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老君庙油矿
老君庙

  老君庙

  老君庙坐落在玉门市区最南端的石油河峡谷东侧的一块平台上。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二年(1863年),淘金人集资修建了一座占地15平方米的老君庙。

  1939年8月11日,按照孙健初所定的井位,在老君庙北15米处钻凿的1号井正式出油,日产量可达10吨。孙健初将该地区命名为老君庙油田,从而揭开了开发玉门油田的序幕。

钻探中的老一井

  老一井

  老一井即玉门油田1号井,是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位于老君庙门前西侧。

  1939年3月13日,按照孙健初在老君庙原址北15米处确定的井位,在安装顿钻钻机的同时,开始用人工挖掘方井。3月27日,1号井挖掘到23米深处,原油从砂砾中汩汩地涌了出来,8月11日,在115.51米处钻遇K油层,日喷原油10吨左右。1987年,玉门油矿为1号井立碑以垂永久。

石油河窑洞

  石油河窑洞

  油矿在石油河峡谷边上钻凿窑洞,每个窑洞大约1.9米的高度,条件简陋,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要住四五个人。“铁人”王进喜曾在此居住。从1946年底,在此居住的员工陆续搬离。后又因山体滑坡,部分窑洞损毁,现存窑洞40余间。

  由于居住条件十分艰苦,老石油人也把石油河窑洞叫作“伤心洞”。如今,这些窑洞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薪火相传 烛照未来

  创业于抗战烽火

  国难当头,时不我待。由中央地质调查员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人组成勘探队,顶风冒雪,实地考察,终于证实玉门石油河畔蕴藏着一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大油田。

  80年前,在祖国西部边陲,祁连山下、石油河畔,流出了滚滚原油,当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从天南海北聚集于此,玉门,这个原本人迹罕至的地方,从此开启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荣耀之旅。

  从中国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炼油厂诞生,到中国石油精神在此凝结,再撒向中华大地,玉门油田,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便成为中国石油人心中的圣地,见证着民族复兴的恢弘伟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诗人李季在玉门工作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在那喧闹的祖国大地上/有一条喧闹的山岗/山岗上有一座年轻的城市/那就是我们亲爱的玉门油矿区。

  时间回溯到1937年。那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现代化武器在汽油的助推下,横行在中华大地上。而此时的中国,却因原油进口通道被日军封锁,陷入无油可用的边缘。“一滴汽油一滴血”,尽快开发自己的石油基地,直接关乎民族未来。

  国难当头,时不我待。由中央地质调查员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人组成勘探队,顶风冒雪,实地考察,终于证实玉门石油河畔蕴藏着一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大油田。在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的斡旋努力下,甘肃油矿筹备处成立,正式步入开发阶段。

  借来的蒙古包,简陋的窑洞,零星的工具,匮乏的物资,就这样,中国石油在艰难中起航。

  1938年12月,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来到老君庙前、弓形山下,考察地形,测量绘图,选定井位,立志要在这里实现抗日救亡的梦想。1939年8月11日,在老君庙以北15米处1号井,钻至井深115.51米时,发现K油层,日喷原油10吨。1号井的出油,标志着玉门石油正式进入了工业开发,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为了庆祝第一井出油,大家破例做了顿面条。一碗白水煮面,加点盐,就是最奢侈的庆功宴。如今,我们仍然能在老君庙对面的石油河边,看到第一批建设者们居住过的窑洞。

  中国石油由此艰难中起步。自此以后,薪火相传,烛照未来。

  开发于抗日烽火中的玉门油矿,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基础,而且打破了战前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局面。战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的石油工业,抗战期间,玉门油矿的开采,使中国的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有了飞跃发展,填补了中国能源工业的空白,为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的继续开采以及四川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战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玉门油田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前10年,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50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玉门油矿在油田开发建设、石油炼制以及科研和技术工艺、企业管理等方面开了众多的先河,为石油工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石油儿女出玉门

  八十年来,当祖国相继发现新的油田,先后有十万多玉门优秀儿女支援全国兄弟油田建设。在祖国每一个油田建设的主战场上,都留下了玉门人的足迹和身影。“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1982年,华北油田开发建设初期,李藻春的女儿李萍同丈夫一起调往华北油田,当了一名采油工,成为这个家庭首个支援新油田的成员。

  1986年,玉门为找到新的战场,将目光瞄准吐鲁番、哈密盆地。李藻春的长子李斌作为钻井工领命出征,随后参加吐哈石油会战,业务整体划转后留在了吐哈油田。

  李藻春是玉门油田早期的开发建设者,从外地来到玉门,在玉门扎根,而他的儿女又随着祖国油田开发、炼化建设的步伐大部分离开这里。如今,仍然在玉门油田的李藻春是家庭的“总联络站”,维系着玉门油田与其他油田子女的团聚。

  这样的家庭在玉门油田只是缩影。

  在我国石油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玉门油矿担负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全力支援全国新油田建设。他们从全国“一盘棋”出发,提出“一援、二让、三上”的行动方针,把支援新油田的勘探、开发建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成建制地把骨干队伍和成套设备一批又一批地送往新区和兄弟油田需要的地方,慷慨激昂地走向中国石油工业转折的历史舞台,谱写了曾使一代人流下热泪的“玉门风格”。

