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摩罗 ‖ 司马迁:从帝王禅位到士民谦让,华夏种族内在品格之一侧面
一个民族固然需要志向远大、积极进取、冲锋陷阵的精神,否则无法自立于民族之林;一个民族也需要宽博敦厚、谦卑礼让、含藏退隐的精神,否则无法形成内部和谐与凝聚力。在外争地盘、内争权位的远古时代,争是普遍的,是基于生物欲望的天性;让是特殊的,是基于文化信念的精神超越。孔子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求族群在争与让的矛盾之间达成均衡,在天性和文化的对立之间,实现统一。
一个族群的长治久安,需要内具秩序和凝聚力—这就需要利益均衡,外具威势和竞争力—这就需要文化统一。所以,历代圣王、史官、文人,都在兢兢业业地致力于文化建设,以便放大礼的约束力和让的尊荣,对个人与族群的争欲实行有效的文化管控,以期达到争与让的均衡,欲与礼的统一。
孔子时代,人们已经挣脱了礼的约束,不相信礼的内在价值,以致于争欲独大,锋镝遍地,流血漂杵,无可收拾。孔子一边大树礼的旗帜,号召生民克己复礼,对野蛮的利欲和罪恶的掠夺实行有效的文化管控;一边另辟蹊径,建构仁的概念,企图将仁的内在超越性,作为重建礼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的道德基础。孔子的努力在当世未见明显效果,但是,在提炼民族道统、塑造民族性格上,其潜在的力量极其强大,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深远。
司马迁思想个性与孔子不完全一致,身后也未得到思想家、圣人、万世师表等尊贵头衔。但是,他的文化热情,他为塑造民族性格所付出的努力,他追述先王胜迹、提炼华夏道统、引导民族精神均衡统一发展的良苦用心,以及所有这些努力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和历史效果,表明他无愧为孔子传人。古人流行“五百年必有王者(圣者)出”的谚语,司马迁就是孔子之后五百年(实际为406年)所出现的王者。秦汉以后第一位大圣人,非叔孙通、公孙弘、伏生、高堂伯、贾谊、董仲舒等人,非司马迁莫属也。
司马迁说:“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行世,于是编定《诗》《书》,整理礼仪音乐,以使礼乐教化不绝于世。”(“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史记·儒林列传》)。我们可以类而言之:太史公闵王路废而邪道兴,遂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拾遗,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参见《史记·太史公自序》)一句“俟后世圣人君子”,点出其用意在影响未来——非圣人,焉有此志此行哉。
太史公推重谦让之德,始自《史记》开篇,即《五帝本纪》。后以《伯夷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加以突出。尧舜禹禅让故事,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史记》之前,异说并存。后世出土的魏国史书(被命名为《竹书纪年》),就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尧子丹朱登位,舜又“放帝朱于丹水”,然后自窃帝位。先秦史料,持此说者可能不止一家,韩非子曾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作者一定是在“舜逼尧,禹逼舜”说法强势流行的语境中下笔的。
司马迁博览群书,尤其熟悉各家史书史料,取舍空间十分优裕。但司马迁不是记流水账的史官,也不是“秉笔直书”的史官,他的理想在于,建构人文价值、提炼华夏道统、塑造国民精神、陶冶民族性格,他的期望在于,与千百年后圣人君子相遇时,能够为这个民族的万古长存、繁荣富强会心一笑。禅让说是不是符合两千年前的历史真实?时日逝远,无可确考,而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迪未来,规范后世。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第十三》)行大道者,不必为小信所拘也。他对《韩非子》提到的四王更替的重大事件,前二件以禅让说化之,后二件以民心说和天道说化之。此乃大道手笔也。
面对争位与禅让的矛盾说法,司马迁几乎不需犹豫就能选择禅让说。而且,他重点塑造了大舜在政治伦理和家族伦理中的谦让自藏形象。
