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接基于成本法”与“模拟权益法”两种合并报表编制模式比较与分析
      (二)合并处理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按照上述权益法核算的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进行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正好反映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拥有的份额。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按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进行合并抵消处理,将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对其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消。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必须将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拥有的份额予以抵消。根据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拥有份额的多少不同,可以将子公司分为全资子公司和非全资子公司。对于全资子公司,进行抵消处理时将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全额抵消;而对于非全资子公司,则将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拥有的金额进行抵消,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即属于子公司少数股东的权益,应将其转为少数股东权益。
       接【例2】,本例经过调整后甲公司对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30 400万元;A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38 000万元,甲公司拥有80%的股权,即在子公司股东权益中拥有30 400万元;其余20%则属于少数股东权益。
       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消时、其抵消分录如下:
       借:股本                  20000     ③
              资本公积              8000      
              盈余公积              3200      
             未分配利润            6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0400  
                   少数股东权益                 7600
        对于该笔分录,没有太大问题与争议,但是初学者也可能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仍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即为什么合并报表的第一步需要做这样一笔分录。我们通过一个简化的全资合并案例来说明为何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需要抵消。案例如下:
       华宇公司有银行存款100万,无负债,全部为股东投入资本。2014年华宇公司出资50万,成立一家子公司华东公司,华东公司的初始资产就是50万人民币,无负债。华宇公司与华东公司的报表如下:
      华宇公司初始资产负债表: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货币资金
100
负债
0


实收资本
100
合计
100
合计
100
       华宇公司投资设立华东公司后资产负债表: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货币资金
50
负债
0
长期股权投资
50
实收资本
100
合计
100
合计
100
     华东公司资产负债表: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货币资金
50
负债
0


实收资本
50
合计
50
合计
50
        假设一年后,这两家公司没有任何经营事项,年底编制合并报表来表示整个集团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通过直观就可以看出,该集团货币资金仍然只有100,并没有因为设立了华东子公司就多出资产来。站在集团整体角度可以发现,华东公司的50万就是华宇公司的,而且在华宇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中已经反映,只是在华宇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为50万长期股权投资。所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集团的所有者权益仍然只有100,资产也只有100。可以通过形式与实质来进一步理解: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只是一个法律形式,表示母公司持有子公司股权多少,而起背后的实质是持有的子公司的资产(假设案例没有负债),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子公司资产已经需要合并进来了,就不需要再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这个形式来表示了,而同时,由于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存在“长期股权投资”这个形式资产,相应的所有者权益中肯定也有对应的支撑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负债为0),也即子公司的资产有多少,对应的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已经体现了,无需再通过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合并进来,如果合并进来就重复了,体现了两次(合并后结果就是集团货币资金变成150万,所有者权益变成150万),站在母公司的股东角度,其控制的经济资源仍然只有100万,合并后却变成了150万,明显出现重复。所以,编制合并报表时,母公司的形式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不再需要反映,而子公司的实收资本也不再需要,都属于重复项目,二者相抵消即可。基本原理就是如此,所以在合并报表中,我们一开始需要抵消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
      如果存在少数股东,那就会出现差额,抵消不干净,差额部分确认为“少数股东权益”,“贷:少数股东权益”就是表示剥离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单独列示,以保证合并报表结平,并不是抵消的含义。我们同样可以用上面的简化案例说明:
      假设华东公司并非华宇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宇公司出资40万,东方公司出资10万成立。那么华宇公司资产负债表如下: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货币资金
60
负债
0
长期股权投资
40
实收资本
100
合计
100
合计
100
华东公司资产负债表如下: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货币资金
50
负债
0


实收资本
50
合计
50
合计
50
为了便于初学者理解,我们可以把华东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改为如下结构: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货币资金
50
负债
0


