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禹碑
夏禹碑》又称《禹碑》。
​建于衡山岣嵝山,亦称《岣嵝碑》。
​古代文人、书法家以为该碑
​是纪念大禹而立的碑,
​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碑。
​碑文9行,共77字,
​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
​最末一行5字。
​因其碑文字形如蝌蚪,
​文字奇特难识,
​既不同于甲骨文大篆钟鼎文
​也不同于籀篆蝌蚪文,无法辩读、解释。
​中国甲骨古文专家郭沫若曾对此碑文进行过仔细研究,
​但也只认出了其中少数几个字。
历代对其内容看法不一。
[夏禹书]是被称为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传世古代文字,与[仓颉书]、[禹王碑]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总共12个字,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按它的顺序先后进行破译,现将《大观帖》的译文附在前面,便于比较:“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四库全书·钦定淳化阁帖释文》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一]破解文字 :
第一个字是象形字,象草从土里往外生,是最原始的出字,而甲骨文的出字则是一只脚进入穴里,进为出,已进化许多。这里的出字作进解。是早期的出字。
第二个字也是象形字,象个鸟形,应是鸟字,鸟本地名,与[禹王碑]中的'姒若忘鸟’一句中的鸟,同指大禹的家乡名称。这两个字的写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鸟的形状,笔者释鸟字,大禹的家乡叫鸟,他活动的地方在聂北,先秦人管古邢地称聂北,即冀州一带。故又尊称大禹为聂子。大观帖的释者将鸟释作令不确。
第三、四个字是聂子,人名,是对大禹的尊称。
第五个字象两个人用口交谈于地,坐字,古人称跪为坐。而星则是由地上有草,草上有晶组成形声字。释星错。
第六个字象一个人持弓形,为引字,导也。而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则对引字作如下解,引字从弓从人,或从弓从大,古时人大同用。小篆的引字一竖是由人简化而来,如同弗字,其中两竖并非指箭杆,而是两人的简化,用绳子将二人捆住,不字才是弗的本意。 纪字是由丝和己字组成形声字,不确。
第七个字象一人上有**之形,为参字,拜也。而齐字象三个麦粒形,与参字有别。
第八个字是屯字,古时屯春是一字,屯,储存也。
第九个字象用双手射箭形,是矢字,表弓箭的意思。与其字有别。
第十个字是尚,尊崇也。
第十一个字象枝杆的形,为干字,捍卫也。与节字有别,释节错。
第十二个字从倒已,象人跪在地上,上身舞动之形,祀字,祭也。而甲骨文化字则是由二人组成,一正一倒谓之化,祀与化有别,释化错。
下面是我对[夏禹书]的释文:'出鸟,聂子坐引参,屯矢尚干祀’。
[二][夏禹书]记载了什么内容?此十二字的大意是:进入鸟地,大禹跪下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储存弓箭是为了捍卫疆土和祭祀活动。[夏禹书]记述了大禹将戎与祀列为国之最重要的两项活动,他一生不重吃,不重穿,不重行,但对祭祀祖先神灵特隆重,特讲究,这一点从[禹王碑]文里也可证实。禹王碑文中有'北过冀而奠’一句,写大禹治水路过家门而不入,却先祭奠祖先和神灵,他把宗教和信仰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冀指的就是冀州,在聂北一带。大禹在治水之余,还经常以烟享神,以酒祭神,最后神灵昭示,迁徙大吉,治水成功。可见,无论是[夏禹书]还是[禹王碑],记述大禹的家乡鸟和活动范围聂北邢地或冀州,在地名上是一致的,在重视祭祀方面也是相同的,两篇可互为印证,都是写大禹的事,一篇写大禹治水,一篇写大禹的重要活动:祀与戎。
[三]从哪儿能看出这12字是夏朝文字?
