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阴病

少阴病

一、少阴病的特征

脉微细,但欲寐。

二、少阴病的病理说明

当代谢功能的沉衰,达到相当高度时,体内热能和血液受此影响而大为减弱,脉微细即为其应,营养失调,而大脑皮质,亦感有不能自持的现象,故但欲寐。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

少阴病气虚,血少,为病根,汗、下、火攻均所当忌。

四、少阴病可有二死只有一生

少阴病,阳息者死,阴脱者亦死,故死可有二因。阳盛阴虚者,原可壮水以制火,于阳证可用此法,用于阴阳俱虚的少阴证,则反促其死。阴虽虚,亦只有生阳复阴之一道,故生者只有一法。

五、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少阴病虽与太阴病同是虚寒所致病,而以温性兴奋药,为治疗原则,不过太阴病之虚,仅限于胃肠,而少阴病之虚已关系于气血,病有轻重,法剂自亦不同,见于本篇者,计有以下数则:

六、少阴病的方剂

1.附子汤证:恶寒、体痛、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而脉微细沉者。

方:炮附子二钱,茯苓三钱,人参二钱,白术四钱,芍药三钱。

2.真武汤证:方证见前,此从略。

3.通脉四逆汤证:为四逆汤证虚脱甚,而呕吐剧者。

方:炙甘草三钱,生附子二钱,干姜四钱五分。

4.白通汤证:为少阴表证兼下利证,较四逆汤证,不急迫而脉微者。

方:葱白四茎,干姜一钱半,附子一钱半。

5.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白通汤证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方:即上方加猪胆汁一钱五分,人尿七钱五分。

原药水煎,去渣加猪胆汁、人尿和合相得,温服。

6.桃花汤证:脉微弱、腹疼下利、便脓血者。

方:赤石脂八钱,干姜一钱,粳米一两。

水煎,另调赤石脂末四钱,顿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

《成绩录》日:“一男子,两脚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挛急,食颇减,赢瘦尤甚,时时痔血,二三年,他无所苦,先生与附子汤,疼痛减,挛急缓,食亦进,能行步,惟有痔血,乃投黄连解毒散,而止。”

《古方便览》日:“一道,年三十六,请予诊治,日:贫道二十岁前后,患淋疾,三年愈后,诸证杂出,此后腰下冷,如在冰雪中,虽盛夏,须覆重絮,每发时心腹疗痛,而手足不得动,腰脊痛,痉而不得反侧,甚则不能息,又忽忽少气,终夜不安席,大抵每夜必发,且自幼即有痔瘘,每遇寒喧乃发,自幼患至今,经十四年矣。余诊:以心下悸,痞硬,腹皮拘挛,乃使饮附子汤,及平水丸,时时以紫丸攻之,服半岁余,诸证全瘳。”

又:“一妇人,年五十余,患胸痹,饮食无味,身体尫赢,半岁许不愈。余诊之: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参汤、及三黄丸,使饮之,二十余日,未见其效。病者欲速,乃更他医,医视之,率而灸脐旁,忽心腹切疼,下利数十行,臭秽不可近,殆至欲死,于是复召余,乃以大承气汤下之,五六日,诸证顿退,饮食倍前。七八日小便不利,遍身红肿,心下痞硬,腹皮拘挛,余又用附子汤、及平水丸,三十日,诸证痊愈。”

又:“一十岁儿,脊梁曲而偏偻,两脚挛急,不能起,已二年矣。余以此方(即附子汤)及紫丸使饮之,两个月痊愈。”

《类聚方广义》谓附子汤日:“治水并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疼、身体疼、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又《金匮》妊娠病篇日:“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疼恶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按:扇,扉也。正字通日:户之开阖,犹如鸟羽之翕张,故从户从羽。今验之,妊娠六七月,少腹时时缩张而为疼者,多发热恶寒,小便不利,若撰用附子汤、当归芍药散,则小便快利,胀疼速瘥。又按:张者,恐为翕字之误,此条以张氏之口气,用之则有效,学者试之。”

