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湿热下注“相关的词条 医学百科
与“湿热下注“相关的词条
赞助商链接
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 病证名。指湿热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治疗大法宜清热利湿。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2
湿热脚气
湿热脚气 病名。脚气病因于湿热相搏所引发。《寿世保元·脚气》:“湿热脚气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膝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胫肿痛,脚膝生疮赤肿,及内外生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或以四苓散加
湿热便血
脉濡数,苔厚腻。《石室秘录·通治法》:“血之下也,……非湿热之相浸,即酒毒之深结。”治宜清热利湿、解酒毒、凉营止血等法,方用约营煎、槐角丸,槐花散,或地榆散合赤小豆当归散等方。参见热毒下血、湿毒下血等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
下注疮
下注疮 病名。发于小腿部疮疡,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多由外受风湿毒邪,使荣卫凝滞所致,始生于小腿之前面,证见肿胀痛痒,破溃则脓水淋漓,若水之注,往往缠绵难愈,相当于小腿部之湿疹,或下肢溃疡,治宜内服萆薢渗湿汤,外敷以青黛散为佳。亦名湿
湿热
湿热 ①病因学名词。指一种病邪。湿和热相结合的病邪。致病可分别引致脾胃、肝胆及下焦大肠、膀胱等脏腑或皮肤筋脉的病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②病证名。吴坤安于《伤寒指掌》卷四中描述此证
湿热痉
湿热痉 病名。指痉病因于湿热之邪传变而致病。痉之发作,多由湿热挟风,侵袭筋脉,或因肝经、心包经热甚动风以引发。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
湿热袋敷疗法
患者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的感觉。过热时在热袋与患者体表间多垫毛巾。随着热袋温度逐渐下降,可逐步抽出热袋下的毛巾。 7.热袋可反复多次加热使用,直至硅胶失效不能加热为止。 经常检查恒温水箱的恒温器是否正常工作,不能使
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 病证名。指湿热蕴于大肠之证。症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多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多见于结肠炎、痢疾。治宜清热燥湿。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
湿热灭菌法
的温度愈低。湿热灭菌的菌体蛋白质吸收水分,因较大同一温度的干热空气中易于凝固。 ②温热灭菌过程中蒸气放出大量潜热,加速提高湿度。因而湿热灭菌比干热所要温度低,如在同一温度下,则湿热灭菌所需时间比干热短。 ③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使深部也
肝经湿热带下
肝经湿热带下 病证名。带下证型之一。多因肝郁久而化热,犯脾,挟脾湿流注下焦,以致症见带下淋沥不断,色黄或赤白相兼,粘稠腥臭,兼乳胀胁痛,精神抑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尿黄而少等。治宜泻肝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或用白头翁25克、黄
风湿热
天。 (四)中医药治疗 急性风湿热多属热痹,宜用祛风清热化湿治法;慢性风湿热则多属寒痹,宜用祛风散寒化湿治法。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等辅以中医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针刺疗法对缓解关节症状
分解湿热汤
功能主治 夏秋之间,先泻后痢,腹中疼痛,后重之极,下痢不可,欲痢不得,口渴饮水,小腹作胀。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论述 此方用车前以利水,用黄连以清热,用厚朴以分清浊,余则止秽去滞,调和于邪正之间,以解分争也。
小儿风湿热
尾炎。发热一般都不太高且热型多不规则,少数可见短期高热,大多数为长期持续怀低热,持续约3~4周。 心脏症状 根据病理学的统计,几乎所有病例的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而在小儿风湿热则心脏病
膀胱湿热
膀胱湿热 病证名。指湿热蕴结于膀胱的病证。症见尿频、尿急、尿涩少而痛、尿黄赤混浊或尿血,常伴有发热腰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利湿,方如八正散。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59:32 (GMT+08:00)
脾湿热
湿热 病因病理学术语。即指湿热困脾的病机。脾与胃相表里,脾热往往伴随胃热,故临床多见脾胃湿热。症见脘腹胀满、食少倦怠、头重如裹、恶心欲吐、口淡不渴、便溏不爽、尿少而黄,甚则身目俱黄,舌苔黄腻,脉濡数。又如皮肤病的湿疹、脓疱疮等,亦多与脾湿热
湿热腰痛
湿热腰痛 病名。腰痛之一。见《丹溪心法·腰痛》。指腰痛之因于湿热者,或因外感湿热时邪,或因厚味饮食、脾胃失和以致湿热内蕴所致。秦景明谓:“湿热腰痛之证,内热烦热,自汗口渴,二便赤涩,酸痛沉重。”并有腰部觉热,甚则肢节红肿,脉数,苔黄腻。
湿热腹胀
湿热腹胀 病证名。指肠胃湿热内蕴所致之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腹胀之证,面目黄肿,小便赤涩,大便或结、或泄黄糜,或日晡潮热,烦渴口苦,口甘口淡,腹胀胁痛。”治以清利湿热为主。胁痛、口苦、面黄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胆之火;小便赤涩,
