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
【摘要】本文就《诗经》中的农事诗作了多角度的解读:一是对周朝农事祭祀诗的内涵探讨,反映了周朝对农业的重视;二是对代表性的农事叙事诗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认知及其对农人辛勤劳作和生活艰辛的真实描述;三是对农事诗的艺术手法的分析,认为赋、比、兴不仅生动、形象,也创造了我国早期叙事诗的辉煌。
  【关键词】 《诗经》 农事诗 祭祀 叙事 艺术
  作为以现实主义为特色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集,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早期的社会生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达的农业国之一,对我国早期农事活动地描述和反映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以及豳风《七月》等11篇作品,基本上是历代学者们公认的以反映农事活动为主要内容或主题的作品,并称之为“农事诗”。如果我们再以更宽泛的眼光来看,在《诗经》的国风亦还有许多涉及农事活动的作品。如《唐·鸨羽》、《豳·东山》、《鲁颂·閟宫》、《大雅·生民》、《绵》,尤其是《生民》、涉及到非常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如果加上这些作品,农事诗总数当在20篇左右,在《诗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包涵了丰富的农业文化、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其中不少作品,还创造了那个时代诗歌艺术的高峰。
  这些作品就其功用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祭祀的歌颂祖宗功德的作品,这主要是上述那些出自于雅、颂;一是那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反映当时劳动者生产、生活及其愿望的民歌,其主要出自于国风。
  一
  在人类的幼年时代,就感受到了天地自然的无穷神秘和不可抗拒,由于缺乏认识大自然的手段和能力而深感敬畏,于是就神话了天、地及各种自然物、自然力并渴望与之沟通,以祈求福佑,沟通的手段就是祭祀。这种宗教意识支配了先民们的一切行动乃至国家政治。《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严格意义上的祭祀诗就是《诗经》中的“颂”和“雅”中的部分诗歌。其作者主要是王朝的乐师和头面人物。《毛诗序》云:“颂者,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把当政者的圣德和功业告诉给祖宗神明,以求福佑。这类诗篇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功利意识,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表现了周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源远流长,以农业立国的周王朝,把早期农业生产中的许多发现与发明就归功于自己的先祖。《国语·周语上》说:“民之大事在农。”《尚书·无逸》在记述周公教育周成王时的谈话也说:“乌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 】并叙述了太王、王季等亲事稼穑“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用他们废寝忘食,亲事稼穑的艰苦劳动换来了万民和谐的安定局面。周王朝立国之后,他们出于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和对祖宗功业的崇奉,每年进行多次名目繁多,庄严隆重的“涉农”祭祀。这些,在《诗经》中都有丰富的反映。如《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就进行以“祈谷”为目的,以上帝为对象的祭祀。见之于文献的重要祭祀还有“籍田”、“秋冬报赛”、“登尝”、“腊祭”等。“籍田”就是说天子要进入农田,亲扶耒耜,从事耕种。如《噫嘻》所谓“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这当然是仪式性的,象征性的,但以此来强化重农意识,激发劳动热情之目的则显而易见。“登尝”是谷物收获之后把新谷献给上帝“尝鲜”的祭礼。“腊祭”是年终的总祭祀,其中包含着对上帝一年福佑的答谢和对来年谷物丰收的希冀。祭祀之频繁,天子之亲为,许多作品都反映出祭礼之繁复、祭品之丰盛,都见其对农业的重视。
  不但他们重视农耕,还在祭歌中告诫百官农夫,上帝要赐以丰年,对农事要恭谨尽职 努力耕种,莫误农时。周颂《臣工》、《噫嘻》就有此用意。更有不少作品表现了农夫们对农事的重视,如: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小雅·甫田》.
