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党锢之争入手,探析东汉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王朝的兴起、鼎盛、衰落到灭亡,是每个朝代都要经历的四个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势也。然合分的内因往往来自朝廷内部,正如康熙在乾清宫的警告:“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而在朝堂之上,在子嗣与大臣们之间。”东汉末年的二次党锢之争就验证了这句话,故我们就借此来探析东汉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引言

皇帝幼小、外戚专权是东汉王朝最显著的特点,而到了恒帝、灵帝在位时,更是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交替把持朝政。可见,东汉王朝陷入风雨飘摇之险境,随时都会被农民起义军或是外族入侵给消灭掉,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再好不过了。

幸好在东汉末年有一支正义的队伍,由李膺、范滂等士大夫为代表的清流派和郭泰、贾彪为代表的太学生组成,以匡扶王室、维护正义为目标,以言论批判为武器,针砭时弊、抨击权贵、品评人物,犹如东汉末年的一股清流,被称之为“清议”

党锢之争

清议的任务是把败坏朝堂的宦官、不作为的官员,甚至是皇帝不堪的行径给暴露出来,产生一种社会强有力的舆论,将舆论变成无形的压力,迫使皇帝不得不按着正义合理的方式与方法处理问题。

可见,清议的出现可以让把持朝政的外戚和宦官不能肆无忌惮,有所约束,让皇权逐渐回到皇帝手中,同时对于权贵者庇护下的贵族们、子弟们不在鱼肉百姓,从此提高了朝堂到地方的社会风气,倡导正义。

有了清议这股清流,东汉末年的衰败局势就可以回转了吗?下面我们就从清议与宦官的党锢之争入手,探析东汉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第一次党锢之争

继汉桓帝借助宦官势力铲除外戚集团为首的梁冀后,旁落的皇权得到了回归。于是,汉桓帝将有功劳的大宦官单超、徐璜、具瑷、左倌、唐衡五人封为诸侯,简称“五候”,对小功劳的宦官也封为“乡候”。

1、宦官贪横放恣

宦官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人数迅速增至二千多人。宦官们在朝堂上干涉政务,打击功臣,私下生活糜烂不堪,挑拨君臣关系等,同时宦官的亲戚及好友们,凭借宦官的权势和声望,残害老少妇孺,人尽皆知,却只能忍气吞声。

有史料记载: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太原太守平原刘踬使郡吏王允讨捕,亦于赦后杀之。

小黄门赵津本是宦官出生,攀岩权贵后大肆敛财、鱼肉百姓、藐视法律,为晋阳县的一大祸患,百姓人人躲之。太守刘踬接到多次匿名举报后派人将其逮捕,深受百姓爱戴。结果皇帝大赦天下,刘踬深感祸患之危执意将其处死。

宦官集团

2、陈蕃进谏无济于事

宦官党羽侯览、张泛被忠义之臣处决后,皇帝听信身边宦官挑拨,逮捕成瑨、黄浮等人。宦官与忠义之臣的对决达到了紧张时刻,而大臣们甚至恒帝对宦官听之信之都不敢进言,深怕引起龙颜大怒和遭到宦官的迫害。

太尉陈蕃深知宦官之害,百姓之苦,同时也深知成瑨、黄浮等人的行为虽然是为百姓除祸患,但是在皇帝大赦后把皇权置放一边,执意处决侯览等。在封建制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下,成瑨这是在违背旨意,挑战皇权。

然陈蕃还是进言,申诉成瑨、黄浮的罪行,呈词慷慨激昂,句句在理。朝中大臣们见此也纷纷述说宦官乱政,坑害忠良等等。宦官之权是皇权的延伸,恒帝再次感到皇权在旁落的感觉,顿时大怒,罢免了谏言的大臣们。

陈蕃及大臣的进言未能保住成瑨等人的性命,除了陈蕃外其余大臣还纷纷被罢官。可见,恒帝对宦官的信任,怪不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深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李膺触发党锢之争

忠义大臣或被处决,或被百官,宦官的气势更是嚣张跋扈,行迹更是不堪。一代大儒李膺对宦官所谓深恶痛绝,为了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同时重申清流之义,果断的斩杀了宦官党羽张成之弟张朔,有《后汉书·党锢列传·李膺传》如实记载了李膺逮捕张让的细节。

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贫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张朔为宦官党羽之弟,单凭借这次关系坑害贫苦百姓,逼迫孕妇致死。为了躲避李膺的法律制裁,躲在了京都大宦官家里的柱子中,李膺率部下将其逮捕,处决。

