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点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①太阳之为病,脉浮②,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③。

  ①此序号为【宋本伤寒论】条文顺序,下同,兹不再赘述。

  ②脉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为病,头痛项强而恶寒,其脉浮数,宜桂枝汤。”

  【】太阳病,其脉浮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①。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①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宜桂枝汤②。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②宜桂枝汤:【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①伤寒②。

  ①名为:【康治本伤寒论】作“名曰”。

  ②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金匮玉函经】作“其脉阴阳俱紧,为伤寒”;【唐本伤寒论】作“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①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②③。

  ①若:【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②为传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乃为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伤寒一日,太阳受病,若脉静者,未传诸藏,烦躁欲吐,脉急数者,乃传别藏也,宜桂枝汤。”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俱作:“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为欲传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①,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②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③,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语言⑤难出。若被下者⑥,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⑦,微发黄色⑧,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疭(chì zòng);若火熏(xūn)之⑨,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⑩。

  ①者:【金匮玉函经】无。

  ②身:【金匮玉函经】作“身体”。

  ③风温为病:【金匮玉函经】作“风温之为病”。

  ④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金匮玉函经】作“汗出体重,多眠”。

  ⑤语言:【金匮玉函经】作“语声”。

  ⑥若被下者:【金匮玉函经】作“若下之”。

  ⑦者:【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⑧色:【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⑨时瘛疭,若火熏之:【金匮玉函经】作“时掣纵发作,复以火熏之”。

  ⑩【唐本伤寒论】无此条文。

  【7】病有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②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③。

  ①病有:【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夫病有”。

  ②无热:【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不热而”。

  ③【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为第一条条文。

  【】①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kōu)②乃汗之。

  ①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

  ②芤:【唐本伤寒论●保元堂本】作“浮”,为是。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①。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①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太阳病,头痛至七日有当愈者,其经竟故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①。

  ①从巳至未上:【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从巳尽未”。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条文诸本皆同】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唐本缺此条文】

  ①【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作:“夫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②者汗自出。啬啬③恶(sè sè wù)寒,淅淅(xī xī)恶风,翕翕(xī xī)发热,鼻鸣干呕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桂枝汤主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①阴弱:【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阴濡弱”。

  ②阴弱:【金匮玉函经】作“濡弱”。

  ③啬啬:【唐本伤寒论】作“濇濇”。濇,同“涩”, 不滑也。 《淮南子·要略》瀸濇肌肤。《说文解字注》 邪气袭逆。中若结轖。此假轖为濇也。

  【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补】: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解【唐本作“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此条实为宋本第95条条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康治本此处有“者”字】,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jiàng)几几(几几shū shū,指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下之后”作“下之”】,其气上冲者【唐本无“者”字】,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方用前法”四字】若不上冲者【金匮玉函经作“不冲者”,唐本作“不冲”】,不可与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作“若温针而不解”,唐本作“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金匮玉函经“中与之”作“复中与”,唐本作“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而”字】治之。桂枝【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汤”字】本为解肌,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若”字】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须【唐本无“须”字】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前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金匮玉函经“杏子”作“杏仁”】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此段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凡”与“也”二字】。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者”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恶寒,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宜桂枝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一作纵)胸满者【金匮玉函经作“下之,其脉促,胸满”,唐本作“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恶【唐本无“恶”字】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脉促,胸中满,宜桂枝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金匮玉函经作“清便自调,日二三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金匮玉函经无“也”字,唐本作“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此【唐本此处有“为”字】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金匮玉函经作“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小【唐本无“小”字】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金匮玉函经作“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唐本此处有“而”字】反烦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当”字】先刺风池、风府,【唐本此处有“乃”字】却与桂枝汤则愈【高继冲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烦热不解者。当先针风池,风府穴,乃与桂枝汤,即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唐本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金匮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金匮玉函经作“若其形如疟,一日再发”,唐本作“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唐本无此条文】