  都是说农夫们带着干粮,携妻子儿女全家出动从事农业生产。可见,周代从天子百官到农夫都有了这种深刻的“重农”意识,这正是周代农业生产能够得以迅速发展的思想基础。
  具有丰富的原始宗教文化内涵。,在人类早期社会,先民们出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而创造了无数的鬼神,并予以虔诚的祭祀以祈福佑,是谓“巫风文化”。殷商时代是我国巫风炽盛的时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信巫鬼,重淫祀”。迨至周人理性精神高扬,“尊礼尚施,事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亦云:“非其鬼而祀之,谄也。”【 】周人把他们的敬畏和虔诚集中地奉献给了天、地、社、稷及祖宗而冷落了其它大大小小的神神鬼鬼。但也还是继承了这种原始宗教意识,以祭祀为“大事”,于是《诗经》中就有了大量的祭颂诗。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原始宗教意识是先民们强烈的主观能动意识和卓越智慧的产物,包含着他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强烈愿望和与天地自然沟通的想法和做法。以此眼光来看待《诗经》中的这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颂、雅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不同场合的祭祀。这些诗歌既有对天地祖宗的热情赞美,也有丰盛的祭品,如酒、食、猪、牛、羊、瓜、菜、黍、稷等。还有庄严、肃穆的礼节仪式,也有要天地祖宗保佑、赐福、农业丰收的愿望和诉求。这些反映和期盼在这类作品中比比皆是,不遗余力地表现着先民们对天地祖宗的虔诚,这当然是原始宗教意识最基本的表现。如《生民》就叙述了大丰收之后“以归肇祀”的盛况: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
  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馨。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
  悔,以迄于今。   你看,那制作祭品的场面多么繁忙!有人在舂米,有人在扬糠,有人在簸米,有人在揉搓没舂掉的谷壳。大家分工合作,认真而仔细。淘米的声音叟叟作响,蒸锅上热气腾升,热烈而繁忙。就这还唯恐不周到,大家边谋划、边商量。聪明人想出了高招儿,拿来了牛油和芳香的萧艾糅合在一起,让燃烧的青烟直上九霄,请闻到香味的上帝快来享受人间的祭祀!保佑来年有个好收成!诗中还说由于后稷发明了祭祀,我们就顺顺利利到如今!此外,在《载芟》、《楚茨》、《信南山》、《生民》等诗歌中也都有类似的叙述。我们之所以仔细地关注了这段文字,是因为这些于今看来颇显荒诞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是永远不能漠视的。因为其中包含了他们虔诚的原始宗教意识,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也体现了他们认识外部世界,与天地自然对话的强烈愿望。人类美好的意识和愿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原始的动力。道理很简单,比如他们对天感到神秘,就会去观察天体、天象,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美好事物的发展不管历经多大的艰难曲折,从荒诞走向理性,从盲目走向自觉,从必然走向自由是不可阻挡的。“天人合一”、“天人之际”、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中国哲学永恒的主题,我们从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中都可以找到这些哲学思维最原始的因子和深化认识的原始动力。
  反映了周代农业生产和农夫生活。在祭祀中贵族们为了让祖宗神灵高兴,就要汇报他们的功业成就,这就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相关情况。如: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噫嘻》)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
  这里呈现的耕地面积之宽广,劳动场面之盛大热烈。也正是当时生产方式及规模形象的反映。不少诗歌还描述了大丰收的景象,如: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甫田》)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甫田》)”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万亿及秭。(《丰年》)
  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良耜》)
  对于大丰收既有“十千”、“万亿”等数字表述,也有对堆积的谷物高如屋顶。高、如城墙的比喻。还有一个个高大的谷垛鳞次栉比排列着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新水平。关于对农夫生活的反映,雅、颂大多出于大大小小的统治者之手,是不会着意去反映农夫们劳动之艰苦,生活之悲凄的。但只须我们换个角度,就会有所洞悉。比如在那“千耦其耘”壮观的劳动场面中,农夫们是当然的主角,而在花天酒地的祭祀饮宴上却难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同我妇子,饁彼南亩”。《大田》中“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也都反映了他们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由于记述周代尤其是西周早期的文献极少,这批文献价值极高的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
  二
  论及《诗经》中的农事诗,最值得注意的是《豳风·七月》。它是国风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诗经》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豳,古地名,在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它是周部族第一次迁徙之后活动的中心地带。它用“赋”的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直接的叙述。《七月》全面反映了农夫们全年的生产活动、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生产关系,也表现了农夫们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和无尽的感慨。
