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朱元璋的游移入手,浅析明初科举制度建立的过程

自隋唐之后,科举就成为我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科举制度并非一直都被历代的封建王朝所接受,科举制度在后世也曾一度被废止,例如在元朝,科举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举行。实际上在明朝,科举制度也并不是从始至终就存在的。

只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一直对科举制度抱有游移的态度,在荐举制度与科举制度之间游移不定,直到建国十几年后,科举制度才被作为定制确定下来,自此之后,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科举一直都是明清两朝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本文的目的,便是向读者展示明初朱元璋在荐举制与科举制之间游移的过程,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明朝科举现场还原图

从荐举为主到专用科举

早在元末争霸之时,朱元璋就已经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当时他离掌握政权尚远,自然没有办法通过科举选材,因此,朱元璋便主要通过荐举来选拔人才。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发布征召令:“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

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明确要求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官员必须上报所辖地区内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担任地方郡县官府的中书。朱元璋还建立了荐举选材的相关制度,以中书令作为负责荐举的官员,明确规定州县官员必须每年荐举人才,同时还派人到各地寻找人才。

这一制度持续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的洪武年间。朱元璋特别要求各地荐举人才的官员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来具体对待与评价:“天生人材必为世用,然人之材器有不同,明锐者质或剽轻,敦厚者性或迂缓,辨给者行或不逮,沉默者德或有余”。

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

但是,荐举制度此时已展现出其弊端,比如说许多人才名不副实,荐举德人才太过泛滥,因此,朱元璋又再次提出考察人才德方法,要求各级官员严格按照要求荐举:“观人之法,即其小可以知其大,察其微可以见其著,视其所不为可以知其所为,但严举主之法,则冒滥自革矣”。到此时,朱元璋已经对荐举制度有些怀疑,而转而考虑采用科举制度了。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在建立政权之初就采取科举制度,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之前的科举制度存在着各种弊端。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认为“汉、唐及宋科举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词章之学,而不求德艺之全”。而元朝的科举则是“权豪势要之官,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所得资品,或居贡士之上”。

也就是说,汉、唐以及宋代的科举只注重考察文学,而忽视了对于考生的道德以及行政能力的考察,元代科举则是腐败丛生。朱元璋认为,明代的科举选拔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出众的文学修养,还需要有处理政务的能力。

《明太祖实录》史料记载

为达到这一目的,朱元璋甚至表示要亲自对考生进行考核,以便选出合格的人才:“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庭,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擢”。而为了考生可以具备相当的道德修养和行政能力,朱元璋宣布在明朝建立三年之后再进行科举,目的就是让考生能够有所准备:“然此二者必三年有成,有司预为劝谕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因此,在洪武三年的五月,朱元璋如期发布诏书,宣布开科取士。

虽然已经有了三年的准备时间,但科举选拔的人才仍然令朱元璋感到失望,他认为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都是没有实际行政能力的书生:“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词,若可与有为,及试用之,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

明朝官员

既然科举制度没有办法找到他需要的人才,朱元璋便在洪武六年下诏暂停科举:“今各处科举宜暂停罢,别令有司察举贤才, 必以德行为本, 而文艺次之。庶几天下学者知所向方,而士习归于务本。”在暂停科举的同时,又下诏恢复荐举制度,命令吏部访求天下贤才:“今山林之士岂无德行文艺之有称者,宜令有司采举, 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在科举制度与荐举制度之间进行游移,朱元璋之所以游移,是因为想要最大程度地在全国范围内网罗具备相当行政能力的人才,这与他出身草莽,注重实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这两种制度都无法完全满足他的要求,因此朱元璋会在科举制度与荐举制度之间游移不定。

明朝的科举制度流程

科举与荐举并用

朱元璋这一次使用荐举制度的时间较长,且更加系统。为了使荐举人次啊的分类更加明确,朝廷还设立了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科目。根据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所载,由荐举官至内阁辅臣者2人,吏部尚书 17人,户部尚书 32人,礼部尚书 10人,兵部尚书7人,刑部尚书17人,工部尚书11人,占洪武年间内阁大臣和六部官员总数的44. 7%。

由此可见,荐举制度确实是为明王朝提供了不少人才的。虽然如此,荐举制度的弊端仍然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此次荐举制度施行的时间长达十年,因此其弊端就更加暴露。《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朱元璋对于荐举制度的一些不满:

《弇山堂别集》封面图

“比遣使遍谕有司各举才能以备任使,而有司不体朕意,往往以庸才充贡。已尝敕所司按之以法。”“近朝臣为朕举贤,朕皆征用之。所举者多名实不称,徒应故事而已。夫披沙将以求金,掘井在于获泉,荐士期于得贤。今所举皆非,岂昧于识人耶?抑贤才之果难得也?尔吏部其以朕意再谕天下,有司尽心询访,必求真材以礼敦遣。”“有能者委以腹心,或面从而志异;有德者授以禄位,或无所建明;中材下士,寡廉鲜耻,不能克己,若此无己,奈何为治?”

简单来说,朱元璋认为荐举制度推荐上来的大多数仍然是庸才,朱元璋开始思考,荐举制度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对人才进行甄别,是否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相比之下,科举制度虽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但科举制度评价标准相对比较客观,且除了选拔人才这一功能之外,科举还可以起到笼络士人之心、巩固统治秩序等有着特别的优势。朱元璋后来承认:

“吾强之而天下不得不争,吾柔之吾不使与彼争,然则争我者亦寡矣。吾有法以柔天下,则无如复举制科。天下才智,无所试,久必愤盈。诸负血气者,遂凭之以起。”

由此,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又重新宣布恢复科举制度。此时明朝实行的是科举与荐举并行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在此时已经明显地占据主要地位,荐举制度不仅只能占据次要地位,而且还进行了类似科举的改革,增加了考试的环节,此后荐举的地位也是越来越萎缩,最后只是名存实亡。《明史》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

“太祖虽间行科举,而监生与荐举人才参用者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一再之后,进士日益重,荐举遂废,而贡举日益轻。”

相比之下,朱元璋对于科举制度则是进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和规定,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在洪武十七年颁布“科举程式”,奠定了明代科举的基本规则,这不仅影响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对于清代的科举制度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明史》对此就有着极高的评价:“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世以为永制”。

由此,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对于科举与荐举的游移就告一段落,科举最终成为了明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朱元璋影视照

结语

朱元璋的游移,实际上是因为他对于人才的渴求以及对于实干才能的重视。科举制度虽然自隋唐以来基本上都是我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但在考核之中确实难以选拔出具备行政能力的人才,朱元璋的担心不无道理。实际上,科举制度之所以无法选拔出具有行政能力的人才,主要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除此之外,行政能力也确实并非靠读书就能获得的,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也是十分必要。

朱元璋的游移既反映出了科举制度的缺陷,但实际上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优点。即便是派专人前去考察、推荐人才,其质量也并不高于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科举,更不用提科举在笼络人心、稳固统治等其他方面的优点了。因此,通过考察这一段历史,我们也能发现科举制度在上千年的应用中始终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初科举兴废与经学嬗变 | 周春健
中国历史概述(一百〇八)——明朝(一)
《明通鉴》评论(四)
浅析明朝军事制度的兴衰
明太祖洪武十六年是公元几年
朱元璋让考生评三筐稻谷优劣,刘伯温脸色剧变:有人要死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