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孝心了?


本文写于 2017 年 1 月,原文发布时,此公众号未有「原创」功能,导致文章被多个平台抄袭数次。为避免被随意抄袭,在此标记「原创」,修订后重新发布。

 | 洞主

我上高一时,第一次读到巴金的《家》、《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就颠覆了内心对家庭的认知。几年前,恰巧在图书馆看见,不禁翻看重读,这时候,我对“家庭”之外的伦理思考,又增添了新的认识。

《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曾入选 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强,虽然比起《四世同堂》、《京华烟云》等 20 世纪中文小说的丰碑之作,还略显逊色,但其启迪意义的深刻性,却不可忽视。

第一次读,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家庭的应然状态,不只意味着团结、和睦、友善与亲情,它还意味着束缚、控制与枷锁。

19 世纪 20 年代的家庭,延袭满清时期的纲常伦理,注重人伦,无形中有着等级关系。在当时普遍的意识观念中,晚辈不被允许对长辈说'不',因为这是孝道。

激流三部曲近乎百万字,故事的主线围绕高家三兄弟的爱情与婚姻展开。老大高觉民被那个时代的伦理规范塑造为了一个木头人,对于父亲的安排,表现得隐忍、顺从、心虽不愿,行动却从不违背;老二高觉新深爱着钱梅芬,却不得不与瑞珏结为夫妻;老三高觉慧与婢女鸣凤彼此相爱,但身份低微的鸣凤在不可能的爱情面前选择了自杀……

可以说,那个年代长者操纵青年们的婚姻,指挥他们的行为,而晚辈则必须表现得甘之如饴,否则就会亲人视为大逆不道,成为周边舆论生态中的渣滓。

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思潮的涌入,部分年轻人的观念开始转变,在心声与'家'的安排相悖时,不再选择妥协接受,而是反抗反叛。

那时的老辈们就像今天的老人们一样,认为时代变了,人越来越没有孝心了。可是,真的如此吗?

激流三部曲里,觉醒的青年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甚至不惜脱离固守传统教条的家庭。年轻的心更倾向于'不破不立'的理念,在冲破传统束缚过程中,倡导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动。

即便到今天,国内的家庭也都过于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简单说,就是因为你是某人和某人的孩子,所以你做一些事情,不能不顾及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而且你的行动不得不受到他们的限制。

总体而言,人们觉得儿女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是自己的脸面。

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用“差序格局”的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他认为,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尤其对于亲属关系而言。并且越近中心越近,影响越大。

亲属关系最内部的一圈,就是家庭,一个家庭中的主导者,无疑站在了中心位置。在“旧中国”时代,主导者对家人的影响十分巨大,接近于完全控制。(相较于中国,西方属于“等序格局”,孩子成年后,他或她的人生将不受父母掌控。父母对待孩子和对待其他人是平等的。)这种控制是自西汉独尊儒术时期的“父为子纲”,到宋代程朱理学并逐步延续至今的道统——它渐渐形成了一种如同吃饭睡觉一般的基本原则,只不过看上去它局限于某个国度、某个时代,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与时代意识。

当然,封建理教下,父母操纵婚姻未必都会产生极大的矛盾。

林语堂《京华烟云》书写的故事与激流三部曲,有着重叠的时间段,时代背景类似,然而当姚木兰因'父母之命'没有嫁给孔立夫时,她还是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安排,认为天经地义。要知道她可是个性格独立的人。

为何会这样?因为她的思想意识和封建家庭的传统观念相契合,至少在婚姻这一层面。另外,当时保有这种意识的人不在少数,而且对他们而言习以为常。

没必要诧异,这些人确实甘愿接受。因为他们自小就在旧的文化背景里被熏陶。他们就像婴儿,本来是一张白纸,如果自幼就给墨色将认知的底色染黑,那就很难再改变了。于是你也就明白,为何会有无法改变的狼孩存在。

在乔治·奥威尔的著作《1984》里,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一个遍布谎言的国家,他所接触的一切信息几乎都是被捏造的,于是在这个时候,假象也就被大多数人理解为常理与社会共识,就像柏拉图所说的“洞中人”,由于他们只能看到真实世界的影子,于是对他们而言,影子就是真实。

在激流三部曲中,礼教束缚下的社会观念,已经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大众共识,它对于每一个想要挣脱出教条的人,都是一种强有力的桎梏。

在桎梏之中,很大一部分人严守旧规,教育子嗣,操办婚姻,虽然由此引发了后辈的不满,甚至产生极大矛盾,但长辈们认为,这归根结底是为孩子们好。

这些长辈会关心子女自身的感受,但同时更注重外人眼中的这个家,反对'败坏'的自由婚姻。如果不幸,强制的婚姻给儿女带来死亡的灾难,长辈们会发自肺腑地痛哭,而此外只有无奈。

悲哀在于,即便让他们再选择一次,包办婚姻也还是唯一之选,因为在旧风气的笼罩下,外人的目光是一种太大的压力,这是关乎脸面或者说名望的事——这些总让人们看得很重。

说来说去,难道激流三部曲中的悲剧,仅仅局限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之中吗?事实上,无论中西,世人对于孝道和伦理都格外在意。正因如此,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才能凭借格外引人争议的《局外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要知道,《局外人》开篇就是这样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主人公连自己母亲的死都没放在心上,或者说他都没表现出“应有”的悲伤。

《局外人》刚刚出世,就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抨击与热议,曾经被世人公认的伦理规范,让当时的人开始思考这种规范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当然,这不意味着伦理规范经不起推敲,也不意味着,人不该遵守孝道,但是,我们至少看到,没有什么伦理规范是毋庸置疑的,它与时代相关,被社会左右,并像幕布一样,让被局限于其中的人习以为常,很难产生质疑。

就像今天农村的很多地方,亲戚死了,必须哭,女子嫁人,必须哭,如果不哭,就会被理所应当地视为不孝或不伦。这时候,也许我们考虑的不该是有没有孝心的问题,而是考虑孝道对应当下的时空,该如何定义。

换句话说,我们该想一想那些以为的孝道,是不是孝?那些以为的不孝,真的不孝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道[1033]-[333]为什么中国要刻意的强调孝顺?
关于孝之理论
重阳节,话孝道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
激流三部曲之秋(1942)
激流三部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