《霍乱治略》日:“……下利甚,呕,腹中水鸣,或腹疼,小便不利,四肢冷或挛痛者,真武加半夏汤。下利不止,厥冷烦躁,四肢转筋,腹拘急,面表肉脱,眼凹声嘶者,四逆汤,随证宜用四逆加人参汤。下利转筋甚者,厥冷过臂膝,精神衰弱,脱汗啜珠,脉微细或沉伏不见者,通脉四逆汤。前证心胸气闭,干呕甚,或发呃逆者,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此证多死。若下利干呕皆止,厥冷烦躁,转筋自汗,呃逆不止,小便不利者,宜茯苓四逆汤,此证亦多死。然用此方而小便通利,至于大便带黄色,诸证渐退,有回生者”。

《聚英馆治疗杂话》白通加猪胆汁汤诀日:“一切大吐泻后,面色眼彩,属于虚寒而厥冷,其冷发自指里,完全正背虚寒而心下有膨满烦躁证,夏日霍乱,亦问有之。脉微欲绝或全绝,世医于此证,虽用附子理中等回阳药,然忘治心下之膨满,故药无效。此时宜用此方,有十倍参附理中之效。夫大吐泻后,何故心下痞硬乎?究其病源,因大吐泻后,脾胃暴虚,虚气与余邪相抟结,而聚心下,故用此方,以附子、干姜回阳,以猪胆汁压痞塞,以葱白治下元,用人尿镇坠下行之品,引肾中欲飞腾之阳气而归源,以一方而能四备。仲景之制方其精密若此,如何世之庸盲者,岂不知也。且此方不仅有效于霍乱吐泻证,凡中风卒倒,小儿慢惊,及其他一切暴卒病,脱阳等证,亦能见奇效,总之以心下为目的而用之为要,今仅举其效能之一隅耳,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类聚方广义》桃花汤条日:“按干姜份量甚少,可疑,《外台》载沈氏桃花汤,作赤石脂八两,粳米一升,干姜四两,余多用此方。吴仪洛日:服时再加末方寸匕者,以留滞固肠胃也,痢疾累日后,热气己退,脉迟弱,或微细,腹疼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此方。若身热脉实,呕渴,里急后重等证犹存者,当先随证以疏利之剂,驱逐热毒,荡涤胃肠也。若热腹疼,下利便脓血证而用此方,及禹余粮等者,犹关门养盗,其患莫可测也,学者思之。”此说颇有理。

七、阴阳表里错综证的治法

阴阳表里同时互见之变证,若阴证的里证已显,而阳证的表证甚轻,如身疼痛、下利清谷之例,此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此已于太阳篇解之。但阳证的表证甚显,而阴证的里证未著时,亦可微发汗,使病自表解,前已讲过的桂枝加附子汤证、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均属其例。见于本篇者,尚有以下各方证,然前属于桂枝剂之范畴,此则属于麻黄剂之范畴,又不得不知。

1.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表不解,脉微细,而急迫者。

方:麻黄(去节)二两,炙甘草二两,附子(炮)一钱。

2.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外寒内饮,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不急迫、脉沉孝或咳痰者。

方:麻黄(去节)二钱,附子炮一钱,细辛二钱。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

《医经今解》日:“若少阴证脉沉,但欲寐,始得之,发热肢厥,无汗者,为表病里和,当用此方,(麻附辛)以缓汗之。”

《医贯》日:“有头疼连脑者,此少阴伤寒,宜本方(麻附辛),不可不知。”

《张氏医通》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有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急无伦……以麻附细辛汤温之。”

《方舆鞔》日:“余壮年时,治一男,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而痘皆没,但欲寐,绝饮食,脉沉,热除,宛然少阴之病状也。因劝转就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之。再潜心细诊,沉脉之中,犹觉神存,乃作麻附细辛汤,使服之,翌日痘再发,脉复,气力稍增,由是起胀贯浆,顺候也,结痂而愈。惟此儿无热毒,为寻常之痘耳,因多由葛根加大黄汤使发汗过多,大便微溏,故有此变,此是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然幸儿未夭折,得免其父母之讥遣,亦大幸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日:“此方(麻附细辛汤)解少阴之表热,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后背脊洒淅恶寒后,微似发汗不止,一医以为阳虚之恶寒,与医王汤(补中益气)无效,服此方五帖而愈……。”

汤本按日:“余亦曾治老人之气管炎,用本方即得效矣。”

八、少阴热化证

热复寒自解,原属阴证佳兆,但少阴证津虚血少,若热化太过,反致虚热变证,见于本篇者,有以下各方证:

1.黄连阿胶汤证:本方证应为心下痞,心悸,身热,虚烦不得眠。

方:黄连四钱,黄芩二钱,芍药二钱,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钱。

先煮三物,去渣,内胶烊化尽,少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2.猪肤汤证:咽疼而下利、胸满心烦者。

