这个话题是很正常的。然而对此,我想我们作为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死亡焦虑”传递和强化给孩子。事实上,孩子对死亡的焦虑和过度恐惧大多数时候都是后天从父母、亲人或是环境中习得形成的。当孩子开始思考“死亡”、询问“死亡”的时候,父母等往往都会感到很焦虑和不安,或是认为这是不好的、可怕的。于是成人或是环境中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焦虑情绪,就会在无形中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使他们也习得和内化到这种体验并压抑下去,从而形成内心深层次的恐惧和焦虑并传递下去。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恰当的引导,尽量避免成人的情绪或环境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想,作为家长,首先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而稳固的空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与爱。即便我们平时的工作都很忙,但也应该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容许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倾听并接纳她所传递出的一切。
当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时,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事实上对于死亡的恐惧,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不仅仅是孩子。但家长往往会在心中修饰和隐蔽了自己的想法,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察觉。但是,这样一份焦虑与恐惧不加意识和处理,还是会传达给孩子。因此,直面和处理好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是妥善应对好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在不把自身焦虑传递给孩子的基础上,对于孩子谈论的“死亡”,我们可以用接纳的态度坦然面对,不要因为自己内心的恐惧和避讳而回避或欺骗孩子。接纳他们可能出现的恐惧、不安等情绪,使孩子在一个接纳、安全、宽松的环境下整合和处理好自己的内心。
与此同时,作为7岁孩子的母亲,此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或例子,比如像花开花落,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一个自然规律。不用刻意欺骗或美化,把它作为一个自然现象告诉给孩子。而且,在讲述的时候,往往家长对此问题表现得越自然、越接纳,孩子也就越容易接受和处理这一内容。
此外,对于孩子已经具有的焦虑和恐惧,比如反复表达的不安,家长也不要过分地关注和表现担忧,因为这样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及感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关爱的同时,倾听和正常化孩子对此的焦虑。同时,也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安排各种活动,比如外出游玩、运动等等,分散孩子的关注点。我想,这对顺利度过和处理孩子这段时间成长的烦恼也会有很大的作用。
最后,在此希望您和您的女儿都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感受成长道路上的每一点经历和欣喜。
注:本文获得来信者同意,并修改了可识别的个人信息。
回应咨询师:王玥
督导、责编:朱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倾心热线”供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孩子一起面对“死亡恐惧”
为什么很多父母用了很大的精力,还是会教出懦弱讨好型的孩子
关于子女教育,我们的恐惧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深度剖析:什么是“好”的父母?答:容器型父母
返校有时比第一天上学更让人害怕 | 如何缓解孩子的开学焦虑
高考问答:考前的家长“配角”如何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