湿热呕吐
湿热呕吐 病证名。指胃肠积热,复感湿热之邪而致之呕吐。多有内热、满闷恶心等兼证。《症因脉治》卷二:“湿热呕吐之证,内热烦躁,口臭身热,面目黄肿,满闷恶心,闻谷气即呕。”其脉数大,或兼濡;舌苔黄腻,舌质红绛。宜清湿除热,用家秘清胃汤、栀连二
湿热眩晕
湿热眩晕 病证名。指外感湿热所致之眩晕。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临床以头目眩晕,自汗,面垢背寒,口渴欲饮,小便黄赤为常见症候,亦可兼有发热。其脉濡数,舌苔黄腻。宜清化湿热,用人参白虎汤、黄连香薷饮等方。参见眩晕条。 最后修订于 2009
湿热痿
湿热痿 病证名。痿证之一。见《医学纲目》卷十七。指湿热伤于筋、肉而致的痿证。《素问·痿论》在论述痿证诸多病因中,列“脾气热”和“有渐于湿”等记述;《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有“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说。湿热痿除腿
湿热腹痛
湿热腹痛 病证名。指中焦湿热内结、通降失调引致之腹痛,腹壁虽较柔软,而有“按之愈甚”的特点,并兼有其他湿热见症。《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病源流》:“湿热腹痛,按之愈甚。宜升提、利小便。宜升麻、柴胡、防风、葛根、木通、黄连、黄芩、滑石、车前
湿热痢
,调气止痢。选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化滞汤、香连丸等方。若兼表邪,恶寒发热、头痛,用荆防败毒散,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湿火伤于气分(白冻多于红冻),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红冻多于白冻),用河间黄连汤。如偏于气滞、食滞,则腹痛、里急后重
湿热疟
湿热疟 病名。又名湿疟、暑疟。《症因脉治》卷四:“湿热疟之因,《内经》云: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则疟日作。”发作时兼见身重肢痛、
湿热型胆石汤
《外伤科学》 方名湿热型胆石汤 组成 金钱草1两,鸡内金5钱,木香5钱(后下),茵陈1两,延胡索3钱,山栀子3钱,柴胡3钱,溪黄草(或虎杖)1两,石菖蒲3钱。 功效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主治 胆石症。 用法用量
湿热身肿
湿热身肿 病证名。指身肿因于湿热滞留所致。除身肿外,兼有身热、黄疸、胸腹胀闷等证。《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身肿之证,身热目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即阳水肿之证也。湿热身肿之因,或湿热行令,袭人肌表,或先伤于湿
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 病证名。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症见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利肝胆湿热。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最后修订于 2009年
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 病证名。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为重浊粘滞之邪,阻滞气机,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粘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
风湿热性心脏病
风湿热伴右心衰时ESR可以正常,但CRP仍阳性;若三项均阴性,则多排除有活动期风湿热,但并不尽如此。 有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时,诊断风湿活动应注意有无以下情况一项以上:轻度贫血,窦性心动过速,关节疼,ASO升高和/或ESR、CRP升高
《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 温病著作。一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嗣
湿热牙痛
湿热牙痛 病证名。系指由于胃经湿热内蕴所致的牙痛。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参见痰毒牙痛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29:49 (GMT+08:00)
湿热头痛
湿热头痛 病证名。头痛因于湿热蒙蔽清窍所致。除头痛外,每有心烦,身重肢痛,或见面目、四肢浮肿,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多濡数。《兰室秘藏·头痛门》:“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治以清热化湿为主,用清空膏或温胆汤
薛氏湿热论歌诀
薛氏湿热论歌诀 温病方歌,清·王泰材编。本书系将薛雪《湿热条辨》的方剂汇编成歌诀,并加注说明。既便于记诵,又可加深理解。现有《王旭高医书六种》本等。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1:12 (GMT+08:00)
湿热发黄
湿热发黄 病证名。属黄疸病之阳黄范畴。见《丹溪心法·疸》。为湿热相搏所致之黄疸。《伤寒全生集·辨伤寒发黄》:“湿热发黄,一身尽痛,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色如熏黄,暗而不明也。”如热重于湿,则色如橘黄鲜明,口渴较甚,治以清热为主,兼用利湿消
足舟骨结节下注射
名称 足舟骨结节下注射 适应证 足舟骨结节下注射适用于:1.平足症、外翻足、弓足症。2.纵足弓疼痛。 禁忌证 1.注射部位有感染或同时有外伤。2.局部肿胀明显,影响定位和操作。3.骨肿瘤、畸形。 准备 患者体
湿热两治散