[夏禹书]的文字与甲骨文的字相近相接相连的,属于同一体系,其中有五个字是一样的,是甲骨文专家能认识的,如出、聂、子、屯尚,其余七字是甲骨文中所没有的,需要从字形的构造上,去辩识,尤其从象形的造字原理和方法上,去分析研究,最终才能得到破解。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方能作出如下结论,[夏禹书]不论是从文字还 是内容上,都在甲骨文之前。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夏禹书]从字体上看,更接近小篆,小篆是秦以后才出现的,怎会在甲骨文之前呢?这就要从篆字说起了,郭沫若曾考证过篆字,他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就是官书。”金学智据此认为:“篆书主要是通行于官方典册印信的严正书”官书即官方文字,在历史上已有夏篆之说,当代的古文字界为什么不承认[夏禹书]是夏朝文字,因为他们连夏朝还没承认呢,能承认夏朝文字吗?[夏禹书]是夏朝文字无疑。
​多数认为碑文大概是记录大禹治水的一些内容。
​有人却猜测可能是道家记录的一种咒符。
​也有的干脆说它是古时道士伪造。
​但至今也无法断定其文字是否后人伪造。
​其实宋代就有人摹刻“大禹碑”,
​后人附会为大禹所作,
​释读时也便附会大禹的各种传说。
​相关这类神秘文字的传说,
​多是人们附会的结果。​
​而这种附会的结果,
​则将这种文字越说越神秘。​
这是最早记载大禹事迹的文章,也是夏代最早的一篇文献资料。能释出此文,欣慰之至!
七十七字完整释文如下:
​承帝夏脉,魅痟僕御,州痛永殪。
​禹破渊门,脊躬娄沙,北置弇臿,
​奠取汲溉,为舞岳麓。
昶泉去,
​操丧见发,瑶来求附。家弃祀离,
​楚崇率姒,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羕。
​南蜀莽盲,久质畏苗,焕册莫罪,
​宁朋永非(疑)!
碑文详译:
承帝夏脉。
承帝二字没说的,前人已经译出。第三字“夏”,懂甲骨文的都知道,“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虫虫,虫子出来就是夏天了。这第三个字,头上二个触角,背上的翅膀,肚子上的纹路,不用说的,就是虫,就是“夏”字。第四个字,如羽毛左飞右飞,这是脉字,又是派字,如对族谱有点研究之人,当对此二字当较熟悉,宗族延续,就是"派、脉"这二字,古时是一个字,没有偏旁,是永字对称翻个个。永则水长流,反则分派。此句是说:承继大禹的夏代。
魅(mèi)痟(xiāo )僕御。
第一个字,左从鬼,右从未从九,所以是个魅字。第二个字,左床右肖,是为痟字,是为头痛病或消渴症,亦为鬼。古人对疾病的理解不比今人,有病即认为鬼緾身,魅为纠緾痟为鬼。第三字左从人,是僕从的僕。第四字不是卿,是“御”,这个字原意是驾车,在这里是抵御、防御,就是帮大禹在这挡鬼。
此句是说:大禹生病,替他值御,帮他驱鬼。
州痛永殪。
州痛二个字比较好认,痛字从病从用,不多说。第三个“永”字,此永非永,是永字下用多了二道长长弯弯,此长长弯弯念弱,这个字意是永弱,复合字,就还译成永吧。第四字是“殪”字不是“登”,意思是死了。
此句是说:禹死九州悲痛。
禹破渊门。
这第一个长得象人脸的字是禹字,这个字上面象云一样的是刀旁。仔细认来,非禹字莫属。第二个字是“破”,没有石字旁,字形是皮,字意是破。古字多只认半边。第三字渊也是没有三点水,门字无话。
脊躬娄沙。
第一字是“背”字还是“脊”字,认不准,但背字常见脊不常见,是脊字的可能性更大。第二字左弓右身是为躬字。第三字下边从女,上面如山二重,是背篓的篓字,没竹头。第四字沙仔细看看就认出了。
北置弇(yǎn)臿(chā)。
第三字弇,字意是覆盖,遮蔽。臿是铲子,弇臿就是举起的铲子遮蔽了天,形容工程规模很大。
奠取汲溉。
奠取二字不难认,第三字汲,下面从水,上面从手,字形很难认,勉强认出。第四字为溉,没有三点水的。这个字,下面拖出,就是水浪之形,是为溉。
为舞岳麓。
此四字均不难认,点明后细看就是。
以上一段文字,是记述大禹功绩。一是破龙门,二是通河道,三是引水灌溉。据说渊门有好几处,最大的是河南的龙门。治水成功后,庆功会在岳麓山举行。
(bù)昶(chǎng)泉去。
第一个字,病字头,步字底,意思是復病也。昶的意思在《说文解字》里是日长,有个字典解释是白天长,我认为错了,说文讲日长,应当是指日子久了。泉字和益字很象,这里是泉字。第四字去字很少见,很难认,是去是弃考虑多日,最后认为是去字。
此句是说:禹旧病复发,迁延日久,终于去世。
操丧见发。
操丧,操执丧事。见发,将发而未发。此二字在谢东凌收藏的玉版上也有见。
瑶来求附。
第一个字“瑶”,字形里没有王字旁,指的是瑶族之民,故译文中加王字旁。附,归附,依附。