方:猪肤四两。

水煮,去渣,加白蜜二两,白粉一两,熬香,合令相得,温分六服。

3.甘草汤证:咽疼或有急迫证者。

方:甘草三钱。水煎温服。

4.桔梗汤证:为甘草汤证、而咽肿疼或有脓、或有脓血者。

方:桔梗一钱半,甘草三钱。

5.苦酒汤证:咽中肿疼或生疮、而食水不下、或不能言语者。

方: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6.半夏散及汤方证:少阴病,咽疼者。

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各等份。

作散和服,方寸匕。若汤服,先煮水沸,内散方寸匕,更煮三沸,去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

《医宗必读》日:黄连阿胶汤,一名黄连鸡子黄汤,治温毒、下利脓血、少阴烦躁不得眠”。

《类聚方广义》黄连阿胶汤条日:“治久立腹中疼热、心中烦而不得眠、或便脓血者。治痘疮内陷而热气炽盛、咽燥、口渴、心悸、烦躁、衄血者。治诸失血证、胸悸身热、腹痛微利、舌干唇燥、烦悸不能寐,身体困惫,面无血色、或面热潮红者。”

尾台日:“淋漓证,小便热如汤,茎中灼疼而血多者,黄连阿胶汤有奇效。”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日:“此方(黄连阿胶汤)治柯韵伯之所谓少阴泻心汤,而病陷于阴分,(实非陷于阴分,乃陷虚证),上热仍不去,心烦或虚燥者,故吐血、咯血、心烦而不眠、五心热,而渐渐肉脱者。及凡诸病已久,热气侵淫于血分,而成诸证者。毒痢腹疼、脓血不止、口舌毒气者等,治之有验。又有用于少阴下利脓血者,但与桃花汤上热有别。又活用于疳泻不止者、与痘疮烦渴不寐者,有特效。”

《外台秘要》日:“巨效一方(即甘草汤),治毒白痢,日数十行,不问老少……。”

《圣济总录》日:“甘草治亡卒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

《类聚方广义》日:“凡用紫丸、备急丸、梅肉丸、白散等,未得吐下快利,恶心腹痛、苦楚闷乱者,用甘草汤,则吐泻俱快,腹痛顿安”。孙思邈日:“凡服汤而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若不吐则益佳,消息定后,服余汤,即顺利不更吐矣。此急迫愦闷之证,不与半夏、生姜之所主病同情,宜从急处置之。”甘草汤确有此治验,须记。

《和剂局方》日:“如圣汤(即桔梗汤),治风热毒气上攻咽喉,咽疼喉痹,肿塞妨闷,及肺痈咳嗽,咯吐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吐浊沫,气息腥臭,久久吐脓,状如米粥。又治伤寒之咽疼。”

《予备百药方》日:“治喉痹饮食不通欲死之方(即桔梗汤)兼治马喉痹(马,颈长。故凡痹在项内,深而不见,肿块干挟,壮热吐气数者是也)”。

《生生堂治验》日:“一男子,年二十,患下疳愈,其毒遂上攻,右耳渍聋,咽喉腐烂,白喉发病,嗣后,咽喉肿疼,米粒不能下,久之,唯待死耳。先生省之,且使门第诊之,谓日:二三子以何等方治之?皆日:七室丹、或龙门丸。先生笑日:否,尔等泥我规则,正以杀人耳,古谚日:欲投鼠而忌器。斯人有斯疾,犹鼠之近器,岂可不迫乎?然粮道己绝,胃气久惫,二三子之言虽当,但损其器,亦未如之何矣。因先与半夏苦酒汤,使衔而饮之。明日来人云:咽疼如忘,肿亦随消。旬余,其腹颇足当其毒,因与桃仁解毒汤而行重法,后以龙门丸下之,二月耳亦能闻矣。”

《类聚方广义》日:“按半夏散之服法,亦云少少咽之,盖咽中肿疼或生疮者,肿必及于会厌,故多咽,则过咽必少,若令冷而徐徐含咽时,不特药汁易下,亦可浸及疮处,是以外治而寓内治之法,用意甚密也,张子之术,可谓委曲周悉矣”。

