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技术分析与行为

随着股市节节下滑,一些测底的言论逐渐多起来。比较有影响的判断包括:历史上,底部市盈率15倍,而目前只有14倍了;历史上,底部成交量400多亿元,现在500亿元左右了;持仓账户占全部账户的比例创下新低了,意味着底部的到来;股市交易厅门可罗雀了;亏损股民扩大了;MACD底背离了;指数碰到布林线下轨了;等等。与单纯的技术指标不同,前面那些判断,似乎属于基本分析,更容易迷惑人,有投资者更因此而怦然心动,想去抄底。不过,理论来说,上述判断,其实都属于技术分析的范畴。

 

传统的技术分析,是经验主义的产物。这种分析方法,从K线图开始,型态判断是基础,诸如头肩底、双头、上升三角形等等。其后,对这些K线(也包括美国线、宝塔线等等)进行加工,于是出现了趋势线、轨道、均线、布林线等等。再后来,对一组数据进行加工,产生了一些技术指标,坊间流传较多的就是KDJ、MACD等等。还有一些周期分析方法,在中国甚至加入了节气和农历的其它因素等。经济学家介入股市后,又出现了将宏观指标与股市走势联接起来的方法,比如M1与股市、CPI与股市等等。但归根结底,它们都属于技术分析范畴。

 

在经典的金融投资理论中,技术分析一无是处。按照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是透明的,没有人能指望通过历史数据的加工而获得赚大钱的办法。市场人士只要稍微加工一下数据就会发现,市场的涨跌确实是无序的。比如,2009年3月以来迄今的600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从2600点起开始上涨,几经波折后又回到2600点。拨开交易的迷雾,我们会发现,上涨的天数320天,下跌280天。在下跌的这些交易日中,次日上涨的有155天,下跌的125天。在上涨的交易日中,次日下跌的150天,上涨的170天。这些涨跌数据,不存在明显的涨跌规律。如果有人试图从中找到赚钱的方法,是不可能的。

 

不过,上周的《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说一位期货炒家,2001年开始第一笔期货交易,经历了八次爆仓后,2006年单凭对豆油的复利加仓,资金规模从17万做到700万。2008年,又将1500万的资金翻至了1亿元。这样成功的故事无疑让很多人心动。不过,记者提供的其赚钱方法是:这位高手主要以MACD、慢速KD指标作为入场的依据,并以K线形态为辅助。关注MACD的顶(底)背离,以及慢速KD是否处于超买(卖)区域,MACD相对超前,而慢速KD比较滞后,当两个指标出现共振的时候就准备下手了。

 

这个故事让有效市场理论派很困惑,也容易误导一批有志青年。如果这两个指标真的有效,天下岂非遍地都是亿元富翁?扬韬注意到,这篇报道随后说,高人“刚开始以15%尝试性开仓,行情确实如自己判断的方向,朝自己预期的方向走,根据盈利情况逐步加仓。以基本面作为参考,趋势与基本面吻合的话,就大赚”。这其实是问题核心的核心,那就是资金管理的方法。技术指标,终究只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而已。只是,很多成功的投资人士不愿意谈资金管理的技术,因为这是最根本的赚钱大法,反过来用技术指标糖塞,难免流毒贻害。

 

粉碎技术分析派的唯一武器其实很简单:上百年来,你们推崇的各路神仙、数百个技术指标发明人,甚至包括道琼斯、艾略特、江恩,何以没有一个人因为利用技术指标而成为巨富呢?天下的投资巨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巴菲特,而他,是对技术指标嗤之以鼻的。

 

有新股民会问:如果技术指标一无是处,何以很多人会迷恋?何以很多指标会流传?人们迷恋技术指标,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懒惰而已。有一个现成的东西可以参考,不用动脑子费心思,而且据说能赚钱,则天底下9成9的股民都会趋之若鹜。指标流传下来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赚钱的时候,每一种指标恰恰都符合其设定的基本规则——假设股票价格从10元涨到20元,则几乎任何指标都可以提示这里是买进的机会,任何指标都是可以赚钱的啊。很多人都看到了赚钱的这个信号,无视其它过程,结果就让垃圾变成了黄金——试想一下吧,如果一个指标发明人赚到亿万,股市中总该有几百种技术指标吧?谁见过这些赚钱的大师们呢?

 

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的并不是这种后验的指标,而是要先验,是出现某种信号随后股价就能涨一倍的东西。很遗憾,技术指标根本达不到这样的目标。横盘时期,技术指标会无数次发出某一信号,但价格就是不涨反而可能下跌,如果照着去操作,仅仅交易的手续费就可以让人破产。不过,人性是喜欢盯住那些赚钱的机会,他们往往有意识回避了频繁交易的失败,而单独关注某几次成功的案例,结果,数理统计上完全不能过关的技术指标反而大行其道。

 

虽然技术分析没什么用,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事实上,很多小散户赚钱,靠的就是一些神秘的技术指标。这些指标,行家是不屑一顾的,散户往往视若珍宝。在没有专业分析能力的前提下,有这么一个指标能让小散户得到一点心理的安慰,并且还可能有百分之五左右的概率(我估计,不过可能高估了)获得成功,又何乐不为呢?

 

没错,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分析其实就是寻找心灵的安慰,是焦躁的股民唯一的寄托。靠着它,小钱也许容易赚成大钱,但大钱再增值,就难了。天底下,没有一个富人会相信技术指标能带来更多的财富!

 

难道天下真的没有赚钱的技术分析方法了吗?也不尽然。最近几年,在基本分析之外,扬韬自己也在做一些技术性研究的工作,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奇妙的能赚钱的工具。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扬韬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这个指标归依到行为分析范畴,看看指标蕴含着怎样的投资者行为和心理。如果一种指标能得到行为分析的解释,它就是有效的,就可以成为持续而稳定的盈利模式。当然,很遗憾,目前为止也只是有一点点皮毛,没有更深一步的结论。

 

金融行为学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但很多研究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有演化为新的技术分析的趋势。比如,一个经典案例是:若干基金经理,一起预测10年后自己的年收入和别人的年收入,结果发现,大家预测自己的年收入,平均数是1000万元,预测别人的呢?平均是100万元。结论:基金经理都过于自信,以为自己比别人强10倍。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往往一笑了之,很少会深入去问一下自己:这种行为方式既然存在,我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赚钱呢?

 

没错,深入研究人的行为,用行为分析的方式去检验其它分析流派,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交易模式,这才是我们做投资研究的归宿。行为分析做好了,就能找到牢不可破的赚钱的法门——毕竟,千变万变,人性不变。

(自本期起,《发扬韬略》将继续。未来一段时间,扬韬将着重写一下行为分析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部分文章会刊登于《第一财经日报》周刊的“行为韬略”专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韭菜变形记:这样操作,才能精准买入卖出!
股市实战经验漫谈之三
很多股民觉得MACD有滞后性,但是他却坚持用了8年
从股市中10万赚到150万,老股民分享一...
$华润双鹤(SH600062)$有一位炒股15年的资深股民,看了他总结出来的笔记
顶级入门绝技:MACD的战法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