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篇纪实文学连载】王永昌‖《槐树院》第二章 走西口

作者简介

     王永昌,男,1969年生于内蒙古五原县。公务员,中共党员,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税务局工作。喜爱文字、阅读、书法、体育、旅游,兴趣广泛。偶有作品发表并获奖。


《槐树院》第二章

走西口

王永昌

走西口的背景大体是这样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即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走西口说的是,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从中原向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大草原迁徙,出现了“走西口”现象。通常讲,走西口的“西口”,泛指以长城为界,通往长城以北的关口。有名的险隘关口是陕西的府谷口、山西的杀虎口、河北的独石口。

走西口的路线可以划分为:东线、中线、西线。

这里想重点说西线。之所以重点说它,是因为西线是父亲从山西老家走西口的行程轨迹。走西口的西线就是从山西河曲的西口古渡,跨过黄河,走向口外。父亲当年也讲过走西口的另外两条路线,都是陆路:一条是中线,指的是从杀虎口这个关口走向口外;另一条是东线,指的是从大同走到张家口后,再往口外走。这三条曲曲折折发散的路线,就像掌心那三条粗粗的掌纹一样,形成了西口路上人们坎坎坷坷的生命之线,把这些贫苦的人们推向了不同的命运

走西口路线图

老家的祖辈们,就是把秦晋各地通往内蒙地区的各个通道隘口说成了“西口”。山西二人台《走西口》,玉莲的唱词中唱到:

“过河水长流,不要独自走,

不论水深浅,和人家手拉手。

坐船坐船舱,你不要坐船头,

恐怕风摆浪,摆在你河里头。

从上面的唱词“过河水长流”不难看出,剧中主人公太春走西口的途中是要“过河”的,过的就是黄河。父亲走西口不但要过黄河,而且要两次穿过黄河。而走西口的另外两条线路东线和中线是不用经过黄河的。由此可见,太春走西口的路线与父亲走西口的路线大体是相同的,就是从西口古渡穿越黄河,走向口外的西线。

在山西河曲县城西北的黄河河畔,至今仍保留着“西口古渡”这一历史遗迹。当地政府已经把这里打造成了观光旅游的一大景观,文人墨客趋之若鹜。这里,每天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西口古渡,河曲县城西北边的黄河拐弯处。

黄河流经这里水面平静,河水由东向西然后拐向南流。河面宽阔,貌似汪洋,是历史上著名的贸易口岸。

以河为界,这里也是晋、陕、蒙三省区的交汇处。

西口古渡广场,如今已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聚集地。随处可见父母带着孩子,或者老夫老妻携着儿孙安闲信步。孩子们在开阔的广场上追逐嬉戏玩闹,老人们总爱坐在树荫下,听着黄河涛涛流水中又翻滚出一种似有似无汩汩呜咽的声音。他们朝着日落的方向,思绪万千,畅想、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在西口古渡,至今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会在黄河水面上放上麻纸扎成的河灯,用这种方式来祭奠在走西口的历史中死难的亡灵。放灯人希望,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把客死异乡的灵魂带回生之养之的故乡……

大后套众多走西口的后辈们,来到山西寻根问祖的时候,也总会不约而同、蜂涌而至西口古渡。他们扶老携幼,思绪沉沉,想在这个当年走西口的现场展开丰富的想象,亲身感受前辈们背井离乡的那份凄楚。他们也会像当地老人一样,面向西北朝着日落的方向,聆听着黄河的水流声,回忆着他们的父辈们、祖辈们曾经讲过的那一段段、一桩桩心酸的故事。

西口古渡合影(2010年) 

人们为什么要走西口?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这首古老的山西民谣,道出了当年晋北地区人们走西口的真实背景。

山西人走西口的原因,老辈人讲得很明了,大体可概括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当时山西人口众多,自然条件非常恶略,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而北方草原阿拉坦汗马背上的蒙古民族,对山西等地的饥民非常欢迎,用以帮助开荒种地发展经济。由此也实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有机融合的一次飞跃。

另一种情况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了稳固疆土,先后出兵平定西北叛乱,杀虎口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所以这一带来往的客商很多,最终造成了这个地方一度的商业繁荣。如此一来,西口外反倒成了晋商的发祥地。

在山西的北部,包括父亲的老家河曲周边地区,到处是高低起伏的沟壑,有的地方尽管紧邻黄河,但也无奈“水往低处流”,并没有川流灌溉的条件。

受到这些恶劣自然环境的局限,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由此引发的人口流迁现象,在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尤为突出。

自康熙末年始,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晋北人民,每当遇上干旱灾歉之年,就被迫离开故土,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清朝时,针对这种不利的农耕地貌特征,有记载描述:

“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惟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

大意是说,山西人贫穷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并非人们懒惰造成。对于农民来说,耕牛不仅是最值钱的家当,还是他们亲密的劳动伙伴。耕牛已经累得浑身大汗了,主人仍然要使劲抽赶,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会这样拚命使唤。但是,即使这样拼命地干,田里产出的粮食仍不够糊口。