  (27)太阳病,发热【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一作发)汗【金匮玉函经作“不可复发其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唐本作“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康治本此处有“后”字】,仍头项强痛【唐本作“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康治本作“翕发热”】,无汗,心下满【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康治本作“桂枝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金匮玉函经无“出”字】,小便数,【金匮玉函经此处有“颇微恶寒。论曰:”】心烦微恶寒,【金匮玉函经此处有“两”字】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金匮玉函经无“此误也”三字,康治本“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作“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金匮玉函经作“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于姜汤与之【金匮玉函经作“当作甘草干姜汤”,康治本作“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金匮玉函经作“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康治本“若厥愈……其脚即伸”作“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少【康治本无“少”字】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康治本“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作“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唐本缺此条文】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金匮玉函经“师曰”作“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金匮玉函经“此”作“之”】?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金匮玉函经作“浮即为风,大即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一作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金匮玉函经作“其形象桂枝,因加附子于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金匮玉函经无“重”字】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金匮玉函经“以”作“与”】承气汤微溏,则【金匮玉函经无“则”字】止其谵语,故知【金匮玉函经此处有“其”字】病可愈。【唐本缺此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①太阳之为病,脉浮②,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③。

  ①此序号为【宋本伤寒论】条文顺序,下同,兹不再赘述。

  ②脉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为病,头痛项强而恶寒,其脉浮数,宜桂枝汤。”

  【】太阳病,其脉浮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①。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宜桂枝汤①②。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②宜桂枝汤:【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①伤寒②。

  ①名为:【康治本伤寒论】作“名曰”。

  ②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金匮玉函经】作“其脉阴阳俱紧,为伤寒”;【唐本伤寒论】作“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①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②③。

  ①若:【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②为传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乃为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伤寒一日,太阳受病,若脉静者,未传诸藏,烦躁欲吐,脉急数者,乃传别藏也,宜桂枝汤。”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俱作:“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为欲传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①,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②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③,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语言⑤难出。若被下者⑥,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⑦,微发黄色⑧,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疭(chì zòng);若火熏(xūn)之⑨,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⑩。

  ①者:【金匮玉函经】无。

  ②身:【金匮玉函经】作“身体”。

  ③风温为病:【金匮玉函经】作“风温之为病”。

  ④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金匮玉函经】作“汗出体重,多眠”。

  ⑤语言:【金匮玉函经】作“语声”。

  ⑥若被下者:【金匮玉函经】作“若下之”。

  ⑦者:【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⑧色:【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⑨时瘛疭,若火熏之:【金匮玉函经】作“时掣纵发作,复以火熏之”。

  ⑩【唐本伤寒论】无此条文。

  【7】病有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②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③。

  ①病有:【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夫病有”。

  ②无热:【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不热而”。

  ③【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为第一条条文。

  【】①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kōu)②乃汗之。

  ①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

  ②芤:【唐本伤寒论●保元堂本】作“浮”,为是。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①。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①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太阳病,头痛至七日有当愈者,其经竟故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①。

  ①从巳至未上:【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从巳尽未”。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条文诸本皆同】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文金匮玉函经作“夫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也”】【唐本缺此条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金匮玉函经与唐本“阴弱”作“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金匮玉函经“阴弱”作“濡弱”】者汗自出。啬啬【唐本作“濇濇”】恶(sè sè wù)寒,淅淅(xī xī)恶风,翕翕(xī xī)发热,鼻鸣干呕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桂枝汤主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补】: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解【唐本作“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此条实为宋本第95条条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康治本此处有“者”字】,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jiàng)几几(几几shū shū,指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下之后”作“下之”】,其气上冲者【唐本无“者”字】,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方用前法”四字】若不上冲者【金匮玉函经作“不冲者”,唐本作“不冲”】,不可与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作“若温针而不解”,唐本作“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金匮玉函经“中与之”作“复中与”,唐本作“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而”字】治之。桂枝【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汤”字】本为解肌,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若”字】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须【唐本无“须”字】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前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金匮玉函经“杏子”作“杏仁”】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此段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凡”与“也”二字】。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者”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恶寒,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宜桂枝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一作纵)胸满者【金匮玉函经作“下之,其脉促,胸满”,唐本作“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恶【唐本无“恶”字】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脉促,胸中满,宜桂枝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金匮玉函经作“清便自调,日二三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金匮玉函经无“也”字,唐本作“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此【唐本此处有“为”字】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金匮玉函经作“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小【唐本无“小”字】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金匮玉函经作“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唐本此处有“而”字】反烦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当”字】先刺风池、风府,【唐本此处有“乃”字】却与桂枝汤则愈【高继冲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烦热不解者。当先针风池,风府穴,乃与桂枝汤,即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唐本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金匮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金匮玉函经作“若其形如疟,一日再发”,唐本作“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唐本无此条文】

