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森老师讲词

文森老师讲词
【《青玉案》经典词作的阅读与欣赏】
关于《青玉案》一词

《青玉案》一调取名于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一句。贺铸词起句:“凌波不过横塘路”,又名《横塘路》、韩淲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故又名《西湖路》,词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阙各五仄韵,上去两声通押。常格用《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即等于今律1=G调高下的羽调式。情感色彩一般趋向于低沉灰暗。当然要抒发婉约旖旎情绪时也可改用宫调,如以《钦定词谱》的正格贺铸词为例,蒋氏九宫谱注为中吕引子,即宫调式,辛弃疾词的文字旋律基本符合高平调的要求。这是《青玉案》一词对文字旋律起调毕曲的要求。当然今天填词初学者不必考虑这个起调毕曲的问题。

《青玉案》的特点

《青玉案》在词中属于中调,但兼有小令和慢词的特性,如贺铸词是用小令笔法加以赋化的联合运用,形成词的整体架构,上片由:“底-横塘路”一路借:“芳尘、花月、朱户”推挽收窄视角向“春”这个“图”聚焦,即由全局向局部向点推挽,在“春”的细节描写上运用赋笔深化主题意象:“愁”使之具象化,画面化──“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辛弃疾词是以长调笔法填小令,将主题进一步虚化后外射转化为理念加深主题意象,上片一路实写:“一夜鱼龙舞”的景象,过片侧面虚写:“妇女头饰、笑语暗香、众里寻人”元夜赏灯的细节后讲主观情绪外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两种填写中调的不同方法。辛词采用苏词格式:“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此我们总结一下《青玉案》的特点:
a.此词分为两种写法,一种是运用小令手法填词,如贺铸词以“点”展开下片的细节描写,一种是运用长调手法填词,如辛弃疾由一个总结的场景为核心,展开下片的赋笔;
b.运用图底关系展开上片,下片均是对某一个场景或者视觉焦点的展开;
c.正体词格第二句需要用六字折腰句;主题句一般在下片第三句上;
d.上下两结用叠句或者用流水句,如贺铸词结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对偶加叠句句式(备注: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重叠。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会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如吴潜词结句:“有山堪采,有溪堪钓,归计聊如许”是纯粹的叠句;如辛弃疾词结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流水句。如史达祖词结句:“兰灯初上,夜香初炷。犹自听鹦鹉”是叠句加五字托起。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玉壶:比喻明月。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宋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宣和六年正月十四夜,奉圣旨:宣万姓。有那快行家手中把著金字牌,喝道,“宣万姓!”少刻,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著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宣和遗事》)

阑珊:零落稀疏、灯光黯淡的样子。

解题
《青玉案·元夕》一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这首词作于南宋的都城临安,正是淳熙(宋孝宗的年号1174年)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都不思恢复中原,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之中。词人这时刚从北方风雨渡江,献俘阙下,投奔南宋而来,他以为很快就可以带著北伐大军打回中原,但是面对南宋当时社会的现实他失望了,他这种心情用一首林升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

此词一别前人运用小令填词的手法,采用长调展开运思,辛弃疾以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为入题的视角,反衬出南宋整个社会面对失去的故土,无心恢复中原的社会状态。借助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女性形象的细节,通过提空来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映衬,从字面上看,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著意描写主人公在美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馀味无穷。

解析
起拍运用图底关系写眼前景象,入笔先展开元夕夜景的视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笔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狂欢的节日气氛之中。“东风夜放”化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收住视角,落在“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携带家眷出门观灯的思考上,埋下一条反衬的暗线。转换视角:“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将视角从达官显贵向整个社会层面扩散。收窄视角将聚焦点落在:“一夜鱼龙舞”上:“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整个社会都沉浸在月华之下,灯火辉煌之中,人们已经忘记了失去中原的痛苦,今夜却通宵达旦载歌载舞,已经无心恢复中原了。

下阕以鱼咬尾的方法,衍展“一夜鱼龙舞”,运用细节深入写“元夕”的欢乐,借用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表现内心的骤然之感。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了一个具体的人,一个故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先写元宵观灯的妇女,她们穿著美丽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向舞龙灯处奔去,所过之处,她们身上阵阵暗香随风飘来,再次让作者感觉到社会风气的奢靡。“众里寻他千百度”:提空对观灯细节的描写:对著众多迎面走过的妇女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寻找的意中人(这里借提空融入寄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料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寻找的心上人正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望著自己。这是从字面内容上的理解。

如何深入到作者内心去理解,作者的内心寄托?那首先要从纵向的关键词汇上期理解:
更吹落、星如雨:天上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便熄灭散尽,可以看作最初的理想如礼花曾经流光溢彩,但是当要脚踏实地实施时,却是昏暗的痛苦,理想的破灭。这如他在晚年追忆少年时写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宝马雕车香满路:用此暗示“达官显贵”上层统治这已经无心对敌。一心沈湎与歌舞升平之中,与一心恢复中原的作者心理状态形成强烈对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是对全词理解的关键,作者所寻的他是什么?人?事业?理想?那就不同了。

