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的开合与虚实


广告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概要

作者:王力

当当
广告

诗词格律

作者:王力 著

当当

这一讲再给大家学习一下诗词的开合与虚实:

一、诗词的开合与虚实

(一)开合的概念

在诗词的写作中,我们必然要涉及景、物、人、事。

必然要涉及这些景、物、人、事的远近、大小、早晚等等。

这就涉及到描写、叙述进程中的开合问题。

开合,可以理解为放开和关上,

就是开阖、捭阖的意思,

还可以理解为,放出去、收拢来。

(二)开合在不同领域范畴的具体表现

所谓开合,对于诗词就是一个范围问题。

1、在写景,就是一个空间范围,

包括物象的大和小、远和近、扩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2、在叙事,主要是时间范围,

包括事件早晚,是历史,还是现在,还是将来;

事件与自身关系的远近,自身之事、他人之事、古人之事等等。

也有大和小、远和近、扩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3、在抒情,则是从自我出发的范围,

包括我、我和他人、他人,以及所处的环境的问题。

也有大和小、远和近、扩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总结一下:

不管写景、叙事,还是抒情,

开合都是大和小、远和近、扩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总之是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说到底,就是范围问题,空间的范围,时间的范围。

我们看例诗: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是未曾动身之前的思想活动,

是从城里到城外的,是开张的,放出去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

何处有多大?

无限大!可能是所有的地方。

但丞相祠堂终究还是一个小地方,是有具体答案的。

锦官城外柏森森。

把前边的“何处”收拢来,具体到一个地方,

锦官城外,那个松柏森森的地方。

这一联,首先以人(我)为中心,把思绪放出去,放到了城外。

继而把“何处”收拢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这是一联中的开合。

一句中也有开合。

我们看:丞相祠堂何处寻?

首先思想中已经有了一个具体的地方,

不大,就是一个院落。

可以看做是思想的出发点,

而“何处”二字用问句把它放到了广大的不确定之中。

从中也看出了开合。

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外是多大的地方?

无限大!

除了锦官城里的所有地方,

大不大?

而柏森森的这块地方就不大了,

就是祠堂所在地,一个小小的院落。

这是一句的开合。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对祠堂内的描写,从锦官城外收拢来,收到祠堂内。

相对于首联,这就是合。

这是联间的开合。

再看句内,

碧草对于春色,黄鹂对于好音都要小很多。

这也可以看出开合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从前二联的现在,一下子跳到了八百年前,汉末和三国时代!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上句仍是八百年前,下句则回到现在。

这样,

前四句

--5、6、7三句

--尾句,

这三个部分,

从时间上就构成了整首诗的开合。

至于后两联联内、句内的开合,大家

课后琢磨一下。

大家记住,这个开合包括

一句内的开合;

一联内的开合;

联间的开合;

整首诗的开合。

我们许多同学写作业和写作品,往往局限于眼前的景物和情绪,

把描写和抒发紧紧地锁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写出来的东西萎缩浅薄;

还有少部分同学写的时候天马行空,

空间上一味的阔大,时间上更是难以确切的看出,

写出来的东西浮滑飘渺,难以理解。

这都是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开合的问题导致的。

现在分析一下后面这首词的开合。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先看第一句的开合。我们看起拍第一句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潇潇暮雨,是作者实际感觉到的,也许就淋到了自己。

虽说算不上合,但也绝不是开。

这是个出发点

洒江天三个字,却是开到了极处!

江天,就是世界吧?

句前一个领字----对, 

除了领起句子,还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如果没有这个“对”字,它是一个完全句:

潇潇(定)暮雨(主)洒(谓)江天(宾)。

主语就是暮雨。

但有了这个“对”字,就成了无主句: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合成谓语)。省略了主语。

那么,主语是什么?

我!作者自己。

也就是说,这一句里暗含一个“我”字。

这个“我”字就是真真正正的出发点。

整句看起来,就是从合逐渐地放开。

(我)--暮雨--江天。

再看一韵的开合。

第二韵句,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霜风凄紧,写作者立身处,是合;

关河冷落,写大的环境,是开;

残照当楼,还是作者立身处,合。

以上两韵间,是事件发展时间上的开合,

后一韵是现在(合),

起拍则是以前(开)。

我们看第三韵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对前文的总结。是处,作者立身处,合。

把眼界从远处收回到是处。

上阙煞尾: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则是开。作者想开去,想到江水东流。

下阕从上阙的立身环境写到自身。

这与上阙又构成了整首词的开合。

其实,这首词的每一个韵句内都有开合;

相邻韵句之间也都有开合。

我们只看关键的名词就能看出其中的开合。

(我)--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楼--物华--江水

--踪迹--佳人--妆楼--归舟--阑干

这些名词就是诗词的血肉器官,

决定了境象的远近、大小等形象属性,

也决定了境象描写进程中的开与合。

而连接这些名词的动词、形容词们,则是筋骨和手足,

(三)虚实的概念

(一)概念

高中课本有云: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眼见为实,心想为虚;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还有一个简单的说法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广告

诗词格律

作者:李凯 著

当当
广告

诗词格律全集(精装)

作者:张小燕,陈佳 著

当当

1、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2、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3、虚与实的区别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男主人公对她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疼爱;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牵挂之情。没有这种虚的想象,就不能体会出抒情主人公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九死不悔的执着。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蝴蝶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撇开韵的因素)如“好”、“满”、“浓”、“足”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音乐旋律很抽象,但白居易能将婉转之虚转化为“间关莺语”之实;韩愈能将悠扬之虚转化为“浮云柳絮”之实。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以无胜有更是把虚实结合推向了及至,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感情,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了。

(5)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书法上讲究疏密,园林上讲究掩映。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在空无。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王建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韩愈的“颖乎尔诚能,勿以冰碳置我肠”以听者冰碳置肠的感受反衬弹者技艺之高超。常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然而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表现雪大之实,并非亲眼所见,处处从虚处落笔,尤其是末句写声,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4、虚实的相辅相成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5、虚与实的表述方式

我们写东西不可能一味地写实,

也不可能一味地虚写

太实则如堆砌,太虚则如浮云

有虚有实才能更恰当的描写境象,更确切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3)、虚实结合:把现实的象、事、境与想象的象、事、境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个感情。

可以丰富诗词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

(4)、在虚实转化上,我们需要化虚为实。

把另一个世界的物象和事境化为我们所在的世界的象、事、境;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还可以把时间那一头的物象和事境化为这一刻的象、事、境。为我所用,为现在所用,为当下所用。

比如李白的越中怀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5)、在虚实转化上,我们还需要化实为虚。

把实境化为虚笔,化为情感,或者化为抒情议论。

比如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在第二句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境象,是作者正在经历的真实环境。

但到作结时,作者却把它化为虚景,当做了作者想象重聚时夫妻们的话题。

所以,我们今后的诗词创作中,写实景的时候要实中透虚,写虚景的时候有凭籍依托,落到实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1)|虚实结合
古诗中最难的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指导与突破
诗词的立体感
【直面高考】: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
65.何谓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情景、烘托、比喻、空白手
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技法例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