  (27)太阳病,发热【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一作发)汗【金匮玉函经作“不可复发其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唐本作“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康治本此处有“后”字】,仍头项强痛【唐本作“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康治本作“翕发热”】,无汗,心下满【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康治本作“桂枝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金匮玉函经无“出”字】,小便数,【金匮玉函经此处有“颇微恶寒。论曰:”】心烦微恶寒,【金匮玉函经此处有“两”字】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金匮玉函经无“此误也”三字,康治本“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作“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金匮玉函经作“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于姜汤与之【金匮玉函经作“当作甘草干姜汤”,康治本作“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金匮玉函经作“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康治本“若厥愈……其脚即伸”作“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少【康治本无“少”字】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康治本“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作“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唐本缺此条文】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金匮玉函经“师曰”作“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金匮玉函经“此”作“之”】?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金匮玉函经作“浮即为风,大即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一作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金匮玉函经作“其形象桂枝,因加附子于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金匮玉函经无“重”字】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金匮玉函经“以”作“与”】承气汤微溏,则【金匮玉函经无“则”字】止其谵语,故知【金匮玉函经此处有“其”字】病可愈。【唐本缺此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①太阳之为病,脉浮②,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③。

  ①此序号为【宋本伤寒论】条文顺序,下同,兹不再赘述。

  ②脉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为病,头痛项强而恶寒,其脉浮数,宜桂枝汤。”

  【】太阳病,其脉浮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①。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①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宜桂枝汤②。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②宜桂枝汤:【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①伤寒②。

  ①名为:【康治本伤寒论】作“名曰”。

  ②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金匮玉函经】作“其脉阴阳俱紧,为伤寒”;【唐本伤寒论】作“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①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②③。

  ①若:【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②为传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乃为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伤寒一日,太阳受病,若脉静者,未传诸藏,烦躁欲吐,脉急数者,乃传别藏也,宜桂枝汤。”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俱作:“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为欲传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①,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②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③,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语言⑤难出。若被下者⑥,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⑦,微发黄色⑧,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疭(chì zòng);若火熏(xūn)之⑨,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⑩。

  ①者:【金匮玉函经】无。

  ②身:【金匮玉函经】作“身体”。

  ③风温为病:【金匮玉函经】作“风温之为病”。

  ④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金匮玉函经】作“汗出体重,多眠”。

  ⑤语言:【金匮玉函经】作“语声”。

  ⑥若被下者:【金匮玉函经】作“若下之”。

  ⑦者:【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⑧色:【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⑨时瘛疭,若火熏之:【金匮玉函经】作“时掣纵发作,复以火熏之”。

  ⑩【唐本伤寒论】无此条文。

  【7】病有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②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③。

  ①病有:【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夫病有”。

  ②无热:【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不热而”。

  ③【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为第一条条文。

  【】①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kōu)②乃汗之。

  ①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

  ②芤:【唐本伤寒论●保元堂本】作“浮”,为是。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①。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①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太阳病,头痛至七日有当愈者,其经竟故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①。

  ①从巳至未上:【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从巳尽未”。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条文诸本皆同】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唐本缺此条文】

  ①【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作:“夫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金匮玉函经与唐本“阴弱”作“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金匮玉函经“阴弱”作“濡弱”】者汗自出。啬啬【唐本作“濇濇”】恶(sè sè wù)寒,淅淅(xī xī)恶风,翕翕(xī xī)发热,鼻鸣干呕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桂枝汤主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补】: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解【唐本作“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此条实为宋本第95条条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康治本此处有“者”字】,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jiàng)几几(几几shū shū,指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下之后”作“下之”】,其气上冲者【唐本无“者”字】,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方用前法”四字】若不上冲者【金匮玉函经作“不冲者”,唐本作“不冲”】,不可与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作“若温针而不解”,唐本作“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金匮玉函经“中与之”作“复中与”,唐本作“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而”字】治之。桂枝【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汤”字】本为解肌,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若”字】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须【唐本无“须”字】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前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金匮玉函经“杏子”作“杏仁”】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此段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凡”与“也”二字】。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者”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恶寒,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宜桂枝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一作纵)胸满者【金匮玉函经作“下之,其脉促,胸满”,唐本作“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恶【唐本无“恶”字】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脉促,胸中满,宜桂枝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金匮玉函经作“清便自调,日二三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金匮玉函经无“也”字,唐本作“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此【唐本此处有“为”字】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金匮玉函经作“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小【唐本无“小”字】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金匮玉函经作“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唐本此处有“而”字】反烦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当”字】先刺风池、风府,【唐本此处有“乃”字】却与桂枝汤则愈【高继冲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烦热不解者。当先针风池,风府穴,乃与桂枝汤,即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唐本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金匮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金匮玉函经作“若其形如疟,一日再发”,唐本作“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唐本无此条文】