《伤寒杂病辨证》日:“甘草汤、桔梗汤;日:咽疼,半夏散及汤;日:咽中疼;半夏苦酒汤,日:咽中伤而生疮,则皆咽疼为主者也,盖咽疼本有轻重之分,轻者未必肿,重者必大肿,以是咽疼不肿之轻者,为甘草汤证;其大肿之重者,为桔梗汤证;但不甚肿或涎缠咽中而不甚疼楚者,为半夏散及汤与苦酒汤证”。

九、类似少阴的外证

类似少阴之外证,其实属于阳性病,于治疗上甚关重要,不可不辨,见于本篇者,有以下各方证:

1.大承气汤证:(已详阳明篇,从略)

2.猪苓汤证:(解见前,从略)

3.四逆散证:本方为大柴胡汤证,不呕、腹挛疼、而急迫者。

方: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份。

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增其量亦可煎汤服。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

《蕉窗杂话》日:“一贵人之宠眷,春新四十,得病十八年,其问惟服用一医之药未绝,其证头疼眩冒,惟席上行步耳,因是细长而瘦皱,色白无血,骨瘦如柴,经已十年不行矣。腹候右脐旁有疝块,胁肋之下亦甚拘挛,余即用四逆散加良姜、牡蛎、刘寄奴,使服之,并日施灸风市、三里、三阴交各穴,其问虽时有小故,但始终不转方,至乙卯初冬,尚未期年,胁腹渐大,肌肉渐长,如无病时,头晕郁冒等证亦已如洗,月信亦稍稍至矣。”

汤本按日:“此证可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

又:“……老人,患鼻渊己三年,诸医为肺虚,百治不效……求治于余时,其人两鼻流涕极多,与四逆散加吴茱萸、牡蛎,使服之,一日服三帖,源源不断之浊涕鼻水,已停止不流矣。此证自古以来,均做肺部之病,多用辛夷白芷之类。又有云成自风邪后之余邪者,均误也,是皆由肝火上逆于肺,上下之气隔塞而成也。”

汤本按日:“此蓄脓证也,可用本方加薏苡仁合用当归芍药烈。

《类聚方广义》日:“四逆散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里急后重者”。

汤本按日:“余亦尝用本方治同证”。

《橘窗书影》日:“……年四十,气宇闭塞,颜色青惨,身体赢瘦,医以为劳瘵。余诊之:任脉拘急,胸中悸动,自左胁下延鸠尾,妨闷。余以为癖疾所为,与四逆散加鳖甲、茯苓,数日妨闷去,拘急解,气宇大开,但四肢无力,对物倦怠,因与千金茯苓丸,数旬全治。”

汤本按日:“此证,先宜四逆散桂枝茯苓汤之合方,后用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再加地黄、麦冬为是。千金茯苓汤,后世方也,合茯苓、人参、柴胡、麦门冬、地黄、桂枝、芍药而成,故与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再加地黄、麦门冬者,大同小异也。

又:“……年年患脚气,惟今年不发,但心下痞塞,任脉拘急,郁闭而不堪职业,余以四逆散加吴茱萸、茯苓数日,腹里大和,然饮食不美,元气颇馁,与柴芍六君子汤,元气不旺时,避免职业,恬然静养,遂不药而愈。”

汤本按日:“此证初起宜用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之合方,终用小柴胡加橘皮汤与当归芍药散之合方。”

又:“……患心下痞塞,任脉拘急,有动气不得安眠,时时吐血,医予滋补之剂无效。余诊之,非虚证也,宜和畅腹中,清凉肝火为治,予四逆散加黄连、茯苓、兼用黄连解毒散,数旬宿疾渐愈。”

汤本按日:“此证可用四逆散桂枝茯苓丸合方兼用黄解丸也”。

又:“唐津候次女,自春以来,脊骨六七椎之上,突起如覆杯,胸膈亦高张,气分因而郁塞,诸事不能工作,腹里拘急,背觉僵硬,伸屈不灵,余以四逆散加钩藤、羚羊角兼用大陷胸丸,经过旬日,胸腹宽快,但气色不甚旺,益进前方,脊骨凹没,自体如故,数月后,聘于上山候。”

汤本按日:“依余之经验结核性脊椎炎,骨关节炎等证,因瘀血介在者甚多,故此病宜四逆散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兼用大陷胸丸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杂谈
中医十大名方
《黄煌经方医话·临床篇》笔记
《伤寒论》114方剂
经方的使用思路
试用现代医学观点重新解读《伤寒论》的方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