按照《五帝本纪》所述,尧对舜进行了漫长的考验,最后决定禅位于舜,而不让其子丹朱接班。尧辞世之后,舜主动离开尧都(今人以为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避让到“南河之南”(也就是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洛阳市一带),以便丹朱登位。可是舜德已经光大,诸侯朝觐、诉讼都不找丹朱,专找舜。民心如此,舜于是来到尧都(当时称“中国”)就职。
《五帝本纪》原文如此:“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硃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谦让避位的故事较为简短,舜对父亲和弟弟之罪恶行为心怀宽让的故事,则所述较详。舜母早丧,其父是个盲人,续弦生子曰象。父亲、后母、弟弟一直想把舜杀掉,可是舜一直对他们孝敬恭顺,依然勤勉谨慎地侍奉大人。
直到尧看上舜,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舜父瞽叟和舜弟象还是寻机杀舜。瞽叟让舜登高修补谷仓,却从下面放火烧仓。舜以两个斗笠当翅膀,跳下来逃命。瞽叟又让舜打井,挖到深处,瞽叟和象朝井底填土。象于是占有了舜的房子、妻子(尧帝二女)和琴。哪知舜从井边挖个暗道逃了出来。正当象在他房子里弹琴时,舜回到家中。弟象在惊愕之余假惺惺地说:“我正在想你呢。”舜宽厚地说:“你可真是好兄弟啊!”舜似乎毫不计较,依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如初。这样的孝顺宽让,举世罕见。
历史上均以孝的主题解读虞舜故事,尧因此更愿意提携虞舜担当治国大任。以谦让自藏解读虞舜,也很适合。司马迁把谦让自藏视为圣人之德,当然要以其风化族群民众。
吴太伯、季札、鲍叔牙都是谦让自藏的代表人物,司马迁对他们的行为和品德,或者叙述甚详,或者赞扬甚力。
吴太伯是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本可继位为王。可是其弟季历生个儿子叫姬昌,聪明灵秀,坚毅仁厚。亶父认为姬昌有圣人之象,可以为周族谋万世昌盛,想将王位传给季历,以便日后传给姬昌。可是这样做又不合长子为嗣的规矩,周太王亶父于是左右为难。
吴太伯为了不让父王为难,乃带着二弟仲雍远避荒蛮之地,从陕西渭河之滨,来到江苏太湖地区,像当地人一样文身断发,放弃华夏文化特征,以示不可能回到渭河之滨继承王位。就这样,吴太伯和仲雍成为太湖地区句吴的开创者。
渭河之滨、岐山故地,姬昌果然继位为王,周族由是大兴,至姬昌嗣子姬发(武王)继位,即取代殷商成天下共主。吴太伯之让,让出了文武两位巨圣,让出了华夏民族的黄金时代。
在鲁国孔子、齐国晏婴、郑国子产、卫国蘧伯玉、晋国叔向活跃于世的时代,吴国出现了一位政治达人,他是吴王寿梦的四公子,叫季札。他通天达地,听周乐而知周政。他察微知著,对各国政局兴衰的预言全部成真。
他对齐国晏婴说,你赶快放弃官职、归还封地吧,齐国要大乱了。后来果然有栾高之难。
他跟郑国子产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告诫子产说:“郑政奢靡,大难将至。届时国君一定会让你收拾残局,你一定要循礼执政,否则郑国将要衰败。”次年果然出现伯有之乱,动乱结束后子产正式执掌郑国国政。
他本想在卫国戚邑住一宿,一听邑主孙林父家钟鼓齐鸣,乐声大作,他就起驾离去。他批评孙林父欺君乱国,还好意思奏乐,实为无礼无德。孙林父因此顿悟,从此终生不听乐。
他会见了卫国许多达官贵人,认为蘧伯玉、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六人皆贤,系国家栋梁,卫国因此而无大患。卫国六贤的说法被各国接受,也被历史所证明。孔子游历14年,曾在蘧伯玉家住了9年。《论语》多次表扬六贤中人。
他到晋国的时候,还是六家分权。他会见了各路大夫后,认为晋国政权将会集中到三家手中。后来果然是三家分晋。
吴王寿梦认为季札是大才大德,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坚决辞谢。寿梦辞世时,让长子诸樊摄行国政,把登基为王的机会留给季札。服孝期满,诸樊让季札登位。季札回答说:
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继位的曹君不义,想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国,以成全曹君。君子称道子臧“能守节义”。大哥您作为长子继承王位,符合礼制,谁敢冒犯您呢!由我继位,不符合礼制节义。我虽无能,愿学子臧义举。(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原附于子臧之义。《史记·吴世家》)