实收资本—大股东
40


实收资本—少数股东
10
合计
50
合计
50
那么同样,在编制抵消分录时,我们把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消:
       借:实收资本—大股东 4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
       可是可以发现,此时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50万元我们就不能够全额合并进合并资产负债表了,因为大股东只占有80%股份,只能合并40万货币资金,这样站在母公司股东角度,控制的资源还是100,没有变化。那这样不是就行了,为什么会出现少数股东权益呢?这主要是理论基础不同。现行的合并报表编制,其理论基础是实体理论,要求合并报表反映整个集团的总体状况,不能只反映归属于母公司的资源有多少。我们前面只抵消40万,并只合并40货币资金进入合并报表,就只反映了母公司在集团中的份额,属于母公司理论,不符合实体理论的理念。因此,为了满足实体理论的要求,我们需要把50万货币资金都合并进入资产负债表,可是此时由于其中有10万并非大股东投入,在大股东资产负债表中有10万资产是没有所有者权益反映支撑的,最后报表会不平,怎么办?那么把差额部分剥离出来确认为少数股东权益(就是案例中的实收资本—少数股东部分的金额),这样通过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新增一个少数股东权益的项目,可以把之前母公司报表所有者权益没有反映的10万货币资金反映出来,报表结平。分录如下:
       借:实收资本—大股东 40
              实收资本—少数股东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
                    少数股东权益 10
        理解了简化案例的原理,再结合例1进行一下思考,应该就能明白为何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将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消,如果有少数股权,还需要剥离确认少数股权的原因了。
       当然,现行准则对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剥离确认是“笼统法”,就是不再区分少数股东权益中的项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而是把这些统一放入少数股东权益中,“笼统”表示,这可能是基于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而如果是严格区分剥离,分录应该如下:
            借:股本              20000     ③
                  资本公积          8000      
                  盈余公积          3200      
                 未分配利润        6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0400
                         归属于少数股东股本         4000
                         归属于少数股东资本公积     1600
                         归属于少数股东盈余公积     640
                         归属于少数股东未分配利润   1360
        是否应该搞得这么复杂另说,但是如果精确剥离确认确实应该如此反应。
        其次,编制抵消分录的第二步。将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当年利润分配相抵消,使合并财务报表反映母公司股东权益变动的情况。从单一企业来讲,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利润分配的来源,企业对其进行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向股东分配股利以及留待以后年度的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可以理解为将这部分利润分配到下一会计年度)等,则是利润分配的去向。而子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母公司所有,即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另一部分则属于少数股东所有,即少数股东本期收益。为了使合并财务报表反映母公司股东权益的变动情况及财务状况,则必须将母公司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收益和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当年利润分配以及未分配利润的金额相抵消。
       甲公司进行上述抵消处理时,其抵消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                       8400   ④
                少数股东损益                   21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2800      
              贷:提取盈余公积                   2000   
                     向股东分配利润                 4500   
                     未分配利润                     6800
       对于该笔分录的分析,前面的讲解是财政部官方的解释,其核心要点是“为了使合并财务报表反映母公司股东权益的变动情况及财务状况,则必须将母公司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收益和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当年利润分配以及未分配利润的金额相抵消”,对于这个解释,首先从理论上讲部分正确。之所以要做该笔分录,就是为了使得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合理反映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变动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在扣除少数股东权益之后),但是该分录不仅仅如此,经过该分录处理,还为了能够在合并利润表中反映出归属于母公司的真实净利润情况(在扣除少数股东损益之后),而且该笔分录并非全部是“抵消”(诸多文章和教材以及准则讲解中的表述为抵消,会引起很大歧义,并让初学者不解),而是“抵消+恢复+剥离确认”。怎么理解?我们可以针对该分录中的会计科目进行逐个分拆分析。首先,该笔分录严格来说应该拆分成两个分录,一个是“抵消+恢复”,一个是“剥离确认+恢复”:
       “抵消+恢复”分录如下(记为A分录):
       借:投资收益              84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2240(2800*80%)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1600(2000*80%)   
                    利润分配——向股东分配利润        3600(4500*8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440(6800*80%)
        由于“未分配利润年初+本年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股利+未分配利润年末”,且由于子公司需要把其利润表跟母公司利润表合并,所以子公司的收入成本以及最后的净利润都会体现在合并利润表上,如果母公司再通过投资收益科目反映子公司的利润,那相当于最后的合并利润表多了8400利润,因此需要抵消重复的投资收益项目。     