如看作是一位情人知己,那词就是一首婉约词。即使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柳永、贺铸相比较,在艺术成就上也毫不逊色,其主题以反衬手法,曲折三致寻找情人知己,相遇于偶然,让人不禁有拍案称奇之叹。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梁启超读此词不把这首词当婉约词看。他认为此词应有所寄托,可谓只有知音可以读得: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正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可知,他南渡之后,并不受重用,甚至当时上层知识分子包括朱熹等人都认为:“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为郭、李,为岳、韩,变则桓温之流亚。”致使他一身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著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叶嘉莹先生进一步认为,辛弃疾在恢复中原的理想破灭之后,面对元宵鱼龙歌舞之夜,蓦然醒悟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屡次上书不能感动上层下决心恢复中原?那就是南宋上下军民已经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繁荣,没了恢复中原的勇气。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悲壮与愤慨。

如果向更深一层,推广到更为广阔的层面去理解,王国维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能单单理解为辛弃疾个人对当时情势的领悟,应该向整个社会层面扩展,是一个人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在思想上逐渐成熟起来,就能够对一切现象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也是一个人在某种事业上孜孜不倦努力后,达致了最后成功一刹那间的感受。对学问、对事业、对理想,可以说都是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都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结果。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
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断肠句:伤感的诗句。

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岁时广记》卷一引《东皋杂录》:“后唐人诗云:'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解题
贺铸此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颇有曹子健在伊川遇到甄妃之感。身有不知所往的怅惘之情,心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路遇的佳人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的情绪。其实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这首与辛弃疾词完全不同,辛词侧重实写,贺词以虚为主。

解析
起拍由实入虚:“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馀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以后有些诗人把横塘直接用作美女或者仙女出没的地方。词人说在我门前遇到一个美人。他在横塘前匆匆走过,当时自己只能远远地用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瞬间失去的遗憾,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进入虚写,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暗示那是一个寡妇。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想陪伴美人度过青春韶华的时光,在“月台花榭,琐窗朱户” 的华丽住所,可惜那只是虚幻,真实的他又在哪里只有一年一度的“春天”才知道。作者使用了跨越时空的想像, 虽是虚构,却又合情理。

上片以偶遇美人不得抱得美人归为发端,下片则承上片“春愁”的词意,再向深层次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你在思念她,未必美人哪一瞥之后没有思念你)。“碧云”一句,设想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由心生,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著香草的水边高地,曹植《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这里再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这里用以代指美人具备江淹一样的高妙才情 。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愁”从无形变有形,显示了词人奇特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贺铸因面目丑陋,故一生沉抑潦倒,怀才不遇,只做过临城酒税一类的小官,最后经苏轼推荐才作了承仪郎这样一个六品官职。他借《离骚》香草美人的寄托之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这也是文人惯用的手法。

文森老师讲词,蝶恋花
蝶恋花 (唐·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醉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尽日沉香烟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转调蝶恋花/蝶恋花 (宋·沈蔚)  
渐近朱门香夹道。一片笙歌,依约楼台杪。野色和烟满芳草。溪光曲曲山回抱。
物华不逐人间老。日日春风,在处花枝好。莫恨云深路难到。刘郎可惜归来早。

《蝶恋花》一调除在起调毕曲上的要求之外,一般小令注重对“点”的细节描写,所以小令大部分採用“图底”结构者为多。
a.《蝶恋花》结构上从创调至今很少发生变化,在上片须确立“表意之象”的“点-具象”,如冯延巳词是“风轻”;柳永词是:“春愁”;晏几道词是“恨”;沈蔚词是“笙歌”。下片是对这个“具象-点”深层次的展开与描述,五字句一般是主题与心象的合一,最后两句是落想;
b.落想最好能迫题出境,使心象有境外之致,如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将主题与心象给予了提升,使“不断追求”这个意象得到形象性理解。当然如沈蔚词
:“在处花枝好。莫恨云深路难到,刘郎可惜归来早”虽未将主题与心象,借落想向境外迫题而出,但也将实词“具象──笙歌”作了更深一个层次的描述,以达到曲折三致意的抒情目的。
c.从《钦定词谱》和《碎金词谱》所举例词看,上片:如柳词是由“点──图-春愁”向“面──底-残照”逐渐展开视角。然后,下片在“残照”的大背景下,再将“点”作细节描述,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就将“残照”之下的“春愁”写到内心深处;如晏几道词是由“面──底-春寒”向“点──图-恨”逐渐收窄视角。然后,下片在“春寒”的大背景下,再将“点”作细节描述,一句:“飞燕又将春信误”便将“春寒”之中的“愁恨”写到了极致。
d.上下片结束句均是流水句或者流水对。此调笔法重在运用“比喻性思维”如沈蔚词
:“野色和烟满芳草,溪光曲曲山回抱”;“莫恨云深路难到,刘郎可惜归来早”都是对表意之象“笙歌”和主题“在处花枝好”的形象比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玉案·元夕①东风夜放花千树》   [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鉴赏:青玉案 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辛弃疾(南宋)
夜话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重温辛弃疾词句,品味《经典咏流传》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