  就反映农夫们的生产活动而言,其从周历正月开始写起: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这里要说明的是,作品中周历与夏历同时使用,这里用的是周历,“一之日”、“二之日”即一月之日,二月之日。周历早夏历两个月,周历的一月、二月,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其余依此类推。夏历的十一、二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也是农夫们一年最难熬的时候。上引诗句是说,北风呼啸,天气凛冽,没有衣穿,怎么度过这寒冷的冬天?从周历的一月切入,符合时间顺序,再缀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悲凉呼号,就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氛围。诗人深意,当仔细体味之。虽则如此,但活儿还是要干的。正月就要修农具,二月就带着干粮,全家出动开始田间的劳作。除了一年到头的农田劳作外,还有各种活儿使农夫们应接不暇。如春天要采桑、养蚕、 采蘩、修剪桑树。夏秋之际还要割苇子制蚕具,从事纺织,并把织物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庄稼收完之后,进入寒冬,还要为贵族们从事各种劳动:打猎、割茅草、打草绳、修房子、凿冰、藏冰。“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房子还没修完,新一轮的耕种又要开始了。叙述中没有夸张,没有渲染,平直而质朴。一件件,一桩桩,如泣如诉,以其客观的真实性展现了他们的辛劳,也打动着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
  诗中也详尽具体的反映了农夫们的生活状况。人们生存最基本的要求是衣、食、住。先说衣,这首诗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为前三章的开头, “七月流火”的星象预示着“暑去寒来”,贵族们就把做衣服的任务交给妇女们去完成。紧接着的两句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劳动者早早就做了衣服,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季,他们却无衣可穿,只能在寒风中发出悲戚无奈的呼号。于此,诗中还有更具体的叙述,他们采桑、养蚕、纺织,并把织物染成各种美丽的颜色,但最后却是“为公子裳!”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寒冬季节,他们猎取狐狸,制作裘衣,这些辛苦劳作的成果,也穿到了贵族公子的身上。难怪他们只能向天悲号了。再说食,《七月》对此以专章叙述,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六月以后,就可以吃到李子、野葡萄、秋葵、大豆和枣儿,稻子收获以后还可以酿酒,以美酒来获得长寿,这显然是贵族才能享受的生活。而农夫们呢?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他们只能以瓜类葫芦充饥,吃的是野菜,烧的是臭春树。足见其生活之悲苦了。至于住,诗中这样叙述: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些无衣无食的农夫们只能用烟火熏熏房子里的老鼠,用茅草塞住窗户,用泥巴糊住那透风的柴门,在这样的房子挨过寒冬。
  总之,《七月》以一桩桩真实的描写,反映了在奴隶制度之下农夫们的生存状态。也以一声声悲戚感伤的嗟叹,表达了他们的无奈和不满,也为当时的生产关系留下了真实的写照。
  反映了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成就,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言及此,《生民》颇可关注,这是一篇周部族的史诗,也是《诗经》中最优秀的叙事诗之一。作品热情地歌颂了周部族的始祖后稷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诞实匍匐,克歧克嶷,以就口食。藝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
  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 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褏,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恆之秬秠,是获是亩。恆之糜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诗歌集中赞美了后稷的种植才能,说他刚能站起来的时候就会寻找食物,他先后种植了荏、菽、麻、麦、黄茂、瓜、秬、秠、糜、芑等多种庄稼,种什么,成什么,都获得了大丰收,才能非凡。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有相之道”,这即是《史记·周本纪》中所说的后稷有“相土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是说后稷发现了土壤与农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这当然是上古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发现。二是“诞降嘉种”,是说上天降赐了优良的种子。三是说他种植的品类非常丰富。土壤、种子、品类都是农业发展中的要素,说明了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四是 “即有邰家室”,有邰,古地名,在今陕西武功县,是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之后,后稷就率领周部族的人民到有邰去建立家园,开始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定居生活。在我国历史上,周人率先完成了以游猎为主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其意义自不待言。所以,这篇作品具有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是人们公认的。
  三
  从艺术角度来看,《诗经》是我国诗歌艺术的一座高峰,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也提供了基本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参照。《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的艺术手法也被概括为“赋、比、兴”三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章,具有突出的歌功颂德的庙堂文学的色彩,艺术价值不大。“雅”特别是大雅,也是以颂功为主调的,但它颂功的手法则与颂诗迥然不同,颂诗大多篇幅短小,内容空洞,而雅诗中的一些作品则是运用传说乃至神话为材料,以叙事为手法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也创造了我国早期叙事诗的辉煌。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从其始祖后稷到周王朝开国期间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得到了系统的全面的反映,被称之为周王朝的史诗。至于“风”,亦称“国风”,其性质为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声,其艺术成就最高,体现了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才能。下面,我们就本文所关注的农事诗作以艺术分析。
