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嘏进士落第,滞留长安,写了一首诗,大受杜牧赞赏
userphoto

2023.08.19 浙江

关注
古代很多诗人都有雅号别号。他们因为诗歌写得特别好,或有出彩的经典名句,被人当作雅号来称呼,有的名声很大甚至超过了原名。如唐末诗人郑谷就因为一首鹧鸪诗被人称为“郑鹧鸪”。

还有北宋词人宋祁,因为《木兰花》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被称为“红杏尚书”。赵嘏也是这样,他《长安秋望》的诗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非常出彩,大受杜牧赞赏,并被称为“赵倚楼”。
《长安秋望》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上面就是赵嘏的经典之作《长安秋望》。他因为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而滞留长安,大概率是为第二年的考试做准备。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对进入仕途都非常执着。

但是到了秋天,西风萧瑟,北雁南飞,一个人居住在旅馆,不免孤独寂寞,不禁想起家乡楚州山阳来,山阳即今之淮安。想起家乡的亲人和美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题目四个字,是点明当时的地点和时间,重点在一个“望”字。诗歌从“望”出发,写出长安萧瑟凄凉的秋景,抒发自己异乡为客的孤独和感伤。
首联“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是总写长安秋日“凄清”的气氛。秋天的拂晓时分,天将亮未亮,在迷蒙的云雾之中,已经感觉出几分寒意。

唐代宫廷的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此时已经轮廓可辨,它们耸立进高高的天空,云雾缭绕。这里“汉家”并非写汉朝,实是指唐朝,是诗人避嫌的用法。
唐代诗人写诗,涉及到现实,往往采取曲笔的写法,以汉喻唐。如杜甫的“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如李白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等等。
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来烘托寂寞的氛围“残星”,快要天亮时星光已经减弱。“雁横塞”,指大雁飞过关塞到南方越冬。

星光稀疏,整个天空只能隐约地看到几点;偶尔又传来大雁的啼鸣,它们都急于向南飞翔。这个时候还有人起得这么早,那吹奏的悠扬的笛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是谁家的笛声,又是吹的什么曲子,我们不得而知。诗人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理想无法实现,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现在却更是倚楼而立,他显然是被这笛声打动了。
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写一切都在由开放走进凋零,令人伤感紫色的菊花在篱笆墙边静静站立,而那曾经盛开的荷花已经枯萎零落。

连菊花和荷花看得都这么清楚,看来诗人终于是熬到天亮了。菊花自古以来是憔悴消瘦的象征,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黄花”就是说的菊花。
荷花叶残花萎,如苏东坡的“荷尽已无擎雨盖”,又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些都是写秋天的肃杀之气和人的无可奈何。
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借景抒情,诗人表达出离开京城毅然归去的意志以免自己像个囚犯,得不到人身自由。诗中“南冠”即是“楚囚”的意思。

诗人说家乡“鲈鱼正美”,这个是化用典故。苏东坡“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也是借用典故,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诗人为了鲈鱼美食而离开长安,这只不过是一个托词。
其实诗人待在长安日久,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他看透了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而不敢明说。只是借用“鲈鱼”表达自己的愤慨和思归之情罢了。
这首诗写得很成功,其中大雁、黄菊、残星、枯荷等意象运用准确,把那种惨淡的秋色和诗人的孤独寂寞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特别是“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更是生动形象,再现了诗人异地为客、寂寞惆怅的无奈,被杜牧等人赞不绝口,并给他起了一个雅号叫“赵倚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瑕《长安秋望》中的心境(康有山)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41.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
诗词鉴赏:【唐】赵嘏《长安秋望》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残星几点雁横塞”赵嘏五首名诗:《江楼感旧》《长安晚秋》《寒塘》《宿楚国寺有怀》《赠别》赏析,语言疏朗流畅,音律圆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