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在2500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已重视道德的内化教育,并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要达到“礼”与“仁”就要做到“内省”、“改过”、“克已”、“力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味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内化教育有以下特点:学生的主体性、目的的明确性、教育的反复性、教育时间的长期性等。其内在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努力创立内化教育模式,即在采用启发式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比如启发讨论,总结反思,实践引导等教育模式,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在教师引导下学会选择、学会评判等。

如果说传统的思想教育突出其说理性,启发教育富有启发性,而内化教育则集中表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更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内化教育要求我们“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对学生的文明行为给予强化,最终促使学生能良好的内化。这种教育既与传统的思想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结合,它是课堂内教师的外在教育与课堂外的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内化教育重视学生行为的信息反馈,更关注学生的进步。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内化道德观念,养成文明行为。但道德教育却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道理讲得一套一套,而学生觉得假、大、空,效果差。道德观念的树立、文明行为的养成如能从日常行为抓起,就能避免思想政治的空洞说教,这是贯彻内化教育实效性原则的必然要求。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而是要求讲道理时要有技巧,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要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倘若我们只是讲解了集体主义的含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列举了一些离学生较远的典型事例,而没有去发现学生当中的具体事例,就会使学生误以为集体主义只是伟人们才拥有的品格,与他们无关。审视一下我们学生的表现,比如,有的学生在校运会上带病上场,顽强拼搏,有的同学就寝时已养成的快、静、齐的良好习惯,不正是集体主义的体现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扬光大。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最大的优越性还在于使内化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为什么要学会学习,如何学会学习?为什么要学会关心,如何学会关心?为什么要有责任心,为了集体荣誉如何尽到自己的责任?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重塑新的自我等等。这样,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内化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道德观念的渗透,是学生经验的总结,是反思后的升华。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学生外化思想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就餐、就寝、交友、消费不正是学生行为的具体表现吗?做一名文明的学生就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文明的要求,并使文明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大家向往的美好外化,也是良好内化的必然结果。

强调让儿童观察、实验、操作、到大自然中去,就是为了让他们尽早把自己(主体)和客体相结合,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的目的要求、教育的各种措施都是外在的东西,只有通过儿童把它“内化”了,变成了内部的、主体的东西,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的大小有成正比的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德育管理探究——谈如何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江西省基础教育,论坛,教学,资源 - 江...
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政治课教学中的道德底线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德育工作纲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