吴国人都要求季札继位,他干脆躲到乡下种地去了。
可是大哥诸樊,二哥余祭,三个余眛,都赞成季札继位。大哥辞世传位于二哥,二哥辞世传位于三哥,目的是最终传位给季札。等到三哥即将辞世,季札干脆远走他乡,躲藏起来,最终未登基为王。
司马迁对季札的才华,非常欣赏。仅写他在鲁国听周乐,就有六百余字。对其政治洞见,也极力渲染。一个蛮夷王公,进行了一趟没有使命、没有目标的外交闲旅,竟然给诸夏各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五千年文明史上,仅此一例。
季札聘问列国如闲客串门,司马迁写《史记》可不敢浪费闲文。既非天子、也非诸侯,甚至也不曾像信陵君、平原君那样参与过重大历史事件,季札只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公子,司马迁为突显他的故事而写了将近两千字。
他最看重的是什么?敝意以为,司马迁最看重的,就是季札的谦让自藏、恪守礼义。“《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史记·太史公自序》)“本”是什么?就是季札所坚守的“礼义”。“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所研究过的弑君争权,何其多也。就在他叙述季札故事的一千多字中,就夹杂着好几起宫廷政变。所以,司马迁很看重季札四公子互相谦让王位的行为。季札作为主要当事人,顶着父王和三位兄长的压力,坚守嫡长袭位古制,尤为难得。
谦让自藏,本是一种极其复杂高贵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种族、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经过千百万年的文明发展,千百万年的奋斗、博弈、反省、修养、升华,才逐步形成的文化性格。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很早就具备这种境界,超尘脱俗,凌云御风;有的人一时追名逐利、逞强斗狠,可是经过某种挫折、指点、宽善、厚恕,能够幡然醒悟,羞愧自责,立即与古圣先贤相并肩。
司马迁对前者固然敬仰不已,对后者同样赞赏有加。《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名篇,蔺相如代表了前者,廉颇代表了后者。廉颇与蔺相如争长论短,可是蔺相如处处谦让,尊重如故。有一天廉颇突然良心发现,羞愧难当,于是负荆请罪,将相归和,共保赵国江山。这个典故以故事、诗词、小说、连环画、戏曲、成语等各种方式传播千年,在中国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和民族精神的血液。司马迁于此有功焉。
商纣时期,天下无道。周国姬昌(即周文王)仁爱治国,政通人和,诸侯敬仰。许多小国不朝商而朝周。此时虞国与芮国出现争执,各不相让,乃去找姬昌决断。双方入周境,发现耕种者互让田界,闾巷民众谦让长者。虞国人与芮国人均心生羞愧,交流道:“我们所争者,正是周人所耻者,我们还要争到他们面前去,不是自取羞辱吗?”于是双方相互谦让,达成和解,各自回国。(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史记·周本纪》)
此类谦让自藏故事,专文仅可举出《伯夷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篇,散布在各本纪、各世家、各列传中的案例,犹如满天星斗,熠熠闪光。限于篇幅,这里不详列细论。
余所重者,在于司马迁敏锐地意识到,谦让自藏品格,对于吾夏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族性格塑造,具有重大价值,故以尧舜禹汤人文初祖的眼光,激发其光辉,标榜其价值,以与千万年之后圣人君子相呼应。
(原载经崖国学教育网)

当当网上书店

京东网上书店

文轩网上书店

天猫网上书店

均有销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认真地读一读,读懂了它,也就读懂了人生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声律启蒙(卷一、卷二注释版)
源于《史记》的成语典故
精品练习含答案|120个文言实词归纳串记练73-90
《史记》浓缩成10句话,以史为鉴,读史自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