       而对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项目,扣除期初的未分配利润就是子公司当年实现的利润结转进入子公司留存收益的金额(分了其中部分给股东),站在母子公司整体的角度,子公司给母公司分配股利没有实际意义,子公司无论是提取的盈余公积还是对母公司的利润分配,站在集团角度都是集团的“未分配利润”(因为对母公司的利润分配并没有流出企业集团);盈余公积是子公司作为法律主体,按照公司法要求计提的一个法律项目,并非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实质发生的业务;由于母公司可以随时清算子公司,相关留存收益不论是未分配利润还是盈余公积都是归属于集团的收益,因此,将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和对股东的利润分配全部恢复回子公司的“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项目,进而可以体现整个集团的真实财务状况(即到底有多少留存收益)。所以通过“借:未分配利润——年初,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向所有者分配、未分配利润)”来恢复子公司当年实现的收益(贷:利润分配表示增加利润分配),进而通过跟母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未分配利润项目)来体现集团整体真实的未分配利润。
       而之所以需要恢复利润分配金额,原因还需要分开分析,一部分是由于按照“模拟权益法”,子公司年末未分配利润6800被全额抵消(其中年末未分配利润中有部分是子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沉淀下来的:期初未分配利润是2800,当年实现净利润10500,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所有者分配6500,剩余4000沉淀在期末就是未分配利润净增加额,严格表述就是这4000的80%是归属母公司股东的,需要合并进入合并财务报表的,无需抵消),所以需要重新恢复多抵消的3200(4000*80%),通过“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240(2800*8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440(6800*80%)”来实现恢复。
        而另一部分是子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结转进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后,提取了盈余公积并向股东进行了分配,而站在集团整体角度,这两个处理并没有导致集团整体“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减少,需要恢复回来,以真实反映集团整体的未分配利润情况,通过“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1600(2000*80%);贷:利润分配——向股东分配利润5440(6800*80%)”来恢复。
        其实如果对合并财务报表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也可以把该笔分录中的“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240(2800*8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440(6800*80%)”看做是恢复,而其他的分录都是抵消,是把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抵消。但是笔者为什么不这么分析呢,因为在模拟权益法下这个并不好理解。因为模拟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对应子公司并非利润分配。而在直接基于成本法编制下,抵消母公司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很好理解。在成本法下,母公司在子公司分配利润时“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子公司“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贷:应付股利”,那么站在集团整体角度,应收应付股利不存在,减少利润分配与增加投资收益这笔交易也不应该存在,所以相互抵消。所以在成本法下把该部分理解为抵消比较好明白,但是模拟权益法却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在此笔者并没有对其按照抵消,而是按照恢复来分析。直接基于成本法部分,可以按照抵消进行理解。
       正是由于在模拟权益法中,母公司模拟调整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并不存在对应关系,那为什么恢复子公司利润分配和抵消母公司投资收益可以放到同一个分录中呢?并非因为二者金额刚好一致,所以正好抵消,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搪塞之词,二者金额相等是外在表现形式,正是由于其背后存在一定的逻辑基础和经济实质(会计分录借贷方放到一块,一定是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与经济实质,决不是因为二者数字相等,可以凑成分录),才导致了二者金额表现为相等,正好可以抵消。需要讲清楚其背后的逻辑,而不是像很多文章和教材中蛮不讲理的来一句“二者金额刚好相等,正好抵消”(这种做法一方面不利于讲清楚道理,一方面给初学者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觉得会计学科就是一门死搬硬套没有逻辑可讲的学科)。
      笔者在此对该问题的背后逻辑进行一个分析(为简化分析,不考虑少数股权,其实少数股东损益只是剥离确认的过程,不影响下面分析的有效性和对该问题的理解)。
      该处的投资收益是按照长期股权投资“模拟权益法”调整后反映的,母公司个别报表并没有反映该项目,而调整后投资收益反映的就是子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的份额,该投资收益计入了调整后合并利润表,最后会增加合并利润表的净利润,而这部分净利润又会增加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而由于合并报表时,子公司收入、成本费用全部合并进入了合并利润表,合并利润表就已包含了子公司净利润,不需要再通过投资收益反映,为了避免重复,我们抵消了按模拟权益法调整时确认的投资收益,而在合并利润表抵消投资收益后,集团的合并净利润虽然并没有减少(因为子公司收入成本费用直接合并进来了),但沉淀的未分配利润却减少(为什么减少下一段分析),而实质上,这个“置换”(把按模拟权益法调整的投资收益置换成子公司的利润表收入、成本费用项目来体现)只是改变了报表列报形式,不应该影响集团整体的未分配利润,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恢复未分配利润的方式,把由于抵消投资收益减少的集团整体未分配利润恢复回来。
      为什么置换后集团的未分配利润会减少呢?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不能碰到复杂问题就回避或搪塞。置换前通过“投资收益”方式列报,最后计算的未分配利润包含了子公司当年净利润(母公司投资收益就是计量的子公司净利润),该未分配利润是完整的。而置换后,由于通过子公司个别报表计算的未分配利润做了内部调整与利润分配(提取了盈余公积和对所有者做了分配),再加上受到模拟权益法在分录③把子公司期末未分配利润全额抵消的影响,置换后计算的未分配利润就会较小。为什么较小呢?因为其扣除了提取的盈余公积与对所有者的分配,还被“方法性”抵消了一部分(前面分析的3200万归属于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净增加额就是不该抵消而被抵消的部分)。而“提取的盈余公积+对所有者分配+未分配利润净增加额(当年净利润扣除提取的盈余公积与对所有者的分配再减去期初未分配利润,就是当年未分配利润净增加额)=当年净利润”,而按模拟权益法调整的投资收益也是按照当年净利润来计量的,所以恢复的未分配利润其本质就是恢复子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净利润结转进入未分配利润),该金额与抵消的投资收益之间金额必然相等。我们需要通过图示(不考虑少数股权)来更加直观清晰的表达,文字说起来很绕(这也是模拟权益法复杂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接基于成本法”与“模拟权益法”两种合并报表模式比较与分析:响应新准则
“直接基于成本法”与“模拟权益法”两种合并报表编制模式比较与分析——对新准则的响应(二)
我今天彻底给大家把合并报表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利润分配抵消那笔分录说明白
模拟权益法抵销分录之抵损益解读
非同控制购买日后“三调三抵附结转”法详解,让合并处理更有条理
财务报表编制合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