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氏奇穴针灸学.12

董氏奇穴针灸学.12  

 

【门金穴】

部位:在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附图】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

取穴:当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与火主穴并列。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注意:禁双脚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门金穴位置在胃经之陷谷穴后骨前陷中。(据《针灸大成》指出陷谷在内庭后二寸,并且有些书指陷谷在第二、三蹠骨结合处,则本穴与陷谷相符,参看拙著《针灸穴学》236页之取穴)

※本穴为治肠胃炎之特效要穴。不论何种腹泻,针之皆有特效。

※本穴治太阳穴之偏头痛及鼻塞、经痛,亦极特效。

※本穴治腹胀效果亦极好(配灵骨尚可治腹痛)。

※本穴治上述各病,若与内庭穴倒马并用疗效更佳,与内庭倒马尚可治脱肛。

【木斗穴】

部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附图】

解剖:(脾神经,肝神经)(阙P68,木留穴从《董氏奇穴针灸发挥》补入)

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木留穴】

穴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蹠骨与趾骨关节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肝神经、脾神经。)

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距木斗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木斗与内庭平行,木留与陷谷平行,均位于足部第三趾与第四趾之间,两穴常以倒马针并用,除治上述各症外,尚可治疗全身麻木,木留穴单独也可治疗中指、无名指疼痛及伸屈不灵。

【六完穴】

部位: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附图】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止血(包括跌伤、刀伤出血或是打针血流不止)、偏头痛。

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

注意:哮喘、肺病、痰多、体弱均禁用此穴。

说明及发挥:

※六完穴位置在胆经之侠溪穴后五分,一说与侠溪相符。(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511页体表定位)

※本穴治眩晕,偏头痛,(少阳经走向)耳鸣亦有卓效。

【水曲穴】

部位:在六完穴后一寸处。【附图】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妇科子宫疾病。

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六完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水曲穴位置与胆经之临泣穴相符。水曲穴在第四、五趾骨间陷中,应是临泣穴。(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509页取穴,根据《针灸大成》言临泣去侠溪寸半,则六完穴应在侠溪后五分。从个人随董师学习经验,董师取穴均先以近掌或足之骨缝为标准,则六六部位几个穴位定位,应以火主、门金、木留、水曲为主。

※本穴治耳鸣眼痒疗效甚好。

※本穴治手腕疼痛或无力亦颇有效。

※本穴亦能治全身骨痛、神经痛、手骨痛。

※本穴尚能治肩痛、腿筋紧及肌肉萎缩,肌肉麻木。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尤有特效。

【火连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距趾骨与蹠骨关节后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而引起之头晕眼昏、心跳、心脏衰弱。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距趾骨与蹠骨关节一寸五分。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连穴位置与脾经之太白穴位置相符。

※本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疗效甚佳。

【火菊穴】

部位:在火连穴后一寸。【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手发麻、心跳、头晕、脚痛、高血压、头脑胀、眼晕、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在火连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针治头部病可针更深,效果尤佳。)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菊穴位置与脾经之公孙穴位置相符,治疗上述各症确有特效。为董师临床常用要穴。(治前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常用。)

【火散穴】

部位:在火菊穴后一寸。【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六腑副神经)

主治:头痛、脑胀、眼角痛、肾亏、头晕、眼花、腰酸、背痛。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距火菊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运用:火连、火菊、火散三穴可同时下针,主治以上各症及脑瘤、脑膜炎。但注意单脚取穴,双脚不可同时下针。(按:此为董师原著,仅作参考)

说明及发挥:

※火散穴位置与肾经之然谷穴位置相符。

※上述三穴双脚皆取并无不佳作用,但临床用针务必精简为宜。

【水相穴】

部位:在内踝骨直后,跟筋前缘陷处。【附图】

解剖:(肾之支神经、脑神经)

主抬: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而引起之腰痛、脊椎骨痛、妇科产后风、白内障。

取穴:在跟筋前缘陷处,当内踝骨尖之直后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或针沿跟筋前缘扎透过去)。

说明及发挥:

※水相穴位置与肾经之太溪穴位置相符,治疗病症亦以肾经为主。若针刺时位置稍后,贴筋针刺,效果更佳。

【水仙穴】

部位:在内踝骨直后之下二寸,跟筋前缘陷处。【附图】

主治:同水相穴及肾亏之背痛。

取穴:在水相穴直下二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

说明及发挥:

※水仙穴位于水相穴下二寸处。常与水相倒马并用,治疗肾亏各病。

【水晶穴】

部位:在内踝尖之直下二寸。

解剖:(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胀、子宫瘤、小腹气肿胀闷。

取穴:当内踝尖之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贴骨针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本穴在内踝尖直下二寸,贴骨针,治妇科子宫病及妇科小腹胀疗效甚好。

【花骨一穴】

部位:在足底第一与第二蹠骨之间。【附图】

解剖:(脾、肺、肾神经)

主治:沙眼、眼角红、眼皮炎、眼迎风流泪、怕光、眉棱骨痛。

取穴:当足底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五分一穴,又五分一穴,再五分一穴,再八分一穴,共四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花骨一穴系一穴组由四个单穴组成,位于足底,第一穴适与行间穴相对,第三穴适与太冲穴相对,第二穴则适在此二穴之中间,第四穴在第三穴后八分处。

【花骨二穴】

部位:在足底第二与第三蹠骨之间。【附图】

解剖:(脾之神经)

主治:手指无力、手臂痛。

取穴:当足底第二与第三蹠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一寸一穴,又五分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花骨二穴由二穴组成,后穴与陷谷穴相对,前穴则在陷谷前五分(即陷谷穴与内庭穴之间)。

※花骨二穴尚能治手臂不举,甚效。

【花骨三穴】

部位:在足底第三与第四蹠骨之间。【附图】

解剖:(脾之神经)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脊椎骨痛。

取穴:当足底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本穴除治上述病症外,亦能治白眼发赤。

【花骨四穴】

部位:在足底第四与第五蹠骨之间。【附图】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脊椎骨痛、坐骨神经痛,小腹痛、胃痛、止血。

取穴:在足底第四与第五蹠骨之间,距趾间叉口一寸半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花骨四穴与胆经之地五会穴相对。

※本穴亦可治手发麻及脚发麻。

第七章◎七七部位(小腿部位)

概说

七七、八八部位为董氏奇穴之精华部位,“七七部位”即小腿部位,“八八部位”则指大腿而言。临床常用于全身机能之调整及脏腑证候群之整体治疗,效果迅速而显著,除解穴外,概为倒马并用,各组穴道除治疗脏腑病变外,对其有关外表病变亦有疗效,例如驷马穴为治疗肺经病变之要穴,透过肺主皮肤之关系,亦为治皮肤病之特效穴,其它各组有关穴道:如上三黄之治肝病,下三皇、通肾、通胃、通背之治肾脏病,通关、通山、通天之治心脏病等,均依此类椎。

其间亦有穴位位置与十四经穴位相符,因用处不同而命名不同者,概于穴位后注明,其它说明要点已于本书绪论中说明,在此从略。

【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附图】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附图】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说明及发挥:

※正筋位于昆仑与太溪穴间之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就经络言,膀胱经行经颈项,又就“以筋治筋”(尝见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断者,头颈立刻歪垂)而言,可见其间颇有关连,因此以此二穴倒马治疗颈项强硬或疼痛,效果极佳。

※又闪腰岔气较重者,在委中点刺后(一般轻症经点刺后即觉轻松,而不必再针它穴)加针正筋、正宗两穴,尤能助其速愈。

※本穴组治疗脑震荡亦颇有效(余于1977年曾发表“急症针灸疗法,于《大同中医杂志》)。

【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附图】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本穴常与搏球穴倒马并用治背痛极有效。也可与正宗及正筋并用成大倒马,加强治疗颈、腰脊痛有特效。

【搏球穴】

部位: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附图】

主治:腿转筋、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

取穴:平卧,脚跟用软垫垫高,当下腿后侧在正士穴直上二寸五分,即腓肠肌之下缘是穴。

手术:针一寸至二寸。

运用:与四花中穴配用,主治霍乱转筋及肾亏。

说明及发挥:

※搏球位置在膀胱经之承山穴下一寸半,与正士互相倒马治疗背痛(尤其是膏肓穴附近痛)或腰背痛效果极佳。若久病入络,在患侧搏球至正士一带寻青筋点刺出血,立可见效。

※本穴因邻近承山穴,治疗腿抽筋亦极有效。与承山倒马并用,疗效更佳。

【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一重穴位置在悬钟穴向前,即阳明经方向横开一寸处。

【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针(即所谓倒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说明及发挥:

※一重穴位于胆经之悬钟穴向前一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二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二寸,三针同下,除治上述各症特效外,尚可治脾发炎、脾肿大、脾硬化(脾家病用针以右边为主),乳发炎、乳痛、乳房小叶增生,甲状腺肿大等症极效。

※本穴有活脑部血液循环及祛风化痰之功效,治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及脑性麻痹均有极大功效。

※本穴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亦有殊效,皆与祛风化痰有关。

【四花上穴】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帘。【附图】

解剖:(肺支神经,心支神经)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内生瘤、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

手术:针深二寸至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运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

说明及发挥:

※四花上穴与足三里平行,贴肱骨取穴进针。

※本穴有强心作用,深针治心脏病及哮喘效果极佳,点刺出血治疗上述病变效果更佳。点刺治疗久年胃病、胃溃疡等症亦极效,一般胃痛点刺后可立止疼痛,久年胃病更可加速治愈。

【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病、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取穴:当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针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说明及发挥:

※本穴位于胃经条口穴上五分,为应用极广泛之穴道,以三棱针点刺治疗上述各病确有特效。

※此外,以三棱针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等病亦有效验。

※用毫针则还能治肩胛痛,肘弯痛、食指痛亦极效,唯治则与它穴不同,以采患侧同侧之穴位为主。

【四花副穴】

部位: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附图】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取穴:当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处是穴。

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心脏病、急性胃痛、肠胃炎。

运用:四花副穴与四花中穴配合使用,治以上诸症立即见效,但扎针时应对正血管,以见黑血为准。

说明及发挥:

※四花副穴在下巨虚穴下一寸,临床上配合四花中应用,亦为应用广泛之点刺要穴。

※点刺不必拘泥穴位,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之青筋上点刺,出血即见效果。

【四花下穴】

部位:四花副穴直下二寸半。【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

取穴:当四花副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

※四花下穴之位置在胃经上,所治之病多系胃肠病,腑肠穴亦在胃经上,主治亦同,但两针通常配合应用。

※两针并用,亦称削骨针(紧贴胫骨进针)能治骨骼胀大(骨刺)。

【腑肠穴】

部位: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四花里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当胫骨之外缘。【附图】

解剖:(心之支神经、肺之区支神经)

主治:肠胃病、心脏病、心跳、转筋霍乱(呕吐)。

取穴: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至胫骨之外缘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

※四花里点刺出血治上述病变效果更佳。

※点刺出血尚能治变形性膝关节炎(膝关节骨刺)。

【四花外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肺之支神经、六腑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取穴:当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运用: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

说明:

※四花外穴亦为极重要点刺穴位,除上述各病外,对于侧身各种病变更有特效。如上述之偏头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侧面(胆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足跗痛等均有特效。

※点刺时在四花外穴周围视青筋出血即见大效,不必拘穴位。

【上唇穴】

部位:在膝盖下缘。【附图】

主治:唇痛、白口症。

取穴;当膝盖正中央下缘,膑骨韧上。

手术:用三棱针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区,使出黑血,立即见效。

【下唇穴】

部位,在膝盖下缘约一寸。【附图】

主治:唇痛、白口症。

取穴:当膝盖下缘约一寸处。

手术:用三棱针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区,使出黑血,立即见效。

说明及发挥:

※两穴均以点刺为主,主治唇部病证,治口腔炎亦有效。

【天皇穴】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附图】

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病)、肾脏炎、糖尿病、蛋白尿。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病,胃酸过多。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说明:

