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摩罗 ‖ 司马迁:继孔子孟子之后,再一次明确建构华夏道统

司马迁给平民身份的孔子写了“世家”,把他提高到王侯的尊贵地位。仅仅因为孔子学问好、品德高吗?是不是有一种超越孔子本人的更高远的考虑?我们先看看司马迁为《孔子世家》写的结束语: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一百多字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他在孔庙恭敬地徘徊不愿意离去(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第二,他把孔子命名为“至圣”,以前有“至圣”一词,但没有人把它赠送给具体个人,司马迁率先把它送给孔子,并说跟他相比,往圣先贤都是转瞬即逝的人物,唯有孔子可以永恒,表示了对孔子的最高评价;第三,他说孔子已经成为天子王侯、学者儒生判断世界、评议圣学的标准。


司马迁凭什么把孔子推到这样的高度?《孔子世家》重在叙事,和排列《论语》条文,未就此进行论证。就因为他参与个夹谷之会、杀个少正卯、给各国王侯提了些不被采纳的建议、在陈蔡和匡受过几回围困、给颜回曾参讲讲仁恕义勇,就能成为至圣和标准吗?

显然不是。司马迁推崇孔子,另有玄机。

《孔子世家》讲了一个故事:楚昭王想善待孔子,给他七百户的封地,楚国令尹子西表示反对。他说,文王武王拥有丰镐,仅百里之地,最后平定天下。楚国最初仅有五十里封地,今有方圆数千里。以孔子之圣,再加上三千弟子之贤,给他七百户封地,往后楚国还能保得住这千里国土吗?

楚昭王吓得一哆嗦,赶紧作罢。

楚令尹子西为什么如此看重孔子,其关键的一句话是: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史记·孔子世家》)

三五之法,三皇五帝之宗旨律法也,周召之业,周公召公协助武王开创的千秋伟业也。三皇由于年代久远,材料有限,《史记》未予详论,五帝和周召事迹,司马迁皆极力彰显。

《论语》对三皇和黄帝、帝喾、颛顼未论及,但对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皆视为天帝,崇仰不已,对制礼作乐的周公,尤其赞颂有加,认为楷模。以《论语》片言只语为视角,再考诸孔子修订史书《春秋》之事实,不难相信,孔子是在自觉建构华夏文明道统。

司马迁如此推崇孔子,或许因为他隐隐意识到孔子此种意图。

司马迁以《五帝本纪》开篇,往后本纪、世家,都在苦心建构华夏大族的血缘统系,可以称之为血统或族统。

族统既立,需要道统贯穿,才能建立起华夏大族的整体性,才能维系中央王朝自古至今奉天承运的合法性。没有族统的建构,就不便建构道统。没有道统的建构,族统就无法巩固,尤其无法保证千秋稳定、万世绵延。

在截止秦王朝的历史资料中,三皇五帝、大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召公,都受到颂扬。他们业绩连续起来,构成华夏大族的历史实践。这些辉煌的历史实践究竟体现了什么精神,则需要一个德至高、意至坚、学至精的大圣,来进行提炼、阐发、承载。

司马迁认为他找到了这个承载者,那就是孔子。

他不但以修订《春秋》体现了先王道统,同时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集大成者。“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这是《论语》记录的孔子浩叹。孔子显然自觉地担任着华夏文脉和道统的承载者。他不只是集大成,而且日夜思虑着如何贯彻到千秋万代之中。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世家》这五段连在一起的文字,描述了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研究、阐发与承载。三千弟子显示了孔子传承道统的可持续性,那是指向未来的希望。司马迁不但强调了孔子身兼六艺与王道,而且总结了这种文化的特征,名之曰“礼乐”文明(《史记》53次出现“礼乐”)。此种总结为后世所认可。

以礼乐文明为特征的华夏道统,有一个集大成者、阐发者和承载者。这个承载者是由司马迁找出来的。找出这个承载者,就可以利用这个承载者来展开道统的建构和强化。要把这个道统传承下去,必须世世代代进行持续性的建构和强化。

司马迁的建构,也是传承道统的一种方式。

现在我们知道,司马迁给一个平民出身的孔子写世家,不是为了歌颂他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为了告诉世人,这是咱们华夏礼乐文明道统的集大成者、阐发者和承载者。如果懂得他至圣先师的价值,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前进,华夏文明将可绵延不绝,永续万世。

《史记》可不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史,而是一部以人物纪传演绎历史进程、展示治国经验、总结人文大道的经书。它要解决的不但是历史事件的描述、历史轨迹的梳理,还有族统的整合、道统的凝聚、民族性格的塑造、文化价值的提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围观海昏侯|读《史记》神交孔子
七槐子心目中的比较好的初中文言课。希望浏览一下,谢谢。
司马迁对儒学传播的贡献
小古文阅读 历史传奇篇2.《孔子世家赞》(阅读理解练习与答案)
《孔子世家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孔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