  (27)太阳病,发热【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一作发)汗【金匮玉函经作“不可复发其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唐本作“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康治本此处有“后”字】,仍头项强痛【唐本作“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康治本作“翕发热”】,无汗,心下满【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康治本作“桂枝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金匮玉函经无“出”字】,小便数,【金匮玉函经此处有“颇微恶寒。论曰:”】心烦微恶寒,【金匮玉函经此处有“两”字】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金匮玉函经无“此误也”三字,康治本“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作“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金匮玉函经作“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于姜汤与之【金匮玉函经作“当作甘草干姜汤”,康治本作“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金匮玉函经作“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康治本“若厥愈……其脚即伸”作“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少【康治本无“少”字】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康治本“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作“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唐本缺此条文】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金匮玉函经“师曰”作“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金匮玉函经“此”作“之”】?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金匮玉函经作“浮即为风,大即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一作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金匮玉函经作“其形象桂枝,因加附子于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金匮玉函经无“重”字】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金匮玉函经“以”作“与”】承气汤微溏,则【金匮玉函经无“则”字】止其谵语,故知【金匮玉函经此处有“其”字】病可愈。【唐本缺此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①太阳之为病,脉浮②,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③。

  ①此序号为【宋本伤寒论】条文顺序,下同,兹不再赘述。

  ②脉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为病,头痛项强而恶寒,其脉浮数,宜桂枝汤。”

  【】太阳病,其脉浮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①。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宜桂枝汤①②。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②宜桂枝汤:【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①伤寒②。

  ①名为:【康治本伤寒论】作“名曰”。

  ②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金匮玉函经】作“其脉阴阳俱紧,为伤寒”;【唐本伤寒论】作“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①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②③。

  ①若:【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②为传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乃为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伤寒一日,太阳受病,若脉静者,未传诸藏,烦躁欲吐,脉急数者,乃传别藏也,宜桂枝汤。”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俱作:“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为欲传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①,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②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③,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语言⑤难出。若被下者⑥,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⑦,微发黄色⑧,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疭(chì zòng);若火熏(xūn)之⑨,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⑩。

  ①者:【金匮玉函经】无。

  ②身:【金匮玉函经】作“身体”。

  ③风温为病:【金匮玉函经】作“风温之为病”。

  ④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金匮玉函经】作“汗出体重,多眠”。

  ⑤语言:【金匮玉函经】作“语声”。

  ⑥若被下者:【金匮玉函经】作“若下之”。

  ⑦者:【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⑧色:【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⑨时瘛疭,若火熏之:【金匮玉函经】作“时掣纵发作,复以火熏之”。

  ⑩【唐本伤寒论】无此条文。

  【7】病有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②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③。

  ①病有:【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夫病有”。

  ②无热:【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不热而”。

  ③【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为第一条条文。

  【】①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kōu)②乃汗之。

  ①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

  ②芤:【唐本伤寒论●保元堂本】作“浮”,为是。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①。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①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太阳病,头痛至七日有当愈者,其经竟故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①。