※天皇穴即脾经之阴陵泉穴,除治疗上述病症外,董师还用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所引起之头晕头痛、臂痛、失眠等症。

※本穴还可治疗项部及胸膂强紧。

【天皇副穴】(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说明及发挥:

※天皇副穴又名肾关,为补肾要穴,除治疗上述病症外,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亦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余曾治某部司长之五十肩,一次而愈。

※配复溜治眼球外斜及飞蚊症极有效。

※本穴治多尿、夜尿极特效。

※本穴直刺治胸口闷、胸口痛、强心,斜刺治眉棱骨痛,前头痛。补肾。

【地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附图】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人,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穴位即脾经之郄穴漏谷,本穴与肾关、人皇合称下三皇,本穴在三皇穴之位置居中,或应更名为人皇,而下面之人皇则更改为地皇似较合理,在此仍从原说。

【四肢穴】

部位:当胫骨之内侧,在内踝上四寸。【附图】

解剖:(心之支神经、四肢神经、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四肢痛、颈项痛、糖尿病。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四肢穴配肾关治肘痛、肩痛甚效。

【人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附图】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穴位即脾经之三阴交穴,配合地皇、肾关同用,合称下三皇穴。

※三皇穴为补肾要穴,举凡肾亏所致之各种病变皆有疗效。

※三皇穴并用治疗泌尿系统病,消化系统病及妇科疾病疗效甚佳。

※三皇穴治疗神经衰弱效果亦佳。

【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当胫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半。

【侧下三里穴】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附图】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当膝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半。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说明及发挥:

※此二穴除治上述症状外;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尤为特效。治疗手腕扭伤疼痛,效果亦极佳。

※此二穴治疗脚跟痛不能着地,效果亦佳。

【足千金穴】

部位:在侧下三里穴外(后)开五分,再直下二寸。【附图】

解剖:(肺之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喉侧(甲状腺)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鱼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咙生疮、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状腺肿。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下三里穴向后横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足五金穴】

部位:在足千金穴直下二寸。【附图】

解剖:(肺之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喉侧(甲状腺)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鱼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咙生疮、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状腺肿。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足千金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足千金与足五金穴通常同时取穴,除治甲状腺炎可双足取针下针外,其他各症均单足取穴下针。

说明及发挥:

※足千金与足五金合用,以治疗喉部病变为主,除外还可治急性肠炎,肩及背痛。

※此二穴治疗肩臂不能左右活动,尤其特效。配合肾关治五十肩极具特效。

【七虎穴】

部位:在外踝后一寸半之直线上。【附图】

解剖:(腓肠神经、胸肋神经)

主治:肩骨痛、锁骨炎、胸骨痛及肿胀、肋膜炎。

取穴:在外踝后一寸半之直线上取穴;当外踝尖直后一寸半之上二寸一穴,又上二寸一穴,再上二寸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附图】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说明及发挥:

※外三关对于外科病变之疗效显著,对于青春痘疗效亦佳;外三关之中关穴还常用于治疗肩臂左右转动不适。

※外三关另外尚能治手红肿、手臂肿胀发热,肘痛(中穴为主),三叉神经痛。

【光明穴】

部位:在内踝尖直后一寸之上二寸处。【附图】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当内踝尖之直后一寸又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此穴即肾经之复溜,除治疗眼散光及内障外,治疗多种眼病如飞蚊症、青光眼等亦有特效,常配肾关、人皇等穴应用。

第八章◎八八部位

概说

八八部位:为大腿部位,系董氏奇穴之精华部位。主治及用法已于第七章述及,详见前章说明,在此从略。

【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附图】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风湿性心脏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通山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附图】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风湿性心脏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四寸。【附图】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风湿性心脏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直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说明及发挥:

※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为治疗心脏病及血液循环要穴,盖伏兔穴为脉络之会(见《针灸大成》),即在通关、通山连线中央点上,经络(均隶属胃经)相同,部位毗邻,因此效果近似。