《洞天奥旨》卷十 方名湿热两治散 组成 萝卜种1两。 主治 坐板疮。 用法用量 敷于新瓦上煨微热,坐于其上。数次自愈。 制备方法 火煅存性,为末。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11:20:46
湿热壅遏汤
》引《老中医经验选编》 方名湿热壅遏汤 组成 甘草梢15g,生地15g,桔梗6g,柴胡6g,连翘9g,赤芍9g,桃仁9g,当归12g,红花3g,土茯苓30g。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利湿。 主治 狐惑病(口、眼、生殖
清热利湿
清热利湿 利湿法之一。治疗下焦湿热的方法。湿热下注,或蕴结下焦,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舌苔黄腻,常用方剂如八正散。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34:07 (GMT+08:00)
化毒除湿汤
川通草。 功能主治湿热下注。 摘录 《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上 《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上 组成 归尾、泽兰、苡仁、牡丹皮、赤芍、金银花、枳壳、川通草。 主治湿热下注。 最后修订于 2009年
风湿热头痛
风湿热头痛 病证名。风湿热邪合而上壅所致的头痛。《证治准绳·杂病》:“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偏正头痛年深不愈,并以清空膏主之。如苦头痛,每料中加细辛二钱。”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50:18 (GMT+08
清热利湿汤
热利湿汤 组成 瞿麦4钱,萹蓄4钱,木通1钱,车前子3钱,滑石4钱,延胡索3钱,连翘5钱,蒲公英5钱。 功效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 慢性盆腔炎属于湿热下注,气血郁结者。症见腰痛,腹痛拒按,伴有低热,带下黄稠
萆薢渗湿汤
主湿热下注之臁疮。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疡科心得集·补遗》 《疡科心得集·补遗》 方名 萆薢渗湿汤 组成 萆薢、薏仁、黄柏、赤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主治湿热下注,解疮
赤白带下
赤白带下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亦名赤白沥、赤白漏下、妇人下赤白沃等。指妇女带下,其色赤白相杂、味臭者。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治宜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方用清肝止淋汤
下(疒番)锭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方名下(疒番)锭 组成 蛇床子5钱,枯矾1两,川椒3钱,樟脑3钱,雄黄4钱,芥穗3钱,五倍子3钱,硇砂3钱。 功效 清热,去湿,止痒。 主治 阴门刺痒,湿热下注,溃流黄水。 用法用量 每次
脱肛
痢病诸候》:“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因气虚下陷,或胃肠湿热下注所致。气虚下陷者,治宜补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重用人参、黄芪、升麻;虚中挟火而痛者,加黄芩、黄连、槐花;虚寒者,用理中汤。因胃肠湿热下注,肛脱肿痛者,选用抽薪饮、大分清饮等方。可
通络利温汤
豆卷 防己 赤芍 秦艽 川牛膝 川萆薢 干地龙 归须 黄柏 白茄根 桑枝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络,清热利湿。治湿热下注,鹤膝肿热作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马培之医案》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复方黄松湿巾
复方黄松湿巾说明书 药品类型 中药 药品名称 复方黄松湿巾 药品汉语拼音 药品英文名称 成份 性状 作用类别 适应症/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外阴瘙痒;外阴
足胫肿痛
足胫肿痛 证名。两脚小腿部肿胀疼痛。多因风湿,或湿热下注所致。《寿世保元·脚气》:“风湿气,足胫肿痛。”“湿热脚气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胁不利,兼遍身疼痛。”参见脚气、足胫痛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9:
断下渗湿汤
肛中气坠,腹中不痛。 各家论述 重用樗根皮之苦燥湿,寒胜热,涩以断下,专入血分而涩血为君;地榆得先春之气,木火之精,去瘀生新;苏木、黄柏、赤苓、猪苓开膀胱,使气分之湿热,由前阴而去,不致遗留于血分也;楂肉亦为化瘀而设;银花为败毒而然
阴中湿烂
阴中湿烂 病证名。见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多因七情所伤,郁而生火,湿热下注所致。症见阴中或肿或痛或痒,分泌物多。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用龙胆泻肝汤。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5:47 (GMT+08:00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词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妙散
二妙散#
一病一药,20种常见病的“最怕”中成药!...
方剂之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之二妙散
二妙散—Earls360
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临床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