  “赋”的手法的出色运用。 赋的手法在《诗经》的农事诗中 得到了较普遍的运用,大雅中的《生民》,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信南山》,国风中的《七月》、《东山》等。尤其是《七月》、《生民》在“赋”法的运用上都更显出色。前文已述及《七月》全景式地展现了农夫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再看《生民》的前三章: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
  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居然
  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此三章叙述了后稷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盛情赞美后稷的神奇。第一章赞美他母亲姜嫄怀孕的神奇,“履帝武敏”,踩了上帝的足迹的大拇指处就怀孕了,就生下了后稷。这种“履跡生子”的传说无独有偶,《商颂·玄鸟》亦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说简狄吃了一个燕子蛋而生下了商部族的始祖契。这些看似荒诞的说法,却包含了某种历史的真实。人类社会都经历了“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原始群婚时代,以此我们可以断定契、后稷就出生在那个时代。把他的出生归之于上帝,当然是至高至上的赞美。第二章“先生如达”。《郑笺》云:“达,羊子也。” 这是说他出生的时候就像生羊羔一样。羊是那个时代许多部族的崇拜物,这自然也是赞美了。这特异的出生,却让姜嫄怕是上帝不高兴而感到惶恐。第三章是说,姜嫄出于惶恐而三次把孩子扔掉,但神奇的事情却连连发生。她把孩子扔到了窄窄的街巷,走过的牛羊都避开了他;她把孩子扔进了树林,砍伐树木的人们救了他;她又把孩子扔到了寒冰之上,成群的飞鸟都过来用翅膀护着他。经历了三次大难不死的考验,后稷是多么的神奇!通过叙述这些生动的传说,既表现了周人对自己始祖后稷的赞美,也洋溢着他们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崇敬之情,取得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富于浓厚的情感色彩。《诗经》保存的农事诗产生的时间都比较早,还属于中国诗歌的早期发展阶段,技巧上也显示出些许的朴拙或稚嫩,亦因其功用或题材有别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比如颂、雅中的那些“涉农”诗歌,感情色彩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虔诚的炽热,手法也主要是通过对节奏鲜明、韵调和谐的四言句式地反复咏唱来表现。但到了国风中,不管是情感的色彩和内涵,还是表现手法,都让人耳目一新。以《七月》为例,这首诗歌的前三章都是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为开头,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句子在诗歌每段的开头重复出现,反复咏唱,本身就有渲染抒情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再加上作品中不时出现的诸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等充满嗟叹感伤的句子,互成呼应,就使全诗形成了一个悲凉凄伤的基调和氛围。在《七月》中还有一些极简约、极本色的描述却蕴蓄着丰富悠长的情韵。如: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
  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春日暖阳,鸟语花香,采桑女却无心于此,她们只觉得时日难捱,原来她们心笼愁云,怕被贵族公子抢掠而去。以乐景铺垫烘衬写其情怨,韵味悠长,曲尽其妙。故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之曰:“二章从春日鸟鸣,写女之采桑,自执懿筐起以至忽的心伤,描摹此女尽态极妍,后世詠采桑女,作闺情诗,无以复加。”【 】再看一例: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
  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那个小小的蟋蟀都能够随着节令气候的变化适时的找到生存的地方,而我们农夫一家人却要在这样破败的房子里度过寒冬!其怨愁伤感之情,尽在这看似不伦的对比中。姚氏亦有评曰:“自五月至十月,写以渐寒之意,笔端尤为超绝。妙在只言物,使人自可知人,物由在野而至入室,人亦如此矣。两字正相照应。”【 】清人方玉润亦赞其云:“而自五月至八月,一气说下,朴直之至。然其体物微妙,又何精致乃尔!”【 】
  《诗经》作品在形式上也多有特点。这些在农事诗中都有绝佳的表现。如重章叠唱,即每章的开头都用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句子,反复咏唱。如前文提到的《七月》开头前三章即是。《豳·东山》则更是妙韵无穷,该诗反映了长期的战争结束之后,一位士兵在归途中复杂的情感活动。全诗凡四章,每章都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为开头。在这节奏显明的反复咏唱中,我们闭目遐思,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冒着濛濛细雨匆匆赶路的士兵的形象。从中不难体会到其回家心情之急迫,思乡、思亲之殷切。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富于情韵,引人遐思的抒情氛围,从而使对长期艰苦征战的回味、庭院破败的忧伤、田园荒芜的担忧、新婚场面的回放、对新婚即久别的妻子的思念等等,都在他的绵绵思绪之中。诚可谓情深意密,韵味悠长,感人至深。《诗经》在形式上另一特点是以四言为主而又富于变化,节奏显明,隔句用韵,诵读非常上口。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农事诗的作者们是深谙此道的,以上所引作品即是明证。此外。《诗经》的语言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准确、优美、生动、形象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它还抓住了汉字音韵配合的特点,使用了大量的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和叠词。《诗经》的语汇也非常丰富。尤其是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更显示了其语言艺术的魅力。刘勰《文心雕龙》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皎日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斯言得之!
  【注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社会的映射——《诗经》
大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简论《诗经》中的农事诗
《诗经》第二百一十七篇《甫田》
《诗经》中劳作诗研究(青年文学家)(张瑶)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