※除上述各证外,尚可治疗下肢浮肿,通天穴单用治膝盖痛亦甚效。

※通关、通山、通天治疗胃病,疗效亦佳。重性胃病刺血后再针此穴,疗效更佳。此穴组治妊娠呕吐亦有特效。

※曾用此穴治手指痛、丹毒、腿风湿无力,疗效颇佳。

【姐妹一穴】

部位:在通山穴向内横开一寸后向上一寸。【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经期不定、子宫痒、肠痛、胃出血。

取穴:当通山穴向内侧横开一寸再直上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一寸半至二寸半。

【姐妹二穴】

部位:在姐妹一穴直上二寸半。【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经期不定、子宫痒、肠痛、胃出血。

取穴:当姐妹一穴直上二寸半处是穴。

手术:针一寸半至二寸半。

【姐妹三穴】

部位:在姐妹二穴直上二寸半。【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经期不定、子宫痒、肠痛、胃出血。

取穴:当姐妹二穴直上二寸半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半至二寸半。

运用:三姐妹穴两腿六穴通常同时取穴下针。

说明及发挥:

※姐妹一、二、三穴治疗妇科病确有效验,但目前则以手掌之妇科穴或还巢穴替代。

【感冒一穴】

部位:在姐妹二穴向里横开一寸。【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主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感冒头痛。

取穴:当姐妹二穴向里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寸半

【感冒二穴】

部位:在姐妹三穴向里横开一寸。【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主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感冒头痛。

取穴:当姐妹三穴向里横开一寸,亦即感冒一穴直上二寸半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寸半

运用:感冒一、感冒二穴同时取穴,针向腿中心斜刺。

说明及发挥:

※感冒穴对感冒确能收到减轻症状之效,但位于大腿上部,取穴略有不便,目前多以三叉一穴配灵骨大白治疗,重症可于少商、商阳点刺,配针曲池,疗效更佳。

【通肾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上缘。【附图】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阳萎、早泄、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白带下。

取穴:当膝盖内侧上缘之陷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半。

【通胃穴】

部位:在通肾穴上二寸。【附图】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膝盖内侧上缘之上二寸,即通肾穴之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半。

【通背穴】

部位:在通肾穴之上四寸。【附图】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通肾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声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半。

运用: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

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

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针,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虞。

说明及发挥:

※通肾、通胃、通背均位于大腿内侧黑白肉际之棱线上,利水补肾之效甚强。

※通肾穴除治疗上述证状外,还可治疗口干、喉痛。

※上述三穴配合主治肾脏炎、脸浮肿、全身浮肿、四肢浮肿、脚背红肿极为有效,两侧六针齐下,并无大碍。

※上述三穴治疗肩峰痛亦极有效。通胃穴单治胃病可立即见效;通背穴治背痛极效。

【明黄穴】

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附图】

解剖:(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大腿内侧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半至二寸半。

【天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附图】

解剖:(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自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明黄穴直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其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直下三寸。

解剖:(胆总神经,心之支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黄胆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明黄穴直下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取穴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等各证,脾硬化、舌疮。

说明及发挥:

※明黄、其黄、天黄位于大腿内侧厥阴经线上(肝经)。

※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合用简称上三黄,为治疗肝脏病变之主要穴道,对于急性肝炎,则以先针肝门、肠门为要。

※上三黄穴治疗颈椎骨刺、腰椎骨刺、疗效亦佳。

※透过调整肝脾之作用,治血液病效果极佳,如白血球过多,再生障碍性贫血,齿衄、鼻衄等。

※透过平肝熄风之作用,治疗美尼尔症(重性头晕)、帕金森症、舞蹈病亦有一定疗效,配肾关、复溜疗效更好。

【火枝穴】

部位:在其黄穴上一寸半。【附图】

解剖:(肝、胆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黄胆病、黄胆病之头晕、眼花及背痛、胆囊炎。

取穴:当其黄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明黄、火枝、其黄三穴同时下针治黄胆病、胆炎。

【火全穴】

部位:在其黄穴直下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肝、胆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脊椎神经)

主治:同火枝穴,并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火全穴配合其黄、火枝穴下针,亦可治黄胆病、胆炎及胆结石止痛,火全穴单独取穴治脊椎骨及足跟痛。

