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刘备礼遇诸葛亮,但是后来却不言听计从?

刘备非常礼遇诸葛亮,对他的建议也有没有采纳的。其实这与两人对共同商定的战略决策《隆中对》实现途径的把握存在分歧有关。但这并不妨碍两人一生肝胆相照,如鱼得水,演绎出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最完美和谐的君臣关系。

一、隆中决策

1、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曹操击败了刘备,又使计挖墙脚诓走刘备手下著名谋士徐庶,徐庶临走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庶曰:“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刘备非常的心动,求贤若渴。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诚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感恩刘备知遇之恩,深忧天下黎民疾苦,怀着治国安邦的雄心,在隆中与刘备畅谈天下形势,与刘备商定《隆中对》国策,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事业。

  

2、刘备与诸葛亮茅庐定《国策》

诸葛亮和刘备在茅庐畅谈天下形势,分析各方势力及走向,为刘备谋划制定战略方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基本上分三部分,就是取荆州,谋益州,图霸业。战略思路清晰,实施路径明确,刘备听后大喜,产生强烈的共鸣。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刘备感动涕零,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自从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以来,抱定“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雄心,东拼西杀,年过半百,竟无立锥之地,更无实施抱负的方向和路径,诸葛亮一席话,使他倍感遇到知音。备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因为《隆中对》让他们的政治纲领有了落实的路径。

纵观刘备和诸葛亮的一生,他们的合作实践都是围绕着实现《隆中对》战略目标展开的,刘备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诸葛亮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安邦定国,救民于水火人生理想。因为《隆中对》让他们的政治纲领有了落实的路径。

二、两人对《隆中对》的把握

刘备与诸葛亮对国策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实现路径的把握上是有分歧的。这可以从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的两次建议上可以看出。

1、刘备不忍趁乱取荆州

曹操率领大军南征,荆州牧刘琮摄于曹操威势,投降曹操。刘备从新野撤到襄阳之时,诸葛亮劝说刘备趁乱刘琮占据襄阳,取荆州。然而刘备却感恩刘表收留,并且是宗亲不忍心恩将仇报进攻他的幼子,夺取他的基业,因此,刘备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 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 ——《三国志·先主传》

却收拢了大量从城中逃出的民众。在逃跑的途中,有人建议舍弃百姓,他却坚决反对。

《先主传》“……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以仁义著天下,践行“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纲领,从桃园结义起,就广施仁义,取信于民,他对城池的得与失并不是很放在心上,他对战略力量的积聚,更看重得民心者得天下。落实到国策上,刘备内心首先关注的是人心,是道德凝聚战略力量,更注重道德软实力的培植和增长,再才是城池。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国策固然重要,但不能动摇他的政治纲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这从他和庞统讨论取益州的一段对话也可以看出来。

庞统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诸葛亮严格按照国策方针行事,他的建议被拒绝了。这次没有被采纳事实证明刘备是正确的。

2、刘备决意东征伐吴国

公元222年,刘备称帝第二年,决定东征东吴,一是为给关羽报仇,二是为了夺回荆州。在开始酝酿时诸葛亮可能劝阻了,而且还是有效的。怎奈传来张飞被两位部下杀了,并投奔东吴了。一下子前仇旧恨齐聚心头,决然而然决定伐吴。后来夷陵兵败,军事精锐损失殆尽。这次决策涉及国家外交战略,联吴抗曹是《隆中对》既定的必须毫不动摇的战略决策,东吴和蜀国出现决策执行摇摆,东吴是因为鲁肃去世,孙权执行的是实用主义外交策略,刘备虽是赞成联吴抗曹,但后来也逐渐走上实用主义。

  

正史里面没有记载诸葛亮劝谏的记载。但根据《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记载,刘备大败而归,在白帝城诸葛亮面见刘备。诸葛亮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一生唯谨慎,看来诸葛亮是劝了,但没有在关键时候据理力争,最后导致了蜀国重大决策失误,自己《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实施计划也打乱了。

后来,诸葛亮主政,又及时修复了外交策略,坚定实施,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综上所述,刘备对诸葛亮的建议时很尊重的,也始终围绕两个人商量的既定路线和方针实施,虽然在实力积聚理念和外交执行上有一些分歧,也付出了惨痛代价,但从二人的整体关系上看,他们是肝胆相照君臣关系。从白帝城托孤,君臣二人的对话就更可以看出彼此的赤诚和忠诚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十七年,辅佐刘禅十年,整整二十七年以谋略与忠诚谱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古英名!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事业做决策时一定要围绕战略决策去开展,既要以德凝聚软实力,更要重视硬实力的培树和增长,处理好事业环境对事业发展的关系,切不可意气用事,盲目决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鱼得水
诸葛亮害死刘备的十条妙计
除了三顾茅庐之外,史料中还有一种说法,很多人未必知道
最失败的一次托孤:刘表英明一世,临终前却犯下大错
正史中刘备可没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出山第一条计就被否定了
刘备为什么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