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安徽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过关要点14

第三章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

14、德育原则: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疏导性原则:(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3、长善救失原则:(要求:1)要“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应做到:1)要尊重学生2)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5、因材施教原则:(要做到: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3)要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做到;1)组织和建设好集体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7、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求: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2)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德育方法】

15、德育方法:1、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说服的分类: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说服注意的要求:1)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2)要注重差异和时机3)要具有趣味性4)教师要以诚待人)2、陶冶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她们的道德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陶冶包含:1)人格感化2)环境熏陶3)艺术浸染。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3、榜样法: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榜样包括:1)典范2)示范3)典型。原则:1)可接受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德智并重原则)4、锻炼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锻炼包括四个方面:1)行为训练2)娱乐休闲活动3)社会实践4)委托任务;锻炼注意要点:1)调动学生主动性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5、奖惩法: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作出积极性反馈,以巩固和强化这一品德与行为;(奖励的原则:1)将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因素统一起来2)将即时奖励与延时奖励统一起来3)将外界的奖励和内在的自我奖励统一起来4)将目的型奖励和过程型奖励统一起来5将奖励当事人与激励其他人相统一);(实施惩罚教师应遵循的原则:1)尊重性原则2)伦理性原则3)最少性原则4)确定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6)捣源性原则7)延时性原则)。

16、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中实现的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第四章 【师德与师德规范】

【师德概述】

17、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1爱岗敬业(基本要求:1)忠于职守,尽心尽力2)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教师要能够做好以上两点还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1)正确看待教师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加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2)树立正确的苦乐观3)正确认识贡献个索取的关系);2教书育人(遵循的要求:1)钻研业务,勇于创新2)严谨治学,一丝不苟3)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3为人师表:(教师如何做到为人师表几点建议:1)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2)为人师表具有内在性3)为人师表要具有“度”);

18、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2)过于抽象空泛3)存在着“不当”现象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重叠现象

19、师德教育的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①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②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④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①实践②拜师③自我修养(反省、慎独)

第四部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课程基本理论】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概念: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2、课程类型: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程表现形式划分)。

3、制约课程发展主要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

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基本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评价:优点:①按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局限性:①以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②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主张:①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②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③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评价:优点:①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②强调实践活动③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

基本主张: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来的,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评价:优点:①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①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②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③夸大教育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综》各章知识查看方法(依据关键字查看)
教育综合知识主观必背题100题⑤
2017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jiaoyu
09年招教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