  ①从巳至未上:【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从巳尽未”。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条文诸本皆同】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文金匮玉函经作“夫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也”】【唐本缺此条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金匮玉函经与唐本“阴弱”作“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金匮玉函经“阴弱”作“濡弱”】者汗自出。啬啬【唐本作“濇濇”】恶(sè sè wù)寒,淅淅(xī xī)恶风,翕翕(xī xī)发热,鼻鸣干呕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桂枝汤主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补】: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解【唐本作“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此条实为宋本第95条条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康治本此处有“者”字】,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jiàng)几几(几几shū shū,指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下之后”作“下之”】,其气上冲者【唐本无“者”字】,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方用前法”四字】若不上冲者【金匮玉函经作“不冲者”,唐本作“不冲”】,不可与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作“若温针而不解”,唐本作“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金匮玉函经“中与之”作“复中与”,唐本作“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而”字】治之。桂枝【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汤”字】本为解肌,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若”字】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须【唐本无“须”字】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前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金匮玉函经“杏子”作“杏仁”】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此段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凡”与“也”二字】。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者”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恶寒,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宜桂枝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一作纵)胸满者【金匮玉函经作“下之,其脉促,胸满”,唐本作“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恶【唐本无“恶”字】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脉促,胸中满,宜桂枝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金匮玉函经作“清便自调,日二三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金匮玉函经无“也”字,唐本作“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此【唐本此处有“为”字】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金匮玉函经作“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小【唐本无“小”字】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金匮玉函经作“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唐本此处有“而”字】反烦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当”字】先刺风池、风府,【唐本此处有“乃”字】却与桂枝汤则愈【高继冲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烦热不解者。当先针风池,风府穴,乃与桂枝汤,即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唐本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金匮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金匮玉函经作“若其形如疟,一日再发”,唐本作“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唐本无此条文】

  (27)太阳病,发热【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一作发)汗【金匮玉函经作“不可复发其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唐本作“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康治本此处有“后”字】,仍头项强痛【唐本作“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康治本作“翕发热”】,无汗,心下满【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康治本作“桂枝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金匮玉函经无“出”字】,小便数,【金匮玉函经此处有“颇微恶寒。论曰:”】心烦微恶寒,【金匮玉函经此处有“两”字】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金匮玉函经无“此误也”三字,康治本“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作“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金匮玉函经作“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于姜汤与之【金匮玉函经作“当作甘草干姜汤”,康治本作“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金匮玉函经作“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康治本“若厥愈……其脚即伸”作“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少【康治本无“少”字】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康治本“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作“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唐本缺此条文】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金匮玉函经“师曰”作“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金匮玉函经“此”作“之”】?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金匮玉函经作“浮即为风,大即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一作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金匮玉函经作“其形象桂枝,因加附子于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金匮玉函经无“重”字】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金匮玉函经“以”作“与”】承气汤微溏,则【金匮玉函经无“则”字】止其谵语,故知【金匮玉函经此处有“其”字】病可愈。【唐本缺此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①太阳之为病,脉浮②,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③。

  ①此序号为【宋本伤寒论】条文顺序,下同,兹不再赘述。

  ②脉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为病,头痛项强而恶寒,其脉浮数,宜桂枝汤。”

  【】太阳病,其脉浮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①。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①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宜桂枝汤②。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②宜桂枝汤:【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①伤寒②。

  ①名为:【康治本伤寒论】作“名曰”。

  ②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金匮玉函经】作“其脉阴阳俱紧,为伤寒”;【唐本伤寒论】作“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①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②③。

  ①若:【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②为传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乃为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伤寒一日,太阳受病,若脉静者,未传诸藏,烦躁欲吐,脉急数者,乃传别藏也,宜桂枝汤。”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俱作:“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为欲传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①,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②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③,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语言⑤难出。若被下者⑥,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⑦,微发黄色⑧,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疭(chì zòng);若火熏(xūn)之⑨,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⑩。

  ①者:【金匮玉函经】无。

  ②身:【金匮玉函经】作“身体”。

  ③风温为病:【金匮玉函经】作“风温之为病”。

  ④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金匮玉函经】作“汗出体重,多眠”。

  ⑤语言:【金匮玉函经】作“语声”。

  ⑥若被下者:【金匮玉函经】作“若下之”。

  ⑦者:【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⑧色:【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⑨时瘛疭,若火熏之:【金匮玉函经】作“时掣纵发作,复以火熏之”。

  ⑩【唐本伤寒论】无此条文。

  【7】病有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②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③。

  ①病有:【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夫病有”。

  ②无热:【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不热而”。

  ③【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为第一条条文。

  【】①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kōu)②乃汗之。

  ①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

  ②芤:【唐本伤寒论●保元堂本】作“浮”,为是。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①。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①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太阳病,头痛至七日有当愈者,其经竟故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①。

  ①从巳至未上:【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从巳尽未”。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条文诸本皆同】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唐本缺此条文】

