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伊阙之战,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战争意义?

前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大分裂和大变革时代,自从赵、魏、韩三氏瓜分了晋国,取得了周天子的封号后,宣告了战国时代正式形成。此时,天下的诸侯从周武王分封时的成百上千家,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和兼并后,只剩下二十几家。

由于各诸侯国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的剧烈程度也急剧上升。

战国初期地图

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战争意味着破坏和死亡,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行为,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战争和社会发展是缠绕在一起,难以分割的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否认,战争会造成人口数量的减少,文明的毁灭,物资的消耗和以及社会的退步,但是战争也尤其重新分配了资源,因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某些方面的推动作用。

说到战国时代的战争,就绕不开一个话题: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位名将代表了战国时代人类战争行为中作战指挥的最高水准,据《千字文·全文》中记载: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之所以将他们称作名将,并不是因为他们胜利的次数最多,而是他们都曾经以不同形式重新定义了战争。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聊一聊战国四大名将排名第一的白起,是如何在伊阙之战一战中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战争意义。

战国时代战争场面


战争的意义不在于局部胜利

虽然一提到战争,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会想到将军、士兵、武器等因素,想起战场上风起云涌的场面和部队联合作战的壮观景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其实是政治行为的一种延续,是以极端和暴力的手段去达到政治诉求的一种行为,从这点上来看,战争的意义并不在于一城一地得失的局部胜利,而是在于是否达到令发起者满意的目的。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如果战争的结果令发起者满意,那么即使部队损失惨重,他也会通过战争胜利这一种结果将压力转移到失败一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这个道理类似,即使失败方还保留着足够的军事力量,可是由于他在战争中吞下了失利的苦果,肯定会遭到某些损失。

战国四大名将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的例子理论性太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战争的过程非常复杂,所以失败者和胜利者的角度常常互换,正如《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记载: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虽然是政治的一种延续,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太多,所以战争的意义已经由单纯的分出胜负发生了改变。

孙子兵法书影

所以,局部战争的胜利意义并不大,至少也要确保全局战争胜利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发起者达到其满意的政治目的。而想要做到全局战争的胜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不一一赘述。不过,单纯回到军事的角度上来看,这件事就会变得非常清晰,那就是,通过战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始终在军事力量上起到压制作用,逼迫敌方让步。比如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首先是通过船坚炮利,通过战争使清政府感到恐惧,才能逼迫他们签下一份份不平等条约。

杀神白起的影视剧形象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第一的白起,正是第一个发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重要性的将领,因为他有如此先进的战略眼光,才能通过伊阙和长平两战痛击三晋,为始皇扫八荒御六合奠定基础,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去详细了解伊阙之战的始末。

伊阙之战的胜利带来的启发

秦国在占据了土地肥沃的巴蜀地区后,逐渐产生了进击中原的念头,秦军进击的路线,是通过崤函伊洛地区以出荥阳。但是这个地方四周三面环山一面有水,只有伊阙要塞可以通过,假如通过此要塞之后,秦军就可以直面魏韩两国的都城,所以两家合力兴兵二十四万,一起守备伊阙,而白起带领的秦军,数量只有十万。

秦国兵马俑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武器和防具十分落后,所以防守的一方由于占据地利,总是比进攻方占有先天优势,而且联军数量接近三倍于秦军,看起来白起的处境不妙。不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笑到最后的居然是看起来处于下风的秦军。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记载:

"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礼出亡奔魏。任鄙为汉中守。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回顾秦军胜利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白起出奇制胜,通过疑兵之计,用小股部队牵制住联军主力,而后用大部队绕道后方,出其不意从联军后方发起进攻,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联军由于阵型被冲破,虽然人数占优但是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被秦军追击并大肆砍杀。

古伊阙要塞

作为普通的将领,可能会选择到此为止了,这里有两层原因,第一点是这种做法是历来战争的常见做法,被当作经验之谈从年老的将领传到年轻的将领,第二点是由于战争的不确定性导致追击可能造成局势的逆转。不过白起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军事思想就是要歼灭联军的有生力量,以防止对方快速形成反扑,在伊阙地区拉锯。所以他选择了追击,由于伊阙附近的道路崎岖不利于大部队移动,联军几乎没有能成功逃走者。

