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凝血酶(AT)的临床意义
userphoto

2023.07.11 江苏

关注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曾称为抗凝血酶Ⅲ(AT-Ⅲ),是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58.2kD的糖蛋白,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属于α2球蛋白,其生理半衰期为17.5~26.5小时,它是血浆中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80%,可以中和凝血途径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等。
AT的抗凝机制:
肝素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变,使其更易与凝血酶结合,大大提升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肝素与AT结合后,使AT与凝血酶迅速且稳定结合。肝素-AT-凝血酶复合物形成后,肝素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 结合而被反复利用。AT-凝血酶复合物在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大小与肝素分子长度有关。
AT的抗凝作用:
AT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评估机体抗凝状态,指导治疗及评价疗效等,AT活性是如何决定肝素抗凝效果的?
AT是凝血酶的主要抑制物,能中和血浆中2/3的凝血酶。
AT与肝素的结合使AT的抗凝作用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AT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
AT水平
正常值:80%~120%
生理性降低:新生儿AT水平较成人低,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明显降低,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AT-Ⅲ临床意义
1、AT-Ⅲ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AT-Ⅲ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其他脏器如肺、脾、肾、心、肠、脑等也有合成AT-Ⅲ的能力,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也是ATⅢ的合成场所。ATⅢ是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一种抗凝物质,对凝血酶的灭活70%~80%由它完成。除凝血酶外它还能抑制凝血因子Ⅹa、Ⅸa、Ⅺa、Ⅻa以及纤溶酶、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等。
2、获得性ATⅢ异常 :(1)AT-Ⅲ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但与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大。ATⅢ减低见于肝脏疾病、DIC、外科手术后以及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肾小球疾病、DVT、肺梗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2)ATⅢ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应用黄体酮。
AT检测的临床应用
1 易栓症的诊断:
易栓症是机体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而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一类疾病,AT检测可有助于易栓症的诊断。
2 肝素抗凝治疗前后AT水平评估:
当应用肝素治疗时,体内AT活性降低,单纯应用肝素治疗,其疗效受到明显影响。
3 血栓性疾病病情评估:
AT活性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或原有血栓性疾病病情加重,其降低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的依据。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病程监测、肝肾疾病疗效判断:
AT是诊断DIC的一项敏感指标,且可作为动态观察DIC演变过程的一项敏感指标;AT亦可以反映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作为判断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AT水平降低,与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
5 肝素抵抗:
肝素作用下AT活性可提高1000~2000倍,最终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效应还是取决于AT的活性。检测发现AT活性低于50%,肝素效应与预期不符时,应考虑补充AT。
AT活性
肝素抗凝效果
80%-120%
较好
<70%
约降低65%
<50%
只有原来的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抗凝血酶(AT)的临床应用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抗凝血酶Ⅲ
(完整版)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金锄头文库
凝血项目检测临床意义与技术进展(附196家国内试剂厂家名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