  ①【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作:“夫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金匮玉函经与唐本“阴弱”作“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金匮玉函经“阴弱”作“濡弱”】者汗自出。啬啬【唐本作“濇濇”】恶(sè sè wù)寒,淅淅(xī xī)恶风,翕翕(xī xī)发热,鼻鸣干呕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桂枝汤主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补】: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解【唐本作“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此条实为宋本第95条条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康治本此处有“者”字】,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jiàng)几几(几几shū shū,指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下之后”作“下之”】,其气上冲者【唐本无“者”字】,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方用前法”四字】若不上冲者【金匮玉函经作“不冲者”,唐本作“不冲”】,不可与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作“若温针而不解”,唐本作“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金匮玉函经“中与之”作“复中与”,唐本作“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而”字】治之。桂枝【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汤”字】本为解肌,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若”字】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须【唐本无“须”字】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前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金匮玉函经“杏子”作“杏仁”】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此段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凡”与“也”二字】。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者”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恶寒,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宜桂枝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一作纵)胸满者【金匮玉函经作“下之,其脉促,胸满”,唐本作“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恶【唐本无“恶”字】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脉促,胸中满,宜桂枝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金匮玉函经作“清便自调,日二三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金匮玉函经无“也”字,唐本作“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此【唐本此处有“为”字】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金匮玉函经作“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小【唐本无“小”字】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金匮玉函经作“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唐本此处有“而”字】反烦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当”字】先刺风池、风府,【唐本此处有“乃”字】却与桂枝汤则愈【高继冲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烦热不解者。当先针风池,风府穴,乃与桂枝汤,即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唐本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金匮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金匮玉函经作“若其形如疟,一日再发”,唐本作“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唐本无此条文】

  (27)太阳病,发热【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一作发)汗【金匮玉函经作“不可复发其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唐本作“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康治本此处有“后”字】,仍头项强痛【唐本作“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康治本作“翕发热”】,无汗,心下满【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康治本作“桂枝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金匮玉函经无“出”字】,小便数,【金匮玉函经此处有“颇微恶寒。论曰:”】心烦微恶寒,【金匮玉函经此处有“两”字】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金匮玉函经无“此误也”三字,康治本“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作“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金匮玉函经作“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于姜汤与之【金匮玉函经作“当作甘草干姜汤”,康治本作“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金匮玉函经作“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康治本“若厥愈……其脚即伸”作“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少【康治本无“少”字】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康治本“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作“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唐本缺此条文】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金匮玉函经“师曰”作“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金匮玉函经“此”作“之”】?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金匮玉函经作“浮即为风,大即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一作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金匮玉函经作“其形象桂枝,因加附子于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金匮玉函经无“重”字】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金匮玉函经“以”作“与”】承气汤微溏,则【金匮玉函经无“则”字】止其谵语,故知【金匮玉函经此处有“其”字】病可愈。【唐本缺此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①太阳之为病,脉浮②,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③。

  ①此序号为【宋本伤寒论】条文顺序,下同,兹不再赘述。

  ②脉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为病,头痛项强而恶寒,其脉浮数,宜桂枝汤。”

  【】太阳病,其脉浮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①。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作:“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宜桂枝汤①②。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②宜桂枝汤:【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无。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①伤寒②。

  ①名为:【康治本伤寒论】作“名曰”。

  ②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金匮玉函经】作“其脉阴阳俱紧,为伤寒”;【唐本伤寒论】作“脉阴阳俱紧,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①。

  ①此条文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宋本伤寒论】无此条文,疑阙。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①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②③。

  ①若:【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②为传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乃为传”。

  ③【高继冲本伤寒论】此条文作:“伤寒一日,太阳受病,若脉静者,未传诸藏,烦躁欲吐,脉急数者,乃传别藏也,宜桂枝汤。”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①【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此条文俱作:“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为欲传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欲已①。

  ①据【金匮玉函经】校补此条文。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①,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②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③,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语言⑤难出。若被下者⑥,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⑦,微发黄色⑧,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疭(chì zòng);若火熏(xūn)之⑨,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⑩。

  ①者:【金匮玉函经】无。

  ②身:【金匮玉函经】作“身体”。

  ③风温为病:【金匮玉函经】作“风温之为病”。

  ④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金匮玉函经】作“汗出体重,多眠”。

  ⑤语言:【金匮玉函经】作“语声”。

  ⑥若被下者:【金匮玉函经】作“若下之”。

  ⑦者:【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⑧色:【金匮玉函经】无此字。

  ⑨时瘛疭,若火熏之:【金匮玉函经】作“时掣纵发作,复以火熏之”。

  ⑩【唐本伤寒论】无此条文。

  【7】病有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②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③。