家弃祀离。
弃家离祀是大事,这一句指的是瑶民还是禹之宗族?不甚了了。
楚崇率姒(sì)。
楚是指湖南,崇是指在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的崇山。看来禹是死在崇山了。相传舜流放苗民领袖欢兜于此山。姒,这个字可极难认,大禹及后代都姓这个姓,相传是舜赐给禹的。在绍兴大禹陵附近,姒姓后裔,自大禹起已传至今146世。
裹盛桴徒。
裹盛就是将禹盛装收敛,桴是木筏。此句是说将禹裹以盛装,用木筏运送。
葬稽堂祈羕。
第二字要说一下,此字从龙从匕,是为稽,当然是没有偏旁的稽,指的是绍兴的会稽。大禹死后的葬地,在这里得到确认。堂是祭祀用的,相当于家庙。看来当时为禹专门修了享祭的建筑。羕的意思是水长,此字从永从水有长的字样,所以是羕字不误。
以上这一段文字,讲述了大禹死后迁葬的全过程,过去学术上一直争论大禹死在何处,葬在何处,这下全清楚了。
南蜀莽盲。
湖南之南,古时称之为南蜀?
久质畏苗。
质,质问,疑问。禹征苗后,看来苗人不大服气,总找禹的不是,所以害怕苗民。
焕册莫罪。
焕,本意是火光,第二个字是门里一个出字,念册,字意与册相同,册是记录,史册。光照史册,不能给禹加罪。平定三苗是大禹干的,苗民肯定想给禹加点罪名。
看来夏代就有了册,可惜年代太久,没有传下来的。
宁朋永非(疑)!
最后一字不排除是“疑”字。
此句意为永远不要非议大禹!
这最后一节,是讲为什么要刻这块碑,就是让人永远记住大禹的功绩,不可非议他。
白话译文:
继承夏帝之血脉,为帝值御驱鬼魅,九州悲痛永远的逝去。
禹辟开渊门,弯着脊亲自背负沙篓;在北方组织工程,铲子举起遮蔽天地,奠定了汲水灌溉。治水功成,在岳麓跳舞庆贺。
旧病复发,天长日久,禹终于去世。正在准备为禹发丧之时,有瑶民请求归附。
抛弃家园,离开祖祀,在楚的崇山,率领姒的氏族,将禹盛装裹敛,装在筏上迁徒,葬在会稽,修了堂,祭祀禹,为他祈似水之永福。
南蜀莽莽蛮荒之地,担心苗民总是借故生事,故立碑炷册不得加罪,息宁旁人永远之非议!
西安谢子展2011年8月24日译完
下附杨慎释读的《夏禹碑》碑文释文:
( 按碑文排列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
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
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
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
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近年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岣嵝碑》并非《禹碑》。
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
刘志一则认为:词《岣嵝碑》为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记录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歌颂其功勋。
岳麓山《禹王碑》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云麓峰左侧石壁上刻有一块《禹王碑》。
《禹王碑》面东而立。
原碑早毁,现存碑文为南宋嘉定五年摹拓刻本。
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沙太守张西铭建有“护碑亭”。
明崇宗三年(1630年)兵道石维岳重修亭台,增建石栏。
碑二侧增有明代刑部刘汝南《夸神禹碑歌》和清代欧阳正焕《大观》石刻。
清朝康熙年间,周召南、丁司孔重修。
1935年周翰重修,并增刻“禹碑”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把此摩崖石刻碑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
受到较好的保护。
喜乐至人  撰稿    无量破体书法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洪水时代的《夏禹书》被谁破译了
[夏禹书]是夏朝文字吗?
夏禹书(一)
夏朝存在文字吗?这4篇无法释读的神秘文字,比商朝甲骨文更古老
“三星堆”研究难于开展下去?民间学者大胆假设,提供了一新思路
夏朝文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