宦官们上次取得了胜利,可清议们士气高涨,这次怎么能放过以清议代表李膺呢?于是,宦官们让张让子弟上书恒帝,宫中宦官无中生有、里应外合诽谤李膺上书恒帝:

有史料记载: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宦官们内心狠毒,没有原则,深知历代皇帝最厌恶权臣者结党营私之行为。于是,皇帝下令逮捕李膺及以李膺为首的清议党人。党人逮捕者几百人,都为上流人士,陈蕃等大臣多次上书无效,李膺们在牢狱被宦官势力酷刑对待。

官僚集团

4、窦武挺身而出

延熹十年即公元167年,汉桓帝的丈人窦武上书求情,窦武文笔犀利且尖锐,劝谏恒帝不能对宦官听之信之,因为借助清议的力量达到政治上的平衡,只有平衡了才会稳定,即“平衡等于永恒”的道理。

有《资治通鉴》记载:臣惟膺等建忠抗节,志经王室,此诚陛下稷、伊、吕之佐;而虚为奸臣贼子之所诬枉,天下寒心,海内失望。惟陛下留神澄省,时见理出,以厌人鬼喁喁之心。

恒帝也深知权利不能偏薄,政治需要平衡,外加上李膺们确实刚正不阿。在查证后,恒帝下旨释放了李膺等人,但是却对释放的党人们,终身禁锢。

第二次党锢之争

李膺们打击了宦官的气势,党人们却被禁锢,如同阉割。但是,清议们本身就是维护正义,打击宦官而生的,再次虽然受到了大迫害,但是却丝毫没有退缩。

1、党人禁锢被解除

建宁元年,灵帝继位后,窦武的女儿窦皇后升为窦太后,窦武掌握了实权。窦武向窦太后进言,东汉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百姓名不聊生,同时现在朝廷上宦官当政,一家之言。这对整个东汉是及其危险的,建议窦太后接触恒帝的党锢之策,恢复正常的朝堂议事。

不久,太尉陈蕃及其清议派的李膺等再一次回到了朝堂之上,并且得到了窦太后(临时听证)的重用。而恒帝去世,宦官们失去了权利,如履薄冰,人心惶惶。

党锢之争

2、宦官反抗

古代对天体异象特别的看重,认为这是上天在提醒皇帝,甚至是灾难降临的前兆。东汉末年出现了日食,导致瞬间白天变成了黑夜,五指不见手指,上到朝廷下到百姓都议论纷纷,不知其意,甚至有传闻说汉室王朝将危矣。

太尉陈蕃也听到汉室即将不存的传闻,赶紧找到了窦武,并探讨到底是什么原因及其商讨该如何解决灾难的发声。而陈蕃却认为和宦官当政有关,有史书记载曰:

会有日食之变,蕃谓武曰:“昔萧望之困一石显,况今石显数十辈乎!蕃以八十之年,欲为将军除害,今可因日食斥罢宦官,以塞天变。

窦武也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上书给窦太后要铲除宦官,挽救即将崩塌的东汉。但是,窦太后却犹豫不决,迟迟不肯。

3、忠义被掩埋

官僚、外戚与清议团结一体,以窦武和陈蕃为代表欲将宦官铲除的消息被泄露,宦官们无奈之下软禁了窦太后,并下召给窦武。窦武带领军队却被御林军击败,自杀身亡。而太尉陈蕃、李膺等也在此中遭到了迫害。

宦官代理灵帝把持朝政,冠以窦武、陈蕃等反叛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搜捕余党,大肆追杀,有史料记载:

迁皇太后于南宫,徙武家属于日南;自公卿以下尝为蕃、武所举者及门生故吏,皆免官禁锢。

同时在公卿以下,但凡和陈蕃、窦武有关联的门生、官吏等一律罢免,并添加在禁锢的名单内。第二次党锢之争以窦武、陈蕃、李膺等的死亡不复存在了,同时曾经的清议们不是在党锢中死亡就是被列为了党锢。

党锢后的“新局面”

宦官取得了党锢的胜利,气焰更加的嚣张,皇权直接被宦官们取代。宦官们借着皇权为自己赢取私利,同时朝中的一切大小事情,灵帝都交给了身边的宦官们处理,朝中的大臣们更是提心吊胆,深怕得罪的宦官。