  ①病有:【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夫病有”。

  ②无热:【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不热而”。

  ③【金匮玉函经】此条文为第一条条文。

  【】①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kōu)②乃汗之。

  ①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校补。

  ②芤:【唐本伤寒论●保元堂本】作“浮”,为是。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①。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①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太阳病,头痛至七日有当愈者,其经竟故也”。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①。

  ①从巳至未上:【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俱作“从巳尽未”。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条文诸本皆同】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文金匮玉函经作“夫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也”】【唐本缺此条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金匮玉函经与唐本“阴弱”作“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金匮玉函经“阴弱”作“濡弱”】者汗自出。啬啬【唐本作“濇濇”】恶(sè sè wù)寒,淅淅(xī xī)恶风,翕翕(xī xī)发热,鼻鸣干呕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桂枝汤主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中风脉,其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宜桂枝汤”】。

  【据金匮玉函经与唐本补】: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解【唐本作“以救”】邪风,桂枝汤主之。【此条实为宋本第95条条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康治本此处有“者”字】,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jiàng)几几(几几shū shū,指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下之后”作“下之”】,其气上冲者【唐本无“者”字】,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方用前法”四字】若不上冲者【金匮玉函经作“不冲者”,唐本作“不冲”】,不可与之【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作“若温针而不解”,唐本作“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金匮玉函经“中与之”作“复中与”,唐本作“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而”字】治之。桂枝【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汤”字】本为解肌,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若”字】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须【唐本无“须”字】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前句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金匮玉函经“杏子”作“杏仁”】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此段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凡”与“也”二字】。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无“者”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恶寒,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宜桂枝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一作纵)胸满者【金匮玉函经作“下之,其脉促,胸满”,唐本作“其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恶【唐本无“恶”字】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唐本此条文后还有“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诸字】【高继冲本作“太阳病,若下之,其脉促,胸中满,宜桂枝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金匮玉函经作“清便自调,日二三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金匮玉函经无“也”字,唐本作“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此【唐本此处有“为”字】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作“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金匮玉函经作“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小【唐本无“小”字】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金匮玉函经作“身必当痒,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唐本此处有“而”字】反烦不解者,【金匮玉函经与唐本此处有“当”字】先刺风池、风府,【唐本此处有“乃”字】却与桂枝汤则愈【高继冲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烦热不解者。当先针风池,风府穴,乃与桂枝汤,即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唐本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金匮玉函经作“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金匮玉函经作“若其形如疟,一日再发”,唐本作“其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若”字】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唐本无此条文】

  (27)太阳病,发热【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一作发)汗【金匮玉函经作“不可复发其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唐本作“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康治本此处有“后”字】,仍头项强痛【唐本作“下之,颈项强痛”】,翕翕发热【康治本作“翕发热”】,无汗,心下满【金匮玉函经此处有“而”字】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康治本作“桂枝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金匮玉函经无“出”字】,小便数,【金匮玉函经此处有“颇微恶寒。论曰:”】心烦微恶寒,【金匮玉函经此处有“两”字】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金匮玉函经无“此误也”三字,康治本“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作“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金匮玉函经作“咽干烦躁吐逆”】,作甘草于姜汤与之【金匮玉函经作“当作甘草干姜汤”,康治本作“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金匮玉函经作“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康治本“若厥愈……其脚即伸”作“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金匮玉函经无“者”字】,少【康治本无“少”字】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康治本“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作“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唐本缺此条文】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金匮玉函经“师曰”作“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金匮玉函经“此”作“之”】?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金匮玉函经作“浮即为风,大即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一作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金匮玉函经作“其形象桂枝,因加附子于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金匮玉函经无“重”字】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金匮玉函经“以”作“与”】承气汤微溏,则【金匮玉函经无“则”字】止其谵语,故知【金匮玉函经此处有“其”字】病可愈。【唐本缺此条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各版本条文差异比较
《伤寒论》的“方证同条”并非始于孙思邈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44、45条
读经典著作《伤寒论》,怎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创: 李心机
伤寒论条文15、18、43条桂枝厚朴杏子汤
伤寒杂病论研读(2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