如此残酷的现实,不走西口怎么办?实在是无奈。

另一方面,有什么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生产方式。

在古代,蒙古高原是水草丰美的游牧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堂。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最不缺乏的就是大片大片的土地。而开荒种地却是蒙古民族的短板,地广人稀,严重缺乏农业劳动力。与之相邻的陕西、山西、河北,却是人稠地窄的局面,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贸易往来也形成了互补。正如水流一样,人多的地方要向人少的地方流动,于是,就形成了无政府的人口迁徙,出现了走西口现象。

象父亲这样走西口的群体,到底牵扯到多少个家庭多少个人? 在走西口的漫漫征途上,究竟发生了多少撼动人心的故事?其中又蕴含着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无奈与凄凉,多少挚情与豪迈,多少慷慨与悲壮?

沉下心来,让我们品味一段河曲版二人台《走西口》,从中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春:咸丰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钱的粮满仓,受苦人真可怜。太春去借粮,一颗也没借上,回到家里边,怎对玉莲讲。

……

春:二姑舅捎来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我出去揽工赚下钱,回来过光景。

莲:二人成了亲,恩爱似海深,吞糠咽菜不嫌苦,何必出远门。

春:去年遭年馑,寸草也不生,没打下一颗粮食,活活饿死人。官粮租税重,逼的人跳火坑,没钱打害债,不走西口怎能行。去年遭荒旱,今年又成了婚,官税催的紧,逼的人活不成。土地卖了个尽,饥荒还没打清,三害归了一,你说不走西口能活成?

莲:哥哥你主意差,尽听别人的话,怎样的好出门,不如呆在家。

春:家无生活计,吃断斗量金,手中无有钱,哪有不出门的人。

莲:哥哥你要走,玉莲泪双流,丢下我一个人,少依无靠谁收留。

……

同样是走西口,父亲与太春的不同是,太春已成家,父亲正少年。

还有就是,走西口的季节不同。太春走的时候是“阳腾腾的天气”,是春节后,农历的二月里,坐船过河,可见黄河已经破冰开河。父亲走西口的时候,是数九寒天的季节正值春节,黄河仍结着厚实的冰层,踏冰过河

还有,“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太春有着“二姑舅”这个亲人在西口外的某个地方等着接应,有亲人候着。也许,二姑舅早早地和东家联系好了工作,太春一到就有活儿可干了。而父亲在口外,却没有一个亲人。到底去哪里呢?上路了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即使到了假定的目的地,人家会收留他吗?收留了又会让他干什么活儿呢?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能够胜任东家分配给他的工作吗?这一系列的疑问,都是父亲接下来所要面临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问:人们为什么通常总要在寒冷的季节走西口?为什么不在阳光明媚的春夏秋季里出行?因为,冬季走西口有这么几个好处:

冬季走西口,能有效利用时间。不仅能够把冬季农闲时间利用在走西口的路途中,还能及早赶上次年后套平原开春种地的季节,多挣些工钱。

冬季走西口,能够操近路有效缩短路途。冬季黄河结冰,踏冰过河,既能少走很多弯路,缩短路途时间,又可以绕过那些险隘关口是非之地。如果不考虑时间成本,非要夏天出行,要么绕水路多走好多冤枉路,要么坐船多花费些银两,要么酷暑难耐,热得昏死在半路上的有的是。

父亲讲过走西口过程中的不少片段。沿途不时会遇到累累白骨,很渗人——一路上危险重重,有的是因为无法抵抗疾病命丧荒漠,有的是饿死累死冻死在半路上,有的是遭到防不胜防的土匪掠夺而毙命,有的则成为群狼饿口中的一顿美食。

由此可见,能够存活下来的走西口人,他们除了运气外,每个人先天身体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很难闯过这一关。这正符合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哲理。

每当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不安的时候,自然会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晋商的衰落,以及政府对边远辖区的治安控制能力也相对薄弱,走西口这股潮流就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进行着。灾患频发不断,走出西口的移民和口内一样生活无着落。好多西口人为了生存被逼无奈走上了匪盗之路,经常出没在黑土崖子、雁门关、杀虎口这些通关要地,抢掠路上的弱势群体。

民国28年(1939年)的早春二月农历的正月十五,在风沙走石的大漠里,出没着一个走西口的群体在这个五人小群体中紧紧相随着一个刚过16岁的少年,瘦瘦的脸庞,单薄的身体,穿着一身破烂的衣裳,样子与乞丐无异,背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行囊,跟着偏大年龄的长者,踏过结冰的黄河,一路向西,朝着一个可能生存的目标前行。这个16岁的少年就是我的父亲。

由于上年的河曲大旱,几近绝收,赤泥墕村周边山沟沟里的野果和一些能吃的东西,早早就被饥饿的人们捡拾完了。

父亲和他的哥哥告别了亲人,离开了槐树院,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天地里顶着风沙艰难地向前行走。

让人难以想象,他们已经翻越过无数的沟沟壑壑,又走向茫茫无边的戈壁滩,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长远的梦想,怎么能够走出去。也许这两样都没有,他们只是为了活下去。这种本能的生存欲望才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们一直走下去,直走出眼前这片一望无际的不毛之地。