说明:火全、其黄、火枝三穴治上述各病确有特效,但由于取穴之便,目前治胆囊病变多以面部之木枝穴取代。

【驷马中穴】

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附图】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驷马上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附图】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驷马下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足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

说明及发挥:

※驷马上中下三穴位于膝盖骨外上缘之延伸线上,驷马中穴据经验,应于胆经风市穴向前(向阳明经)横开三寸半之穴点为宜。

※驷马三穴为治疗肺脏病候群之特效要穴,治疗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类皮肤病效果亦佳。另外治疗结膜炎。甲状腺肿亦有卓效。耳病(耳鸣、重听)亦有卓效。

※本穴治疗胸痛、胸肋痛、胸连背痛均有效。

【下泉穴】

部位:在膝关节外侧面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附图】

解剖:(肺部与面部之机动神经)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经跳、口歪、眼斜。

取穴:在膝关节外侧面正中央直上二寸半处是穴。109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中泉穴】

部位:在下泉穴之直上二寸。【附图】

解剖:(肺部与面部之机动神经)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经跳、口歪、眼斜。

取穴:当下泉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八分。

【上泉穴】,

部位,在下泉穴之直上二寸。【附图】

解剖:(肺部与面部之机动神经)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经跳、口歪、眼斜。

取穴:当中泉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上泉、中泉、下泉三穴单脚同时取穴下针。治左用右穴;治右用左穴。

说明:上泉、中泉、下泉三穴合称三泉穴,位于胆经线上,治颜面神经麻痹有卓效,治耳鸣、重听亦有效。

【金前下穴】

部位:在膝盖骨外上角之直上一寸。【附图】

解剖:(肺部机动神经、肝之交感神经)

主治:胸骨外鼓、肺弱、羊狗疯、头痛、皮肤敏感。

取穴:在膝盖骨外侧上角之直上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金前上穴】

部位:在金前下穴直上一寸半。【附图】

解剖:(肺部机动神经、肝之交感神经)

主治:胸骨外鼓、肺弱、羊狗疯、头痛、皮肤敏感。

取穴:在膝盖骨外侧上角,上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金前上下两穴双脚同时配穴下针。

【中九里穴】

部位:在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附图】

解剖:(肺之区支神经、四肢弹力神经)

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脖颈痛、头晕、眼胀、手麻、臂麻、腿痛、神经无力。

取穴:当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

※本穴与胆经之风市穴位置相符,为极常用之镇痛及镇定要穴(疏风作用极强),亦为董师治疗前高棉总统朗诺半身不遂之主穴。

※本穴除上述治证外,对耳神经痛、口歪眼斜、太阳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亦有疗效。本穴之主治极多,对于身体侧面(尤其是胆经)各种病变尤为特效;应用时可配合胆经中渎穴倒马,效果更佳。

※本穴尚能治耳鸣及风疹瘙痒亦极有效。

【上九里穴】

部位:在中九里穴向前横开一寸半。【附图】

解剖:(心之神经、肾之神经)

主治:心经之臂痛、眼痛、肾气不足之腹胀。

取穴:当中九里穴向前横开一寸半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寸半。

【下九里穴】

部位:在中九里穴向后横开一寸半。【附图】

解剖:(背神经、腿神经)

主治:背痛、腿痛。

取穴:当中九里穴向后横开一寸半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寸半。

【解穴】

部位:在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横开三分。【附图】

解剖:(心敏感神经及血管)

主治:扎针后气血错乱、血不归经、下针处起包、疼痛、或是西医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损伤、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劳过度之疼痛。

取穴:当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横开三分。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下针后将针缓转动,病痛解除即取针,留针时间以八分钟为限。如患者晕针不省人事,即将其口张开,以扁针、以凉水洗其头,并以湿毛巾覆盖其头部,令饮凉开水半杯即苏;受刑休克者亦可用此法解之,如患霍乱引起休克,可用凉水洗头,使其恢复知觉,然后用针药治之。

说明及发挥:

※解穴治疗上述各证确有特效,留针时间并不以八分钟为限。

※解穴治疗新发初患之各种疼痛疗效极佳,尤其是各种新得之扭伤尤具卓效。

【内通关穴】

部位:在通关穴向内横开五分。【附图】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四肢神经麻痹、心脏衰弱、中风不语、腰痛、手不能举。

取穴:当通关穴向内横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内通山穴】

部位:在通山穴向内横开五分。【附图】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四肢神经麻痹、心脏衰弱、中风不语、腰痛、手不能举。

取穴:当通山穴向内横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内通天穴】

部位:在通天穴向内横开五分。【附图】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四肢神经麻痹、心脏衰弱、中风不语、腰痛、手不能举。

取穴:当通天穴向内横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事项见通关、通山、通天穴各条。

【失音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之中央点及其下二寸。【附图】

解剖:(肾神经、喉之主神经)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说明及发挥:

※本穴治疗失音、音哑确实有效。治疗扁桃腺甲状腺肿大、喉咙肿痛亦有疗效。

第九章◎九九部位

【耳环穴】

部位:在耳垂表面之中央。【附图】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解酒、止呕吐。

取穴:当耳垂表面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由外向里(向面部)斜刺一分至一分半(皮下针)。

说明及发挥:

※耳环穴与耳针眼点相符。

※治酒醉配合素髎穴并用,效果更佳。

【木耳穴】

部位:在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附图】

解剖:(肝神经)

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肿大、肝衰弱引起之疲劳、久年淋病(需长期针治)。

取穴:当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处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火耳穴】

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附图】

解剖:(心之神经)

主治,心脏衰弱及膝盖痛、四肢痛。

取穴: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

※火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膝点,但治疗范围更广泛。

※董师注重膝与心之关系,故用于心脏病变亦有疗效。

【土耳穴】

部位,在耳甲腔部之中。【附图】

解剖:(脾之神经)

主治:神经衰弱、红血球过多、发高烧、糖尿病。

取穴:在耳甲腔之中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土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脾区。

【金耳穴】

部位: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脊椎骨弯曲、过敏性感冒。

取穴: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金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肺区。

【水耳穴】

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亏、腰部两边痛、腹部发胀。

取穴: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

※火耳穴相当于耳针之肾区。

※以上火耳、木耳、土耳、金耳、水耳等穴以五行命名者,对于五脏之五行体系各病亦有疗效。

【耳背穴】

部位:在木耳穴之上约三分处。【附图】

解剖:(喉部神经)

主治:喉炎、喉蛾。

取穴:在木耳穴之上约三分处血管中取之。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说明及发挥:

※耳背穴相当于耳针之上耳背处。

※本点为点刺要穴,点刺出血治疗皮肤病、青春痘、面部黄褐斑、偏头痛、张口不灵、扁桃腺炎、结膜炎极有效。

【耳三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

部位:在耳轮之外缘。【附图】

解剖:(肺、肾神经)

主治:霍乱、偏头痛、感冒、扁桃腺炎。

取穴:在耳轮外缘上端一穴(耳上穴)、中央一穴(耳中穴)、下端一穴(耳下穴)。

手术:用三棱针扎出血,1次用2穴可矣。

第十章◎十十部位(头面部位)

【正会穴】

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附图】

解剖:(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说明及发挥:

※本穴位置与督脉之百会穴相符,治疗上述各症确有特效,唯需与前会或后会穴倒马并用较佳。

※本穴董师常用治半身不遂,配灵骨、大白疗效更高。

【州圆穴】

部位:在正会穴旁开一寸三分。【附图】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虚弱、气喘、坐骨神经痛及背痛、神经失灵。

取穴:当正会穴向右及左旁开一寸三分处是穴(左右各一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说明:本穴应以正会穴旁开一寸半取穴为宜,相当于膀胱经之通天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氏奇穴针灸学4
经穴学-董氏奇穴·第一篇(下) 2
经穴学-董氏奇穴·第一篇 9_11
董氏奇穴经穴学
怪三针与三泉穴
史继霞董氏奇穴针灸姐妹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