这战也奠定了白起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基础,不过他当选的原因,并不只是单单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歼敌众多,而是改变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意义。在此战之前,交战双方一般在战场局势清晰后,失败方选择逃跑,而胜利方不选择追击,而白起明确了战争的最大意义就是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也正是此战后,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受到了启发,开始学习白起的军事思想。

秦国战车

白起的军事思想造成的影响

伊阙之战中白起的指挥能力,带给了其他诸侯国巨大的震撼,他的军事思想战必求歼也被更多的将领所模仿。在他之前,许多将领都坚信穷寇莫追,比如商鞅就曾在《商君书》中记载: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这样的好处是不会遭到敌人的伏击。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假如我们是带队的将领,是愿意就地转头,回国领赏还是深入敌后,将自己和队伍置入未知的境地之中去呢?

就算有少数的将领带人去追击,但是一方是逃命的,一方是趁火打劫的,可想而知谁的动力足,失败方是丢盔卸甲,武器防具军粮全部丢掉,恨不得再卸自己两条胳膊;而追击方又得瞻前顾后提防伏兵,又要快乐收集各种战利品,当然很难歼灭逃兵。这样的弊端就是无法打垮敌人的有生力量,要知道,对于军队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有一个优秀的武将,即使一群乌合之众,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效果。

伊阙之战示意图

就以上文为例,假如白起没有率领秦军歼灭联军的有生力量,联军的人数优势会使得秦军即使占领了伊阙要塞也不敢贸然进攻,而且万一魏韩两家国君痛定思痛,任用良将,大有反击夺回要塞的可能性。比起发生这些局面后的应对措施,还是将威胁扼杀在襁褓中更加稳妥。

歼灭有生力量的军事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后来战国时代战争的残酷性与日俱增,往往一场重大战役就能决定一个大国的生死,避免了来回拉扯的局面,这也是秦能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只要打你,就必须打死你,不能给你喘息的机会。

匡章雕像


结论

白起的军事思想改变了当时战争的意义,从此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成为了唯一目的,战争的激烈程度也由之前的争霸战争逐渐发展到了灭国的战争。一般来说,战争双方最怕来回拉锯,既消耗双方的军力和资源,又无法实现预期的政治目的;因此避免拉锯战的最好方法就是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起到了推进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形成的重要作用。

而齐国的匡章,这是一个反面典型,他作为主帅率领联军合力攻秦,极为难得的攻破了函谷关,俗话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是他却停下来等待着国内朝堂上的命令,丧失了全歼秦军的最好时机,而秦王也识时务的割地议和,安抚住了各诸侯国,保留了有生力量,所以虽然战争结果是胜利的,但其实联军等于无功而返。

假设当时匡章和白起有一样的魄力,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第一要务,笔者可以百分百的肯定战国的历史会被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匡章的优柔寡断成全了秦,这也是匡章有着常人之不常有的功绩却很难得到认可的原因。

综上所述,白起被评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实至名归的,在此之后,他在诸多战役中秉承着此思想,大小战争胜利七十余次,其中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五万成就了大秦的一家独大,在战国历代战役中,有记录的死亡人数是两百万左右,白起一人贡献了其中一半的数据,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称赞他:"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从中不难看出他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千字文》 周兴嗣

2《孙子兵法》 孙武

3《史记》 司马迁

4《商君书》 商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长平之战,廉颇被换将是幸运?李牧下场预示廉颇难逃一劫
战国四大名将PK:大秦帝国白起VS赵国高级将领廉颇,谁怕谁?
盘点历史上善打歼灭战的十大名将!
从注重防御壁垒和善打歼灭战角度,分析白起的军事思想,算无遗策
他是令人胆寒的死神,却敌不过文臣的一张嘴,至死不敢埋怨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功高震主却又能善终的,原因很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