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统计!国家级名单公布,这些高校跻身全国100强!
userphoto

2023.04.19 美国

关注

日前,教育部网站公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拟认定5751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9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47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801门,线下课程2076门,社会实践课程307门。

加上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认定5116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截至目前全国高校共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突破10000门。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高校100强

按主要建设单位统计(一门课程有多个主要建设单位的,各校均计入统计),清华大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最多的高校,共计233门北京大学以156门课程位居第二;再其后依次为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这些高校拥有一流本科课程数量都超过100门。

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两所中西部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成绩方面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跻身第一方阵,与两校长期以来对课程建设的重视密不可分。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采取系列举措开展本科课程内涵性建设。“十三五”期间,实施“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工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名师培育为引领,教材建设为辅助,打造高质量本科“金课”;实施基础课建设项目,以提升质量为目标,项目建设为驱动,开展分组式课程改革试点,并进行闭环式总结提升;2019年学校出台《关于加强基础课程师资建设实施办法》,补足基础课师资短板,拓宽基础课教师发展通道,激发队伍活力。

四川大学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实践。学校建“金专”、铸“金课”,持续推行“探究式—小班化”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深度变革课堂教学与学业考核。诸多尝试也令川大课程建设收获成果颇丰。2018年,该校以“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高校100强中,84%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体现出“双一流”高校在课程建设质量上的绝对优势

“双非”校中,福建师范大学(54门)、福建农林大学(49门)、南方医科大学(40门)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数量相对较多,总数均超过40门,分别位列“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百强校的第38位、44位、62位。

最近几年,福建师范大学推进课程建设中,还重点聚焦一流课程资源扩容提质。学校坚持用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促进线上一流课程开放共享;同时引进74门校外优质一流课程,开展校内SPOC教学,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

各类型一流课程建设10强校

从各课程类型看,清华大学(172门)、北京大学(91门)、西安交通大学(74门)也位列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数量三甲。这三所学校也都是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方面起步较早的高校。

清华大学在2013年便发起建立了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截至2020年底,学校共上线380余门慕课,其中144门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春,面对新冠疫情,学校率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推进在线教学,创造性提出全体系在线教学的“清华方案”,引领了全球高校在线教育的变革。

北京大学慕课建设工程为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学习型社会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北京大学主办了以中文为主的慕课服务平台“华文慕课”。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首批 49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次年发布了80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北京大学累计共有 51 门课程入选。

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面,四川大学以拥有56门一流课程,超越北京大学(51门)、北京航空航天(46门)位居榜首。

吉林大学(23门)、山东大学(23门)、郑州大学(2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数量最多的三所高校。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本科在校生规模大,均在4万人以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灵活的跨时空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师生之间更高效的沟通。对在校生规模巨大的高校而言,建设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并广泛应用,无疑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方面,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拥有一流课程数量最多,均为16个。

作为中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排头兵,天津大学已经在大部分学院都开展了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其中包括20个市级建设项目和5个国家级项目。学校还建有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据悉,天津正在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作为实验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成为“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中的利器。

在建设社会实践课程方面,华南理工大学表现最为出色,共有6门社会实践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均以5门并列第二。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华南理工大学注重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三位一体”成长。

一流课程建设进步最快高校

此外,对比两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名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在课程建设中进步最大的高校,第二批一流课程数量达到50门,相较第一批一流课程数量增长26门,使学校以总计74门一流课程跻身一流课程建设高校100强的第21位。

四川农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一流课程数量,第二批较第一批增长也较多,新疆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更是实现了国家级一流课程“0的突破”,体现了中西部高校近年来在课程建设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四川农业大学为例,学校曾表示课程建设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学校专业建设能否落实,关系学校学科能否发展。学校提出,要让课程理念新起来、教材精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统筹布局课程建设工作,从引导教师从根源上认识问题、让教学规划清晰、加强组织领导、让课程团队真干实干、让课程成员最优化等五个方面入手,强力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

当然,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也不是“一劳永逸”。根据教育部要求,各建设单位还要关注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教育部将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继续建设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内,未能按照各类课程要求开放共享或持续建设的课程,将取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资格。

本文数据为小编手动整理。若有疏漏,敬请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最多的100所高校,有你想报的院校吗?
南京艺术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②:中国画
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重磅!本科教学TOP200高校公布
重庆新增10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湖南全省大学排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