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清军入关,整个北方地主阶级不抵抗,公开投降,加速了帝国灭亡!

一起为历史正名

  经济危机导致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加重了阶级矛盾,促使了明帝国的灭亡。

但是,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来自安徽、江苏一代的农民起义者获得了统治权力,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
由于,地缘的关系和阶级出身的关系,来自南方的政权的佃农和贫农不可避免的要对地主阶级进行大规模的打压。
在打压地主的同时,为了填充各地流亡的户口,政府又在山西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强制性的移民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槐树移民” ,这种移民仅在洪武年间就进行了三次。
这种对北方的严厉政策,虽然迅速的恢复了帝国的经济生产,同时也埋下了一种对帝国朝廷的仇恨心理。
尤其是在帝国实行科八股举取士之后,大量的南方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官僚地主统治集团。
而大量的北方士大夫和地主由于经过金元两代的统治,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南方,更不要说恢复隋唐时期的辉煌。
所以在科举取士中,北方地主所获得权益大大低于南方地主。
在封建王朝时期,党同伐异,结交同乡同年成为官僚集团中维护权益的最有效保障方式。
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北方地主在这种党争中也无法获得有利地位。经常成为党争失败的牺牲品。
而且帝国的皇帝又有太多的小农的狭隘,对于这些官员采取的手段十分苛刻。
比如,洪武年间的奏折中如果出现一个错字,就有可能被罢官夺职,更有甚者可能被在朝廷的廷杖的责罚中被当场杖死。
以山西为例,据统计在《明史》一书中有可以资格被编写列传的人数大概有139人,当时这139人仅有32人可以善始善终,其他的107人不是被流放就是被皇帝处死,无法得到善终。
正是在朝廷的党争中无法获得优势,反而经常成为皇帝杀戮的对象。所以,北方的地主阶级对皇帝和帝国都非常仇恨。
在帝国强盛时期北方的地主隐忍不发。
一旦到了帝国危亡的时候北方地主的破坏性就开始显现。
在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激烈的抵抗,尤其是李自成顺利通过居庸关防线不仅迅速完成了对北京的包围和进攻。
更没有给宁锦防线的辽东精兵、长城九边的要塞精兵以及南方各镇的勤王军队一个集结和援助的时间。
试想,如果山西的地主和官吏利用山西的地形优势对李自成进行坚壁清野的防守,并在大同关、娘子关一线进行顽强的防守,那么李自成能否可以顺利到达北京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山西地主纵容了李自成对北京的进攻。
对李自成起义军处于阶级矛盾,北方地主仅仅只是纵容了李自成的进攻。
但面对清军的入关,整个北方地主阶级不仅纵容和不抵抗,更是公开的投降。
所以清军除了在入关前在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进行了一场大战之外,在整个北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
据《洪业》的记载,清初投降的明朝官员中,90%以上是北方籍的官僚。
这些人不仅帮助清稳固了北方的统治,并组成军队跟随清军南下对南明小朝廷开始攻击。
可以这样说,没有北方地主的帮助,清军别说统一中国了,甚至在北方立足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可以说,如果没有南北方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明帝国的灭亡不会是在1640年那个时间。
  明帝国的灭亡,一直引起无数的争议和分析,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也是一家之言,只是直抒胸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与存在的可能性
李自成真正的败因:大变局之下缺少破局者
宦官权势那么大,皇上不害怕吗?
此人是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的罪魁祸首,残暴程度堪比日军
李自成为何兵败一片石?看似军事实力问题,其实毁在这两件事上!
建立大顺政权,并成功灭亡明朝的李自成是如何失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