  从那时开始,玉门石油人怀着振兴祖国石油工业的梦想,带着精良设备,以“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的博大胸怀,奔赴全国各个油田。凭借“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敬业精神和高度责任感,将兄弟油田的需要当作大局。只要是新油田需要的,要人给最强的;要设备给最好的;要技术给最精的;要多少给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

  支援新油田,已经成了玉门油田职工的自觉行动。上级要他们支援的,他们积极支援;上级一时想不到,他们主动支援。他们常说:新油田不是在荒原,就是在戈壁,缺一个螺丝钉也开不了钻,支援的时候考虑不周,就会影响建设速度。他们的想法是:哪怕自己麻烦千遍,也要让新油田感到方便。

  他们中间,就有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全国劳动模范,享誉全国的铁人王进喜。正因他的伟大成就和杰出贡献,2000年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放眼全国,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初期,只有玉门有条件、有能力支援兄弟油田,他人无法取代;把新油田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干,先支援别人,后发展自己,这就是“玉门风格”。

  八十年来,当祖国相继发现新的油田后,先后有十万多玉门优秀儿女支援全国兄弟油田建设。他们从玉门走来,南下四川,北上大庆,东去庆阳,西进吐鲁番,无私地支援了祖国的石油工业建设,玉门儿女的脚步走遍了白山黑水、黄河两岸、燕赵大地、烟雨江南、天山角下、巴山蜀水,在祖国每一个油田建设的主战场上,都留下了玉门人的足迹和身影。铸成了“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玉门石油人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东征西战找油忙,被原玉门油田职工薛柱国写成了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传唱至今。

  创业难守业更难

  “不守摊子再创业,脱皮掉肉咱不怕”。玉门石油人凭着一种骨气、志气和士气,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艰苦奋斗、拼搏奋进的实践中,创造了后期稳产开发的奇迹,实现了3个十年稳产,走出了高效开发的路子。

  多次支援全国油田建设,当一批又一批的骨干力量调走后,当一台又一台的设备运走后,玉门油田出现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玉门石油人咬紧牙关,挺起胸膛,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最好的给了别人,剩下的自然是困难和紧张。支援别人还要发展自己,“人走精神在,人减干劲增”“慷慨无私支援别人,历尽艰辛发展自己”,不抱怨,不张口,不伸手,利用现有条件,不等不靠,在艰难中崛起,形成传承至今的“一厘钱”“穷捣鼓”“找米下锅”“小厂办大事”“再生厂”五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石油工人的优秀品质,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

  参加长庆石油会战后,专业修井队伍支援新区,大批躺井因为没有队伍和设备而陷入停产状态。于是,由采油工、机关干部、后勤人员组成119个“群众修井队”,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寒冬,用土绞车修井。没有机械动力,70多人排成队,背着钢丝绳,把井下的抽油杆、油管一根根拉出来,清完蜡,冲净砂,再一根根放下去。每修一口井,他们都要负重在井场上来回负重两百多趟,手上的血泡磨成老茧,肩上的钢丝绳深深嵌进肉里,书写了人背钢丝绳修井的传奇,成为石油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壮举。

  玉门石油人直面困难,创新奋进,“调走旧的造新的,调走洋的造土的”“不守摊子再创业,脱皮掉肉咱不怕”,玉门石油人凭着一种骨气、志气和士气,凭借不怕困难、战天斗地的气概,无怨无悔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艰苦奋斗、拼搏奋进的实践中,创造了后期稳产开发的奇迹,实现了3个十年稳产,走出了高效开发的路子。

  80后的李晓晖和贾涛夫妇是油田新一代的石油人,虽然在不同的基层单位,但是工作日都只能生活在玉门生产矿区,只有7岁的女儿远在90公里外酒泉的家里由父母照看,这种状态几乎代表了油田70%的年轻人。

  每次和女儿说起玉门矿区的生活,贾涛都会告诉孩子:“无论是玉门矿区的家,还是酒泉的家,都是我们的家,是我们不能割舍的情感和寄托。

  新一代的玉门石油人依然继承着老玉门无私奉献的传统,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地为玉门油田高质量建设百年油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十年来,几代玉门石油人,高擎艰难创业的大旗,不畏恶劣的自然条件,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扎根戈壁,开拓不息,与天斗,与地斗,在塞外荒原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八十年来,玉门油田在为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酒泉市和玉门市分别贡献了60%和80%的税收,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正是有了玉门油田,才奠定了甘肃石油化工支柱产业的基础。

  当玉门石油产品运往祖国四面八方时,当玉门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播到一个个新油田时,当玉门油田成长的石油精英尽显风采时,当白山黑水间的玉门石油人萦怀着老君庙的温馨时,玉门石油人奉献祖国的所有情感都凝结成“凡有石油处,就有石油人”的诗句,支援新区的滚滚车流和铿锵脚步都叠加成“三大四出”的玉门风格。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抚今追昔,玉门油田为国民经济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顾全大局、无私支援兄弟油田的“玉门风格”和“石油摇篮”的美誉,在华夏大地上广为传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玉门油田1956年,新中国首个石油基地
【玉门往事】玉门油田六十年代老照片
【干货】抗战中的玉门油矿
玉门速写
又上老君庙(延安文学)(子玉)
厚重濮阳: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