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日习论语第317天

子路篇第十八

日习论语第317天 来自日习经典 07:54

原 文

  叶公语(yù)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 释

  直躬者:指行直道的人。

  攘羊:为顺手牵羊。

  隐:指隐瞒过失。

义 释

  《四书集注》:直躬,直身而行者。有因而盗曰攘。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谢氏曰:“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于理顺邪?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

  《四书蕅益解》:才有第二念起。便不直。此即菩萨不说四众过戒也。

  江谦补注:梵网经菩萨十重戒第六说四众过戒。四众者。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所谓同法四众也。莲池大师云。既云同法。若遇有过。应当三谏殷勤。密令悔改。内全僧体。外护俗闻。而乃恣口发扬。贻羞佛化。岂大士之心耶。同法尚尔。况父子乎。

  《论语新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隐,掩藏义。隐恶而扬善,亦人道之直。何况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此乃人情,而理即寓焉,不求直而直在其中。

今 译

  叶公告诉孔子:“我乡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顺手牵走别人的羊,他作证告发。”孔子说:“我们乡里的正直人士跟你们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过失,儿子替父亲隐瞒过失,这当中就包含了正直的道理。”

主 旨

  孔子告诉叶公直道的真义。

引 述

  父亲顺手牵走人家的羊,儿子挺身而出,向警察报案,并亲身作证,当然是遵守法律的表现,也是法律允许的行为。但是,这样做并不合乎人性,有违父子的亲情。孔子认为父子(当然包括母女在内)是骨肉至亲,即使知道对方犯了法,也不会径行检举告发,这才是正直的人应有的表现。

  有人犯法,当然要加以检举。然而,由自己的骨肉至亲出面,毕竟不妥当。仇者快亲者痛,骨肉至亲,应该是痛大于仇,不忍心让至亲被送法办,怎么会出面检举呢?

  不是大义灭亲吗?不错,如果是叛国、通敌的大事,当然要大义灭亲,出面检举而毫不留情。这种顺手牵羊,虽然不能视同小事,但别人一定会出面检举,何苦由自己的骨肉至亲出面呢?

  孔子这种说法,曾经成为批评者的众矢之的。认为重亲信而轻国法,简直是鼓励大家为了私情而违反法律。

  实际上,孔子只是不赞成叶公所说的方式,并没有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算是直躬。

  能够不必隐瞒什么事情,当然最好。万一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是要考虑亲情,做出合乎人情义理的措施,而不是不近人情地直接举发。

  孔子这一番话,并不是鼓励大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他只是表示,不赞成叶公所说的道德标准,因为那不是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生 活 智 慧

  (一)儿子原本就对父亲不孝,抓住机会便举发父亲的罪行。这种无情的儿子,根本就不仁,不值得鼓励。

  (二)儿子本来对父亲有情,只是为了别有用意而举发父亲。牺牲父亲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根本就是不择手段,也是不仁不义的行为。

  (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当然不能称为直躬。但是和叶公所说的直接举发父亲的罪状比较起来,我们宁愿选择前者。现代很多人采取西方的标准,来抨击孔子“其父攘羊”的说法,我们应该提高警觉,特别加以注意。

建 议

  事先避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上策。如果避免不了,还是要顾虑亲情,重视伦理关系。因为这样的举动,并不致影响法律的公正。孔子这一番话的真正用意,应该是“孝”重于“直”。当“子为父隐”(孝)和“其子证之”(直)两相冲突时,只好舍弃“直”,而采取“孝”。孔子的意思不在鼓励我们“父为子隐”,不要拿来当做实践的目标才好。

別 裁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这个社会里,老百姓的思想、性格都很直爽,不狡诈。一个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的儿子会挺身而出,作证人。我们这个社会风气有多好!叶公这个话,我们要注意。无论是研究法律的,研究社会制度的,研究政治的,尽管只看到这么几句话,要领会出,对于社会心理、政治心理、法律的最高法理、犯罪心理,都有关系。

  孔子听了他这几句话,答复说,我们那边社会的情形,与你们这里就不同了。如果儿子做错事,当然父亲为了亲情,会为儿子隐瞒一点;父亲做错了事,儿子也当然替父亲隐瞒一番,这是人情之常。也许你看来这样不够诚实,不够直爽,可是所谓直的道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这就是中国后世所谓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假如讲法治的道理,父亲偷了东西,儿子告密,并没有错,在法律的观点上看,是合理的行为。从人情上看,作心理研究,这一对父子之间,早就有问题存在了。人与人之间,不要说是父子,即使朋友之间,也不免有这一点感情。如果人没有这点感情,而认为一定要这样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很大。所以这一段,作深入的研究,就有很多道理可以贯串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论语:叶公语孔子曰(13-18)
父亲犯了过错,子女该不该替父亲隐瞒?
谈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情理是法理的基础
【黄启祥】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儒家网
如何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山东财政学院教授王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