父亲当年讲过,他们走西口途中,大部分时间行走在荒无人烟的旷野里、荒漠里,这种避开正道的走法,相对来说较为安全些。但是,这种走法很容易迷途,他们白天借助着太阳、夜晚借助着北斗星辰来导航,反正朝着一个大致的西北方向行走。每当遇到岔路口,不知道该走哪条路的时候,也用过先辈们背对路口扔鞋选路的办法,这个扔鞋的操作程序往往由父亲积极主动去完成。在这个群体里父亲最小,他也想小试锋芒投石门路,鞋子扔出去的方向大体就是父亲心里想要的方向。就这样,父亲背对岔路口,闭着眼睛,双手把他的鞋子使劲抛向空中……

他们一路上不仅要穿过茫茫戈壁、沙漠、草原,还得翻越崇山峻岭。沿途山贫水乏,人烟稀少。

他们也会在荒漠里拾捡一些干柴枯草,点燃起烈火,围着火堆烤火取暖,歇缓歇缓。有时赶巧了,也可以赶在车马店里夜宿,花上少许银两,喝上些热汤,暖暖身体。在车马店里,能听得一些外界的声音,偶尔也能听到同乡们谈起,走西口途中遇到的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其实,父亲五人也遇到过几回险几次看到远处有飞尘滚滚的匪帮马队,土匪们耀武扬威地骑在马背上使劲抽打着马的屁股,“驾!驾!”地吆喝着,奔驰在茫茫戈壁滩上,身后惊溅起一路尘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父亲他们就巧妙地隐蔽起来,或藏在沟里,或趴在杂草丛中。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到危险的地段就昼伏夜行。

他们在半夜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也能听到不远处有野狼凄惨的嚎叫声,不禁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亲说过,荒野中遇见独行的野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群狼,攻击性相当强。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叔侄五人一路化险为夷,整整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到达目的地。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的,就是那条弯弯曲曲的黄河,让走西口的父亲不得不渡过两次。

俗话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黄河水本应一路东去,却循着低洼的地势改变了流向。东流的黄河水流经内蒙的托克托县由峡谷折向南下。到了河曲地域,南流的黄河水顺势向西流淌,然后从河曲县城的西北转向南流。黄河这样环绕着河曲县城,据说“河曲”由此而得名。就是在这里,形成了山西、陕西、内蒙以黄河为界的“鸡鸣三省”之地。

父亲走西口途中第一次渡河,是从山西河曲的西口古渡穿越黄河,第二次渡河,是在内蒙古包头城区的南郊,又一次遇到黄河。

当然,过去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黄河大桥横跨于黄河两岸。春、夏、秋三季渡河,坐的是那种古老的摆渡船,遇到恶劣天气也出过翻船事故。冬季结冰厚实了,直接步行就可以过河。为了安全起见,相随过河的时候,最好不要成群结队,人与人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父亲他们踏着冰层过黄河,有时也能听到冰层崩裂的声响,那种突然发出的沉闷声音,听起来让人胆战心惊,后背冰凉。

父亲走西口的路线大致是这样的:

赤泥墕村--河曲巡镇(西口古渡过黄河)--大柳塔--阿腾席连--东胜--达拉特(过黄河)--包头--乌拉特前旗--五原--南圪梁村。

走西口路线图

就这样,在日月星辰的陪伴下,他们朝着日落的方向足足走了半个月。在1939年正月底一个黄昏太阳已经西沉,天边留下最后一抹晚霞,此时正值掌灯时分,父亲几人看到了前方光点点,忽明忽暗闪烁着人间烟火,似乎还能听到狗的汪汪声,群羊的吼叫穿插在其中。这些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声音从前方一阵阵传来。这些声音尽管很远很弱,但对于父亲他们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

远处的天空像云、像雾、又像烟。

他们也偶尔能够闻到些随风吹来的缕缕炊烟的味道,那种熟悉的味道似乎很诱人。口干舌燥、饥肠辘辘的叔侄五人谁也不吭一声,只是默默地再一次加快了脚步,朝着灯火阑珊处一路走去,他们来到了内蒙古五原一个叫“南圪梁”的村庄。

作品链接

  【长篇纪实文学连载】王永昌‖《槐树院》(序、自序、目录)

【长篇纪实文学连载】王永昌║槐树院(第一章)

编辑: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非虚构的原创作品,字数不得少于300字,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可连载。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3.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没有赞赏就没有稿费。作品发表以后将作品获得赞赏金额的60%作为稿费,但赞赏金额在20元以下的不予发放。稿费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之后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发放稿费之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再发放。 

    5.发稿时请把个人照片、作者简介发过来。为达到图文并茂的宣传效果,最好发几张与文章相关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二人台 《走西口》 田纳西圆舞曲辑
忻州地区走西口研究(一)
【走西口·地理篇】苍茫天涯路,何处是西口
西 口 采 风
微视频 | 山西古长城系列:西口和长城
真实历史:走西口的悲情细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