党锢残石

1、张奂禁锢归田

宦官借着张奂之手除掉了窦武被任命为大司农,被列为侯。然张奂忠义之士,在查明真相后欲为窦武和陈蕃平反。而宦官当道,灵帝不能辨别真伪,张奂被拘留数日后被禁锢归田。

有史书曰:遂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

张奂平反未果,被累及禁锢,郎官欲赢回太后也被其杀害,天下忠义人士顿感失望。有建功立业之人也止步不前,东汉的整个危机不言而喻。

2、永久禁锢

熹平五年(公元176),太守曹鸾再次为窦武、陈蕃们伸冤,可灵帝不但不听,反而感觉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甚至对其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捕杀。

《资治通鉴》记载:于是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悉免官禁锢,爰及五属。

灵帝将党人的门生、曾经的官吏、子嗣和父母、兄弟们及其有关系的五属等全部禁锢。古代人以做官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对文人的禁锢如同宦官的阉割是最大的侮辱和迫害。同时这次的禁锢,让文人们避之而不及,导致东汉末期无人可用。

朝堂一片乌合之众,贤德者远之,各地怨声四起,黄巾起义爆发。四处战乱四起,百姓再一次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

汉灵帝刘宏

3、昏庸的灵帝

诸葛亮痛恨灵帝不是因为东汉在他的手里丢失的,而是灵帝的一些做饭让天下的孺人们寒心,同时也让全国的百姓们看不到一丝的希望。

灵帝后期皇权直接放到宦官手里,任有宦官对大臣和百姓迫害,甚至说出: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的言语,真实荒唐至极。

同时灵帝在董太后和宦官们的教唆下,竟然将官位明码标价任有其买卖,借此敛财。这等行为让文人君子们不耻,让奸险小人们夸口称赞。这样的社会风气,谁还愿意去为东汉效力呢?

评价

恒、灵两帝导致了东汉加速灭亡,而党锢之争犹如釜底抽薪,直接断了东汉可恢复的根基。为什么说东汉瓦解是必然的呢?下面我们探析以下几点原因,以供大家解读和参考!

1、东汉末年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帝王一般都是借用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及其官僚集团来相互制约,达到政治的平衡,国家的稳定。而后期的党锢之争及其禁锢的措施,导致了外戚集团和官僚(清议)集团被宦官集团消灭。整个朝廷之上,只有宦官集团,皇权就显的荡然无存了。

政治平衡一旦打破,权利被一方垄断,直接限制了皇权。这是帝王的禁忌,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软肋。

2、东汉王朝皇帝幼小者居多

皇帝幼小,不是宦官当权就会造成外戚掌权,总之皇帝不能正常的辨别和行使手中的权利。而东汉王朝有四分之三的皇帝在位时都处于幼小的阶段,这也是导致东汉国力渐微弱,局势不可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听小人远贤臣图鉴

3、禁锢伤筋动骨,德才者望洋兴叹

之前没有一个国家会处死士大夫等德才之人,而东汉末年不仅处决了士大夫李膺、太尉陈蕃等人,还禁锢了其门生、故吏、五属等等。这些措施真是庸俗至极。

党锢之争让原来的东汉德才之人,敢于声张正义的人遭到迫害,禁锢却进一步的让现有的和将有的人才不复存在。

正如史料记载:渭以泾浊,玉以砾贞。物性既区,嗜恶从形。兰莸无并,销长相倾。徒恨芳膏,煎灼灯明。

可以说东汉的禁锢关闭了德才之门,让天下的德才之人寒心。连三的迫害对东汉及其以后的历史发展都是一种倒退,可谓灵帝罪过,后世之人均要买单。

4、以塞忠谏之路

清议党人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打击不合理等等,是东汉的一股清流。有他们的存在,恒、灵二帝才能听到更多不同的谏言,更多的建议,乃是更好的声音,才能真正的了解到百姓的疾苦等等。

可是,二帝的禁锢阻塞了忠义之言,听到了都是宦官们的阿谀奉承。,这样的东汉不知生死存亡,怎么能不灭亡呢?同时正如《出师表》之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帝不仅庇护宦官还和宦官一共对抗清议党人,不听谏言,这种亲小人的行为,东汉怎么能会长存于天地呢?

见微知著,方能成就大事,虽然是二次党锢之争,看似属于正常的朝政之争,实则是导致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用孟子的一句话结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参考文献:《后汉书》、《资治通鉴》、《出师表》、《中国通史》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清议与党锢(下)|中华历史
秦汉之宫廷政变(八十五)
东汉三君八俊
“中国的脊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